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水滸壹詞來源於《詩經》的哪壹首詩

水滸壹詞來源於《詩經》的哪壹首詩

水滸壹詞來源於《詩經》的綿

詩經·大雅——《綿》

綿綿瓜瓞。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

率溪水滸,至於岐下。

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周原膴膴,堇荼如飴。

爰始爰謀,爰契我龜。

曰止曰時,築室於茲。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

乃疆乃理,乃宣乃畝。

自西徂東,周爰執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

築之登登,削屢馮馮。

百堵皆興,鼛鼓弗勝。

乃立臯門,臯門有伉。

乃立應門,應門將將。

乃立冢土,戎醜攸行。

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

柞棫拔矣,行道兌矣。

混夷帨矣,維其喙矣。

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

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

予曰有奔奏,予曰有禦侮。

註釋:

《大雅》與《小雅》相對而言,***有三十壹篇,古人評價它有和樂聲,“曲而有直體”,表現的是“文王之德”,認為主要也是宮廷音樂。

綿綿,不絕貌。瓞(die,陽平),小瓜。此言自小瓜以至大瓜,綿綿不絕。以喻周自小至大,日益強盛。

民,謂周民。初生,初起。

土,當從《齊詩》讀為“杜”,水名。在今陜西省麟遊、武功二縣。沮為徂之誤。徂,往。漆,水名,在今彬縣西,北入涇水。自杜至漆,即指公劉自邰遷豳之事。參見解題。

古公亶(dan,上聲)父,即周太王,文王祖父。因其在遷岐以前為豳公,故稱古公。古,言久。父,舊說或以為古公字。

陶,窯竈。復,地室。穴,土室。陶復陶穴,說復、穴形狀皆如窯竈,猶今言窯室、窯洞。

來朝,清早。走,疾趨。這句說,太王避狄,趁早趕馬。

率,循,沿著。滸,水涯,此指渭水之涯。

岐下,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北。

爰,於是。及,與。姜女,太姜,太王之妃。

聿,遂。胥,相、視。宇,居,住所。胥宇,猶言相宅。謂相度地形,以便建築房屋。

周原,岐山以南的平地。周,地名。原,謂平原。膴(wu,上聲),肥美貌。

堇,堇葵,植物名,可作菜,味苦。這句說,周原土地肥美,雖堇荼壹類的苦菜,種出來也甜如飴糖。

契,讀為“挈”,挈,刻。挈龜,刻灼龜版以蔔吉兇。

止,猶居。時,善。這句說,蔔兆說是可居,說是甚善。

乃,同“乃”。慰,安。止,居。慰、止,皆言安居。

左、右,皆作動詞用。這句說,使人們或居於左,或居於右。

疆,疆界,此作動詞用,謂畫定疆界。理,地理,此亦作動詞用,謂確定土地宜種植何種作物,是否肥沃等事項。

宣,及時開墾。畝,亦作動詞用,謂耕治田畝。

自西兩句:徂,往。周,周遍。這兩句說,自周原西邊至周原東邊,人們普遍地在工作。

司空,官名,六卿之壹。掌管建築都邑之事。

司徒,官名,六卿之壹。掌管徒隸勞役之事。

繩,施工用的繩尺。

縮,猶直。版,古時築墻用版築的方法,兩端用短的橫版,兩邊用長的直版。載,通作“裁”,樹立。縮版以載,說樹立築墻用的長的直版。

廟,宗廟。翼翼,恭敬貌。

捄(ju,陰平),盛土的籠。此作動詞用,言築墻者掘土而盛於籠中。陾(reng,陽平),眾多。

度(duo,陽平),投擲,指把土投擲於版內。薨薨,大家都很快把土投入版內,發出薨薨的聲音。

築,謂搗土。登登,用力搗土聲。

屢,當作“婁”,謂隆高。削屢,即削去其墻土隆高之處,使其平正堅實。馮(ping,陽平)馮,削婁聲。

堵,五版為堵。興,起,猶言豎起。

鼛(gao,陰平),大鼓,長壹丈二尺。弗勝,有不能擔負之意,指不斷打著鼓,使鼓受不了。

臯門,宮門外,郭門。

伉,高貌。

應門,朝門,宮門。

將將,嚴整。

冢土,大社,祀竈神的地方。

戎,大。醜,眾。戎醜,大眾。攸,所。古時王者起大事,動大眾,必先祭竈神而後行動。這句說,冢土是大眾所由行動之處。

肆不兩句:肆,承上起下之詞。因上章敘古公事,此下敘文王事,故用肆字,以為承接,猶言自古至今。殄,滅絕。猶言消滅幹凈。厥,其。慍,慍怒,恚恨。此指對混夷的憤恨。隕,墜失,墜廢。問,聘問。小聘曰問。這兩句大意說,自太王以至文王,既不消滅其對於敵人的憤恨,但也不

廢失跟他們的聘問往來之禮。

柞,栩,櫟樹。,青剛樹。拔,拔除,剪除。

兌,達,通達之意。行道兌,道路開通了。

混夷兩句:混夷,古種族名,又作昆夷。帨(tui,去聲),馬疾行貌。喙,困,短氣貌。這兩句說,混夷喪氣疲困地逃走了。

虞、芮,皆國名。質,成,謂成立。成,和平,和解。這句說,虞、芮兩國之君因爭田事訴於文王,而成立和解。

蹶(jue,上聲),動,感動。生,性。這句說,文王感動了虞、芮之君的天性。

予曰四句:予,我。此處是詩人代文王自稱。曰,語詞。疏附,團結上下。先後,前後引導以輔佐之。奔奏,奔走宣傳。禦侮,折沖禦侮。這四句說,文王有疏附、先後、奔奏、折沖之臣,使周綿綿興盛。

賞析:

《綿》描寫了周民族的祖先古公亶父率領周人從豳遷往岐山周原,開國莫基的故事和文王繼承古公亶父的事業,維護周人美好的聲望,趕走昆夷,並建立起了完整的國家制度,歌頌了周人的民族英雄,是壹部真實的周人的民族史詩。《綿》內容豐富,結構宏偉善於作規模宏大的描寫,場面描寫尤其突出,特別是修築宮室宗廟的勞動場面,善以摹聲詞語表現勞動的熱烈,又以誇張“鼛鼓弗勝”來襯托,寫得轟轟烈烈。同時,多用排比,顯得整飭莊重,前詳後略,註意變化,古公亶父多用細致刻劃,文王事跡則用敘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