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曾國藩與李之間的恩怨是曲折的。

曾國藩與李之間的恩怨是曲折的。

曾國藩與李之間的恩怨是曲折的。

第壹,“跟著悲傷的日子,壹個關於生死的笑話”

李,湖南平江人,舉人。清鹹豐三年(1853),曾國藩在衡陽組建湘軍時,擔任千陽教導員,曾寫過壹封關於軍務的書信,得到曾國藩的賞識,於是招入幕府。早期是全軍壹體化。他文才出眾,卻棄文從武。鹹豐五年,自邀領兵出征。鹹豐十年七月,曾國藩推薦他為皖南道員。

八月,李率領3000名新勇者從平江來到祁門大營。惠州有事,曾國藩命他領兵進駐惠州。9天後,惠州失陷,未能回營。曾國藩想參與解散他,他的許多家人都試圖勸阻他。李鴻章即使因諫而走,仍堅持嚴參。

人們之所以望而卻步,主要是因為李過去很活躍,與曾有很深的交情。他比李鴻章早五年進入湘軍幕,比左早七年。曾國藩滯留江西時,不知所措。李起兵勇敢,比早領兵壹年半。他在壺口之戰救了曾國藩壹命。鹹豐七年,曾家住丁酉故裏,給李寫的信最多,尤其是“三不忘”的信,最能說明的貢獻和情誼。“既然次元是年數,那些後悔的人...無法報答主上位容器的恩情,無法回答君子逆境的意義。我壹直懷念足下和雪琴,有三個刻骨銘心的想法:...井岡戰敗,我轉而保護妳,入朝,我又喜又怒,念念不忘;九江戰敗後,為特種部隊。當初,他致力於守護海軍,保存根本,不忘根本。樟樹戰敗後,我的手下沒有軍隊,靠著臺灣支撐東路,躲在壹個巨大的城鎮裏,支撐著永恒的友誼,直到楚國援軍的到來。念禮家,回望往昔,深切關註久經辛苦的將士,尤其是先壹步和雪芹。”給別人的信中還說:“李俊是個年輕人。他當了多年小弟,做好了吃苦和危險的準備。去年,他的弟弟帶著憂慮回來了。李俊立支援人民困難的江蘇東路,壹去不返。他的弟弟為此感到羞恥,感到內疚。”在曾國藩的日記中,幾乎每個月都沒有與李通信或“長談”和“長談”的記錄。綜上所述,在徽州淪陷前,李的形象是壹個文武雙全的人,在逆境中陪伴曾國藩,與曾國藩交朋友。

那麽曾國藩為什麽又不得不參加李的呢?

二、曾國藩李

有人認為,清廷在回復徽州戰敗聖旨時批評了曾國藩,褒揚了李,然後遷怒於李,將其解散,以曲折的方式表達對批評的不滿。這種猜測,不是羅輯。在《徽州被困,今遭封鎖鎮壓》壹書中,我曾認為“調度不周難辭其咎,應請大臣交部議。”清廷答:“臣剛接皖南防務,失二郡(據:寧國、徽州)。雖然他缺兵,但計劃不周。努力振奮軍心,再接再厲。不要在壹次挫折後失去妳的軍事力量。李追求勇氣和卓越。可惜他這次輸了,人才難得,就想辦法快點查出他的下落。有壹次求教,聖旨先向他解釋連敗兩縣的原因是兵員不足,然後挖掘“籌款不明”,再鼓勵他振作士氣,再接再厲。”籌款不明”比“計劃不周”輕。表揚李,因為他估計已經殉職了。回復的言外之意是,惠州的淪陷不會被追究責任。9月21日發出,9月16日發出和李的奏折。奏折是在詔書簽署後發出的,這絕不是“憤怒”,這是毫無疑問的。曾國藩不重視李的功績,不重視過去的友誼,不為大家所勸阻,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與皖南戰局迅速衰落、形勢突變、曾與李的軍事分歧、曾的法紀觀、儒家思想與李的倫理修養有關。

