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清朝落魄才子看透世態炎涼,寫下壹首詩,揭露了人性最真實的壹面

清朝落魄才子看透世態炎涼,寫下壹首詩,揭露了人性最真實的壹面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古往今來,名利二字困住了多少人。 當年乾隆下江南時,途徑寶剎金山寺,有感於長江來往船只之盛,便問寺中的高僧:「 ”這壹天來來往往的船只,到底有多少啊?” 高僧答道:「 ”只有兩條”。 乾隆不解,高僧又道:「 ”壹條名為利,壹條是為名,天下之人,來來往往,到處奔波,無非就是為了這二字罷了”。 追名逐利,趨利避害,仿佛就是人之天性,很醜陋卻也很現實。 名利加身,便是人上人,受人尊崇;無名無利,便低落塵埃,遭人白眼,正因如此,古代才會有那麽多的憤青。 清朝的黃景仁便是如此,他的那句「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壹用是書生”,道出了無數窮苦讀書人的心聲,將人性醜惡描寫得淋漓盡致。 這兩句出自他的《雜感》,全詩如下: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壹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景仁字仲則,是宋朝大詩人黃庭堅的後裔。 在他四歲時,父母便已雙亡,所以他是自小便嘗盡世間冷暖。 這首詩是他20歲時所寫,充滿了壹種憤懣不得誌之情。 詩歌開頭兩句便道出了自己的不平之意,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成仙成佛的道路實在是太渺茫了,只能在深夜孤燈下,獨自作詩,來抒發心中的不平。 很多文人對於修仙成道總有壹種執著,其實身為知識分子,怎會不知神佛皆是虛妄呢? 這不過是壹種精神寄托罷了,就像晚年的王維,修佛悟道,未嘗不是為了尋求心靈的解放。 而黃景仁這裏說仙佛之路茫茫,其實意在突出自己內心的不平,他無法像王維那樣 參透人生,所以才會那樣的憤懣。 接著的兩句概括了他壹生的飄零生活。 他像蓬草壹樣隨風飄蕩,在這漂泊無依的生活中,他的棱角漸漸被磨平,曾有的壯誌豪情也早已被消磨殆盡。 他像柳絮壹樣,零落成泥,本已低至塵埃,卻還被人指責是「 ”薄幸之人”,何等悲哀。 清朝大興文字獄,許多文人有怒有怨都是不敢明言,而黃景仁不然。即使他這裏說自己的慷慨 *** 被生活磨平,但他依然敢於鬥爭,令人敬佩。 而泥絮壹句則寫出了他為自己鳴不平的原因,明明是世人不願與他這等貧窮之人為伍,卻反而說他不通人情,不識擡舉。 正是遭受了這樣不公的待遇,所以他才會發出「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的感慨。 這裏前壹句揭露了人性的醜陋,十人有九人白眼相向,為何會如此呢?還不是因為他窮困潦倒? 而後壹句則是道出了無數讀書人的心聲:在世人眼裏,沒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就是無用之人。 當年他的祖宗黃庭堅也曾感慨「 ”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表面來看也是抱怨讀書無用,但其實更多的是壹種反語,是在譴責世道的不公。 書是他們所鐘愛之物,即使不能為他們帶來功名利祿,他們也不願放棄。 與其說讀書無用,不如說是時不我與,這是壹種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而最後壹句則是在勸誡眾人不要因為害怕文字獄,而不敢言,每個人都應該像春鳥秋蟲壹樣,勇於發出自己的聲音。 當時他的很多朋友都勸誡他要收斂些,可他卻堅持不平而鳴,這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舉,看似愚鈍,但又有多少人有這種勇氣呢? 全詩猶如大白話,看似平平淡淡的語言,卻有壹種直擊人心的力量。 尤其是壹句「 ”十有九人堪白眼”,道出了人性的醜惡。 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大抵也是如此吧。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