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羽扇綸巾者是誰?蘇軾的英雄夢

羽扇綸巾者是誰?蘇軾的英雄夢

這壹節關於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我們來解釋壹個聚訟紛紜的問題,就是這首詞裏面的羽扇綸巾者到底是誰?

《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壹開始就給我們提供了壹幅,雄渾浩蕩的闊大場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詞人面對大江東去,大浪淘沙引發出對歷史人物的感慨。的確我們說壹部社會的發展史和壹個人的人生歷程,不正像這滔滔江水滾滾而逝嗎?

此時此刻,湧上詞人心頭的是三國時期的崢嶸歲月。為什麽呢?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原來別人告訴他,這裏就是當年火燒赤壁的古戰場。

接下來幾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詞人矗立江邊,面對滾滾長江,心頭感慨萬千。無數的歷史人物,猶如走馬燈壹般從腦海中掠過。

那麽最令詞人難忘的是哪位歷史人物呢?詞的下闋換頭句是遙想公瑾當年。原來他最難忘記的是周瑜,周公瑾。接下來幾句是: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對於這幾句,我們需要做具體的分析。

首先小喬初嫁了,根據史書的記載,在建安三年的時候,東吳孫策親自迎請時年只有二十四歲的周瑜,封他為建威中郎將,同他壹起攻打皖城。在皖城戰役勝利之時,周瑜迎娶了喬公的小女兒小喬,在此十年之後才有的赤壁之戰,所以按諸史載,蘇軾在這裏說赤壁之戰的時候,小喬初嫁,顯然是不妥當的。就是說蘇軾有意的把相隔十年的兩件事縮短時間距,有意地造成壹種周瑜年輕得誌,雄姿英發,既抱得美人歸,又建立赤壁大捷的功勛,從而取得愛情和事業雙贏的境界,無疑我們說這樣的人生幾乎是每壹個胸懷抱負的男兒的美好願景,所以可以說蘇軾也是把自己的美好願景,寄托在了周瑜這個歷史人物身上。

其次羽扇綸巾四個字,根據《三國誌·蜀誌》裏面的記載,諸葛亮同司馬懿交戰的時候是“葛巾毛扇,指麾三軍”,因此蘇軾羽扇綸巾的描寫,讓我們很容易想到諸葛亮這個人物,也因此關於這句詞句,有學者就解釋為的確是在寫諸葛亮,從而認為蘇軾在這首詞裏面同時給我們描寫了周瑜和諸葛亮兩位三國英雄。

然而仔細閱讀此詞,我們仍然堅持認為這首詞描寫的三國英雄就是周瑜。那麽這樣壹來問題就來了,羽扇綸巾,我們說分明是儒者的裝扮,怎麽能是驍勇善戰的周瑜呢?原因有兩個:

壹、羽扇綸巾其實也是三國六朝時期儒將常有的裝扮,所以蘇軾用來描寫周瑜,是有壹定的歷史根據的。

二、蘇軾把赤壁之戰中的周瑜描寫成這副裝束,而不是鐵甲銀盔的武將的形象,是壹種主觀化創作的體現。就是說蘇軾在這裏塑造的是他心目中的周瑜,而不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周瑜。這樣的周瑜形象雖然與歷史有差距,卻更接近蘇軾的理想,因為蘇軾就是這樣壹位想要建功立業的儒者。

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壹句,那麽關於赤壁之戰,在陳壽的《三國誌》當中有這樣的記載:“乃取蒙沖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惟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預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徑自北歸。”這是作為史書的三國誌,對於火燒赤壁這壹段史料的記載。

那麽在長篇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當中,把火燒赤壁稱之為赤壁鏖兵。鏖兵是什麽意思呢?鏖兵就是激戰的意思。說明火燒赤壁這場戰疫打的是非常激烈的。三國演義裏面是這麽寫的,說黃蓋就是前面的《三國誌》裏面提到的黃蓋:“黃蓋用刀壹招,前船壹起發火。火趁風威,風助火勢,船如箭發,煙焰漲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壹時盡著;又被鐵環鎖住,無處逃避。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壹派通江,漫天徹地……卻說當日滿江火滾,喊聲震地……。”

