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關清遠的歷史

有關清遠的歷史

清遠”兩字連用,始見於晉,意為清明廣遠。《晉書·王導傳》雲:“導少有風鑒,識量清遠。”而作為政區之名的“清遠”,則最早出現於我市,從南梁天監六年(507年)啟用至今,已歷1500余個悠久歲月。中經三個演變階段:梁武帝置清遠郡,始使“清遠”以轄縣的政區形象知聞於世;隋開皇十年(590年)廢清遠郡,置清遠縣,“清遠”之名遂被降格使用近1400年;1988年建清遠市,“清遠”之名又獲得升格使用,現新建的清遠市已到“弱冠之年”,是壹個活力四溢的年輕的地級市。

值得註意的是:中宿縣雖比清遠郡早600多年出現,但後在其地置郡時卻不用其為郡名,僅作為清遠郡屬縣之壹保留其縣名(轄境較前大為縮小);而當隋撤銷清遠郡時,老牌的中宿縣竟被新置的清遠縣所取代而從歷史上消失,其時原清遠郡地還有壹個政賓縣與新置的清遠縣並存,但33年後因其省入清遠縣也同樣永久地歸於消失。這段耐人尋味的歷史變遷說明世人對“清遠”之名情有獨鐘。遺憾的是這麽壹個深受青睞的名稱卻無人破譯過其來歷,致使後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余潛究於此多年,始悟“清遠”之名源之於水。水者,北江河水也。

因水而名是古代臨河縣邑習見的取名手法,如曲江、翁源、三水、四會以及我市古代的湞陽、含洭等縣名。清遠縣前身中宿縣,取名亦跟北江河水有關。今版《清遠縣誌》援引歷史傳說雲:漢初,二、五、八月,潮水上漲至禺峽(今飛來峽),逐浪返五羊城壹宿而至,故飛來峽又名中宿峽。“中宿”之名源於海潮上漲而得,屬水情地名。這是特定情況下的北江水情,非常態下的北江水情,常態下的北江是壹條水量豐沛而水質清冽的河流。

北江古稱溱水。這個名稱出現於漢,壹直流行到唐宋,唐宋史書都以“溱水”為北江正名。溱者,眾也,多也,以“溱”名江,蓋言北江水源豐沛也,屬水量河名。此名稱與實際相符合。據《廣東省韶關市綜合科學考察報告》(《廣東科技出版社》,1987年出版)稱:北江水系“徑流總量為312.85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深為1023毫米。平均每人擁有徑流量為7426立方米,分別為全省、全國人均擁有量的2.1倍和2.9倍,但尚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如按每畝耕地擁有水量計算,則韶關數字最高,達8323立方米,分別為全省、全國和全世界平均水平的2.2、4.8和3.6倍。”由此可見,北江的水量是相當豐沛的。

北江河水不僅水量豐沛,而且水質清冽,因為其上遊河段多是石山峽谷,兩岸森林茂盛,入河的泥沙量較少。關於北江水質之好,留傳至今的歷代贊美詩句可作生動的見證。“澄碧源之見底,聳翠壁之臨危”,是迄今所見的吟詠飛來峽水質清冽的最早詩句,作者江總是南朝梁陳時期的聞人。見之於唐宋的詩句有:“兩峰支碧漢,壹水抱清灣。松老龍猶在,波澄勢自還”(唐·沈佺期《峽山》);“永願依勝侶,清江乘渡杯”(唐·徐浩《寶林寺》);“意閑門不閉,年去水空澄”(唐·楊衡《題峽山寺》);“澄江詰曲峽中天,遠使歸來駐畫船”(宋·章得象《峽山飛來寺》);“古寺清江上,維舟夕照前”(宋·高紳《峽山》);“雲水連暉還接影,瞑禽西去復東來”(宋·向子諲《峽山飛來寺》)等等。明清時期更多,本文不作累述。上述詩句中多用“清”、“澄”字眼描繪北江河水,清者,純凈無雜質也;澄者,清澈之意也。由此可見,北江水質已久負盛名。

北江出飛來峽後,西南流經洲心倫洲島後折向西北,至附城轉為東西流向過清城,之後再轉向西南緩流而去。飛來峽之南地勢平坦,北江入此流速緩慢,漫江碧透,清波相逐,大有“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氣象。若臨江登高眺望,會令人自然生發出“壹水遠赴海”(唐·李翺《峽山寺》的感慨來。遙想南梁時期的清城先民也定會生此同感,故有可能將“清”與“遠”兩字聯系起來,適逢此地置郡,遂以“清遠”名之,實是甚合情理的事情。此名稱將水質與水向寓於壹體,極富詩情畫意。幸哉,余總算悟出了個中奧秘:清遠者,乃清江流遠也!

末了,附言壹句,此乃壹己之主見,不壹定準確,“清遠”究竟因何得名,還望對此感興趣的人士參與研討,各抒高見;如能經過議論,達於***識,豈不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