1,曾國藩接任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打理皖南防務,恰逢“江南糜爛”,大局被動,奉命臨危。他的總方針是:江北圍攻安慶,逼敵決戰;三支部隊部署在江南,進入吳、浙版圖。他走中路,駐紮在皖南祁門。另外兩個暫時沒有士兵。鹹豐十年(1860),八月十二日,寧國府失陷,守備司令周日陣亡。25日,惠州淪陷。至此,皖南四州壹州全部落入太平軍手中,皖南已無立足之地。恰恰在這個時候(8月26日),他接到聖旨,由於英法聯軍逼近北京,他奉命派鮑超帶領3000大軍北上援助。真的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頭風吹!這個多事之秋的八月,是曾國藩思想負擔最重、精神最苦惱、情緒最激動的時候。此時李失守徽州,更是火上澆油,令曾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

2.徽州是皖南連接浙贛的要道,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尤其是祁門大營的城門大開,使得湘軍的統帥部處於敵人直接進攻的威脅之下。李失徽州,頗似《三國演義》馬謖失街亭。太平軍攻陷惠州、休寧後,因急援惠州而無法追上的包抄、張兩軍,駐紮在漁塘、霍縣,於是放棄了直取祁門的計劃,從婺源轉戰江西,這讓曾國藩松了壹口氣。壹個多月後,李秀成十萬人攻陷祁門大營60裏外的霍縣,再現失街亭之危。曾國藩寫下遺囑,掛起寶劍,準備赴死。幸運的是,鮑超趕到救援。這件事雖然發生在李被瓦解之後,卻更能說明徽州的軍事關系之大。

3.曾與李在軍事上存在分歧。徽州之戰,他負責防守李的深溝高壘,但沒能守住。李不聽,不理會項最重視的營壘,反而隨時面對敵人。從這壹時期致李的書信中可以看出,他們在戰與守的問題上存在著根本的分歧。例如,8月20日的信:

閣下,分頭行動。我要把我們的部隊分下去作為壹個大的警示,分下去特別不合適。

八月二十三日,陳刻信:

22號晚上21號收到妳的信,我就什麽都知道了。到達林西的是日出隊。真的是很輕率的舉動,而且極其莫名其妙。.....前天送孩子,單二營到叢珊關已經是輕佻了,這次二十壹招更是浮躁。沒想到,妳在部隊呆了六年,心裏不講道理!

八月二十三日有刻信:

上書前,雲派兩個營隨李出江,後又派三個營隨李出江。在我看來,只能派出兩個營或者壹個營,其余的奉命守城。在平江,敢進則輕退。老習慣沒變,妳要戒掉!

8月24日的信:

露營是第壹基本的事情。平江營16到,17、8、9不紮營;澧河20就到了,21、22不紮營,何樂而不為?聞散於沙州,何以禦敵?士紳和民眾意見不壹也是應該的。

8月26日下午的早信:

26號,25號刻了壹封信,為自己浮躁的責任辯護。21,2,3,甚至3日出隊,為什麽不心急?守城比清靜更貴,更值得關註。包英曾五次飛來催他,叫孔旭日跪下求老師,讓他當不起兵。把隊伍拉到山裏後,壹定要謹慎,不能太浮躁。20號不要用催河營的方法催。如果露營者稍有疏忽,那麽他就沒有希望了。關系很大,請不要亂塗。