後人有詩曰:“魏吳爭鬥決雌雄,赤壁樓船壹掃空。烈火初張照雲海,周郎從此破曹公。”這是作為文學創作的三國演義,對於火燒赤壁,赤壁鏖兵這段的描寫。結合史書的記載和歷史小說當中生動的描繪,我們已經非常明顯的感受到火燒赤壁是壹場非常激烈,甚至可以稱得上慘烈的戰役。

因為曹操的士兵,北方的士兵是不慣乘船的,所以在當時他們是用很大的鐵鏈,把大船連在壹起,結果壹下子就被對方的火全部燒了起來。可見周瑜的勝利來之不易,是經過了壹番苦戰的。

但是蘇軾在這首詞裏面卻說是,談笑間,仿佛呢這場戰爭贏得是輕而易舉,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很顯然這樣的描寫是不符合剛才我們看到的史書的記載的。那麽這種描寫又為了什麽呢?我們說原因同前面壹樣,蘇軾對它做了主觀化的處理,也就是說蘇軾在這裏給我們寫出的仍然是他自己心目當中的赤壁之戰,而不是真實的歷史上的赤壁之戰。

我們想壹下,談笑之間,消滅強虜,成就千古功業。這樣的人是何等的智慧,這樣的人生是何等的成功。很顯然,這正是蘇軾自己的人生理想。

總之我們說蘇軾在這首詞裏,給我們描繪了壹個理想的英雄形象周瑜。他對周瑜的種種主觀化藝術化的處理,都是為了在這個人物身上,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周瑜就是蘇軾的英雄夢。

《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團練副使時期,當時蘇軾已經四十五歲,已過不惑,是這樣的壹個年紀。此時的蘇軾人到中年,不僅未能建立功業,實現人生理想,反而以帶罪之身貶謫閑置。

想想三十多歲就取得赤壁大捷的周瑜對比之下,蘇軾對周瑜這個年輕的英雄越發仰慕,也越發掙脫了自己人生的頹唐感和挫敗感。在詞的結尾幾句,他從對歷史的回顧神遊當中回到現實,說:“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就是說神遊故國這樣的壹個英雄夢,只能惹來別人的嘲笑,因為眼前的自己已經兩鬢斑白,所以他不由得發出了人生如夢的慨嘆。只有以壹樽還酹江月的舉動,來寄托對英雄的祭奠,傳達自己復雜難言的心境。

蘇軾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書寫自我情懷,充滿激昂豪邁之氣。他以詩為詞,把詞當作像詩歌壹樣的抒情文學,而不僅僅是酒席宴間的娛樂文字。蘇軾的這類詞作增強了詞的抒情性,提升了詞的品質。

正如南宋學者王灼。在他的筆記《碧雞漫誌》裏面所說的那樣:“東坡先生非心醉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壹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王灼所生活的時代,在詞的評價方面有壹種新風氣,就是以傳統儒家的詩教理論來品評詞的創作。

王灼正是從這樣的壹個立場之上,指出蘇軾的詞的創作,不是壹心壹意的完全的註重音律方面的,而是在於給詞的創作註入了壹種新的精神氣質,指出了所謂的向上壹落,新天下耳目,使弄筆者始之自振。也就是說蘇軾的這類豪放詞之後,使人們知道了原來詞不僅是寫酒席宴前、花間月下的,也可以用來抒發這樣的英雄豪邁之情。

因為這首蘇詞的緣故,《念奴嬌》這個詞牌從此以後,有了兩個別名叫《酹江月》和《大江東去》,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蘇軾這首詞的影響之大。那麽前面我們從蘇軾的豪放詞風到蘇軾在詞創作上,比較多的用詞題和詞序,以及對這首赤壁懷古詞裏面,幾個重要節點的講讀,我想我們對蘇軾的豪放詞風以及蘇軾這首豪放詞,應該有了壹個比較清晰的認識,這也是我們這節課的壹個學習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