曾國藩在書信中如此嚴厲地批評下屬,似乎也沒有兩例。顯然,李不聽指示,行事魯莽,自以為是。這也許就是李戰敗後憤然離開的原因。我壹度覺得事態嚴重,兩天之內,6次飛到包朝廷的營部幫忙。沒想到,惠州府城僅僅壹晝夜就淪陷了!他在8月26日的日記中寫道:“第二天晚上,聽說惠州25日不守申請,第二個青年不知道他在哪裏,晚上睡不著覺。”。第二天,我寫道:“當日平江各營皆敗,勇往祁門,無二綠而降,甚為可悲...這是對第二個綠色的思考的失敗,因為它是自然的。”他料李已死,不勝悲傷;李的失敗被認為是不可原諒的。9月6日,他在街角收到李的壹封信,信中說“裘德找了許多借口。鹹豐六年,平江永火燒死陳永200多人,二青年的信裏也全是托辭。這個人差壹點不夠好!”9月12日,我和陳佐美聊到徽二青年的感受,心裏很氣憤。

4.儒家主張殺人償命,伸張正義。清廷對因公殉職或陣亡的文武官員給予優待。其中不乏朝廷大員,如黃州之戰失利的湖廣總督,在廬州破塘的安徽巡撫江忠源,死於三河的安徽巡撫李。但未能有效作戰,戰敗後逃跑的文官武將,將視情節輕重予以懲處。鹹豐十年(1860),兩江總督何桂清在蘇州兵敗,逃到上海,被革職問話,後來在京城被處死,就是壹個典型的案例。曾國藩在靖港和湖口兩次戰敗後自殺。評論者要麽認為他是出於憤怒,要麽是不屑羞恥,卻忽略了這位儒家信徒成為凡人的選擇。李在皖南地區不僅是壹名帶兵人,而且還是壹名官員。曾國藩對失去徽州並不惋惜。前幾日,寧國失陷,“江寧巡道撫仙府皖南已放了別人,就留在成衛,自生自滅。”李燦·杜源是如何和他茍且偷生的?曾國藩在九月初七給元帝、姬棣的信中說:“本城二十五日爆發第二次青年,而...節日虧了錢,從此難以自立。”要李死,不是“太健忘”,而是傳統儒家思想作祟。不死則失土之罪,法紀之罰。曾誌君賞罰嚴明,不得循私避難。他在給家人的信中說:“第二次青年活動壹定要來營壹次,可以敲定。今天雖有亂象,但法紀不能全廢。比如說,溥(指溥澄瑤)不註重刑罰,就不能為人民服務,註重刑罰,就不能為人民服務,就不能為人民服務。”“薄刑”既考慮了徽州失守的客觀原因,又考慮了李過去的貢獻,既強調法紀,又有壹定的人情。

5.平心而論,李壽在惠州的實力不薄。除平江的3000人外,已增援的李和第四營全部2300人,以及原徽防兵變留下的1600人,共計近7000人。在此之前,項將軍多是統領千人。李在世界上很有名,他手下只有6000人。鮑超所向披靡,只有五千人。左以新募的五千人馬鎮守景德鎮,與太平軍、李士賢等壹起數月,確保祁門大營後門。如果李能堅持曾國藩的指示,徽州就會安然無恙。他的大多數士兵都是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新勇士。他們以前知道這件事,所以只讓他保管六天,繼續有備份。正因為他不是壹個能打仗的好士兵,李應該知道不應該忽視建立壹個營地,然後隨便去打仗。至於城墻倒塌,也不是不可挽回的困難。據《田玉娥山亭記》和李為紀念守徽犧牲的同事楊所作的《悼》記載,楊催他修城墻三天三夜,修完三分之二,李世賢的軍隊就來了。按李世賢8月24日到惠州城下,李8月16日到惠州,用了7天時間。為什麽不早點修好?守城不紮營,建基地,挖戰壕,守城不早修城墻。李認為壹戰就能克敵制勝,沒有必要“死守”!怪不得我那麽生氣。

6、李生性輕浮,失了徽州,貽誤大局,責無旁貸。但他仗著自己的囂張跋扈,仗著自己過去的功勞和交情,以為曾國藩再也不會把我當回事了,甚至連回營都失敗了(我當時並不知道他要去另壹座山避難)。在他的心目中,沒有法律,也沒有曾。在曾的心火上再澆壹瓢油。應該說是被李問的。

原因有很多,難怪他們堅持參與非法活動。9月16日奏:“李鼓動諫,使其不能穩建營壘,守住援兵,僅壹晝夜而潰,貽誤大局。”請要求我辭退李。聖旨是準確的

第三,卷土重來,李被推翻。

李離開徽州後,在浙贛邊界逗留了21天。9月16日回到祁門大營,要求報銷,回平江養壯膽。曾國藩日記:“當晚,二青年自廣信來,在營中見之,無心悔改,恐難有長進。”這個時候我才知道他還有另壹份工作。

清廷批準了李的免職,但曾國藩沒有問他,他就自動回營結案了。李走了,但是,浙江巡撫為他打開了保護傘,壹步步得到了提拔。他曾經忍了壹年多。同治元年(1862)二月二十二日,他又參加了非法活動,並說:

浙江省省級法官李新晉。在鹹豐十年八月惠州失陷的情況下,被大臣撤職查辦。沒等開庭,這位軍官就擅自回到家鄉,與候補的鄧福倫來來回回寫信,請求巡撫王有齡奏調浙江。十壹年二月初九日,上諭:“李已在寧池(按皖南路)改名路,奉曾國藩之命赴浙江,差往瑞昌、受委。他應得的罪名,曾國藩還在調查。尊重這壹點。”未經請示,李赴浙江鼓起勇氣,稱之為“安嶽軍”。在怡寧案中,公文發布敕令:“李賞賜省法官原銜,其失案仍由曾國藩通報,另作處理。平等事業。尊重這壹點。”奉新、瑞州壹案,於克上奏聖旨:“李賞以國務大臣之銜,是否免查徽州之案,仍由曾國藩決定。”平等事業。尊重這個。"

清廷賞識李的才華,難得急需重視,只需曾國藩調轉奏,徽案本可壹筆勾銷。李太傲慢了,沒有表現出任何悔意。他怎麽能容忍?《駢文》續:

“查壹寧、奉新、瑞州都是大臣管轄的地方。自賊首辭,李無戰於。.....再三回復,居功至偉,實出於理。今年正月十四日,皇帝棄他叛變,聘他為運鹽使,今奪浙江按察使...我查了壹下李委員,徽州被貶後,沒等消息就回了浙江,沒等批文就去了浙江。他在* * *,看到了他聽說過的土地,卻沒有看到壹場戰鬥,而是冒險收復。各種悖論,不解決其原因...是李六月赴江西,八月抵廣信,九月留衢州,任羽飛提督,赴杭救援。前是員負臣,後又負王有齡,法難寬,情亦難赦。凡已授予這位委員浙江鹽運大使、省評委、復辟稱號、增補稱號的地方,都已向部裏要求取消,他仍將被革職。顧念在部隊多年,長期勞累過度。他免於刑罰,被發配到左。

這個成員...通常文理科都很優秀,勇氣不是他的強項。他手下有八千安嶽軍,我應該和左比較熟,要不就把全線送走,再派壹個信使,要不就留兩三千人守城,然後左再打復辟。"

這部片子冷酷無情,連官方文件和其他執政者的推薦都全盤否定。李大發脾氣,又掉進了山溝裏。影片中說:“後來,我輸給了”,因為李從來不去幫杭。鹹豐十壹年十壹月二十八日,太平軍同時進犯杭、瑞昌、王有齡。

死了,李和失去了靠山。看到曾國藩在兩個多月內接連獲獎,他向曾道賀,希望能修補裂痕,修復舊日友誼。收到這封賀電,我覺得“文字上棒極了”,“和屏幕上的朋友聊起來,感覺到了很多憐憫。”然而,祝賀雖然引起了壹時的情緒沖動,卻未能使其心中的陰影完全消失。同治元年五月十七日,曾參與瓦解的保超部陳友利,以鄭奎時、李為例,說:“鄭奎時之罪重,李之情輕,而其背叛本不能忠他。”後來,由於和曾對此的看法,曾國藩的態度有了根本性的轉變,他回信說:

“二青之事,兄入親計極是!我通過了!我已經通過了...第二個青年先看了,真的很尷尬。今天哥哥指出於壹覺太消極,很後悔。在我的生活中,我的朋友中很少有消極的人,但是我很年輕。我的兩個兄弟試圖救我,但我不怕改過自新。”

六年後,他在該劇的後面批評說:“後記:李在這部影片中不應提,尤其是李與鄭更不應相提並論。患難之交李偉,雖治軍不力,卻是聖人。這是壹個很大的錯誤,後人不能抄,尤其不能刻,沒有重吾的錯誤。(同治)七年八月,郭凡批之。

第四,曾國藩拜恩懷古聘李

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國失敗,曾國藩被提升為爵位,令他懷戀。八月十三日,又聘李、蓋恩江忠源等四人折兵,說:“幸得金陵收復,大獲全勝。臣弟盜異數,前後文武皆敬仰何樹恩,憶苦而* * * *。他為李訴說了兩大罪狀:壹是鹹豐六年率軍入贛時,“攻打瑞州,扶危為安。次年,大臣丁酉回鄉,留李和在江西,聽其饑寒交迫,受盡奚落羞辱,避之不理。“而且,“李寫了幾千字,組織得很好,又有才又有才”,而“戰爭不是他的強項”,這就意味著他“用材料對付自己,致使自己的名譽被撕裂。”這兩種效果,我很多年來,每頓飯都有。因為竊取了高官厚祿,拜恩懷戀且羞愧。”“李屢次被內務府參與解散,卻又被內務府贊助。如何考慮就業地點來自於主的宏觀切割。“參加兩次考試,陪考壹次,被偷偷錄用,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這份密奏充滿了情與文,清廷當即督促左查辦。

同治元年,李第二次進諫後,回家閉門著書,深為隱忍。“安嶽軍”已被廢除,左唐宗的重復未能使他恢復。同治五年,貴州多事之秋,總督張奏請進入貴州,率領大軍,取得了許多戰果。此後雨勢轉晴,朝方陸續賞賜復辟爵位和禮帽,並授予雲南的按察使和貴州的政治使節,以挽回午後的好風光。

第五,“程門在雪中重生”

曾國藩對李的感情幾經波折。李吃了不少苦頭。妳怎麽看曾國藩?不是曾的門生,但壹直視自己為弟子。李去世後在《哭師》中寫下五律詩十二首,感人至深。第九雲:《幕》中記載,吳在皖東。跟著難過的日子,生死是個笑話。窮途末路有很多原因,前期丟了工作。雷聲和雨露,壹個例子是春風。”前兩句概述了他們過去的關系和感情,然後他們把曾的(雷)和的就業(雨露)作為他們的愛情(春風)。同治十三年,李還在《補增元韻》詩中寫道:“我原是公仆,卻犯了自己的錯誤。不是壹個壹個來,但我願意跟它走。”把挫敗感歸咎於自己。這種不是抱怨,而是要求自己的態度,難能可貴;和前段時間的囂張撒嬌比起來,完全不壹樣了。我閉門思考多年,有很大的悔悟。

當年,曾與李同甘共苦,曾有兩家聯姻之說,後因李的指責而中止。同治十年,李舊事重提,要把第四個女人許配給廣泉。曾國藩在給家人的信中感慨地說:“我對前些年,尤其是第二次青年時期所得罪的人感到後悔。.....妳不能同意紀澤想娶紀澤,特輩不同意也是壹種恥辱。”

李《哭老師》最後壹首詩的後兩句是:“現在門沒了,雪重生了。”用“程門·雪梨”的故事,表達來世再做師生戀的願望,令人落淚。光緒十三年,李死了,於是人們把他附在長沙曾文正廟,沒等“重生”就走到了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