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為什麽文學上有諸葛亮,武上有五虎的六俠不能實現全國統壹?

為什麽文學上有諸葛亮,武上有五虎的六俠不能實現全國統壹?

前言:

作為漢朝後代,壹生以復興漢朝為目標的劉備,以及有著崇高政治理想的韓曙集團,都以悲劇收場,不免讓人唏噓。

那麽,如題,劉備為什麽不能在諸葛亮和關的協助下稱霸天下呢?恐怕有四個原因。

第壹,劉備背景太低,無法在創業初期凝聚自己的權力基礎。

眾所周知,劉備的政治號召或政治口號是漢室子孫的身份認同,是振興漢室的旗幟。但是當時漢朝衰落,雖然有轉漢的人,但是逐漸缺乏,而且劉備出身低微,既不是貴族家庭,也不是當代官僚家庭。

他的父母雖然是官員,但也只是縣級。幾十年後,他們的影響力幾乎消失了。

所以劉備沒人脈,沒資本,沒威望。劉備創業之初,基本上與曹氏家族、江東孫氏不可同日而語。

在曹石家,曹操的祖父曹騰是宦官首領之壹,父親是朝官。他家不僅有人脈,還有財力。

雖然曹操的出身在當時被士族所不齒,但不可否認的是,曹氏和夏侯氏也是郭培喬縣的知名士族。

曹操剛剛開始他的軍隊。他有人脈,有資本,有宗族子弟的投靠,還有和袁紹等人的關系,所以他的基礎比劉備好很多。

至於江東的孫權,雖然他的父親孫堅最後滅亡了,但是他的弟弟孫策開創了江東的基業,所有的對手都是軟弱無能的。因此,孫策能夠迅速得到懷斯集團的支持,像滾雪球壹樣成長起來。到孫權繼位時,江東之地相對穩定,擁兵數百。

所以單從這方面來說,劉備並不具備相應的基礎,只有靠時間和努力才能達到和曹操、孫權壹樣的地位。

但是,當劉備奮起直追的時候,別人不會原地踏步。結果劉備更強了,曹操和孫權也更強了。

第二,三國地廣人多,英才輩出,三方形成了人才平衡。

天下人都覺得諸葛亮是好人,關羽張飛都是熊將軍,都是萬人敵,趙雲馬超黃忠也都是天下英雄。這個認知真好。但是三國時期,英才輩出,不僅劉備集團人才濟濟,曹魏和吳棟集團的人才也比劉備集團多!

三國的歷史走向,其實很大程度上是人為因素,所以人們把焦點放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上。但眾所周知,早在隆中對八年前,魯肅和江東的孫權就提出了完全依靠長江,建帝,北戰曹操的指導戰略。也就是說,江東集團的孫權和魯肅是最早有三個想法的。

從那以後,這兩個人也是孫和劉結盟的主要推動者。此後,周瑜提出了西取益州,北並張魯,聯合馬超奪取關中的宏偉戰略計劃。

因此,就集團的指導戰略而言,吳棟集團並不弱於蜀漢。至於軍事才能,孫於在前面,魯肅在中間,然後是魯迅。像甘寧、程普、朱然這樣的好人並不弱於蜀漢集團。

這還只是吳棟,曹魏集團是當時天下英雄的聚集地,比如郭嘉、於迅、荀攸、賈詡、程羽、姜姬、滿寵、司馬懿等。,既有運籌帷幄之策,又能為國家帶來和平與穩定,曹仁、張合、張遼、黃旭、樂進、夏侯兄弟,皆是天下大將,不遜於三方任何壹方。

所以無論做什麽,都很難吞並其中的壹個,因為各個群體的才能是互補的。江東集團的魯肅視野開闊,但思想保守,不善權謀。魯迅填補了這個空缺。

曹魏集團,郭嘉善運籌帷幄,荀攸運籌帷幄,但內政稍弱,於迅和程羽彌補了這壹不足。所以,在這樣的人才平衡下,劉備想要壹統天下,除非占據壓倒性的實力優勢,否則,難度更大。

第三,三國時期的經濟軍事均勢,讓劉備壹統天下,這只能是他壹生的夢想。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東吳完全占領荊州後,三國地緣平衡基本完全形成。兩年後,在曹魏黃初第二年、蜀漢彰武元年(公元21年),據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記載,當時

魏國有654.38+0.03萬戶,682.4萬人,占當時總人口的60%。

當時吳有47.8萬戶,315.5萬人,占當時總人口的28%。

蜀有20萬戶,654.38+0.32萬人,占當時總人口的12%。

土地面積方面,根據對中國歷代疆域面積的考證,曹魏面積約291,000平方公裏,占據九州,東吳面積約654380450平方公裏,占據三州,而蜀漢面積約654380+0,060平方公裏,僅占據益州壹州。

所以從世界上不難看出,劉備集團的國土面積和人口是三方中最弱的。土地面積約為東吳的四分之三,曹魏的三分之壹多壹點,東吳的三分之壹多壹點,曹魏的六分之壹多壹點。

顯然,當時蜀漢和吳棟的人口加起來占40%,國土面積比曹魏少40萬平方公裏。這樣的實力如何統壹天下?

第四,劉備不是壹流的軍事家,多次失策導致世界大壹統的失敗。

張先生認為劉備在三國史研究中是壹位優秀的政治家,但他和孫權壹樣,在政治眼光上不能和曹操相提並論,因為諸葛亮的戰略眼光是有的,只是在夷陵慘敗之前實現不了。

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實際調整,還是比較保守的。

那麽,這就不得不提出壹個問題,那就是劉備集團曾經有機會統壹全國嗎?

答案是,有這個機會。

時間點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劉備升任漢中王。當時劉備集團的甲地達到了極度繁榮的狀態,就連曹操也不得不暫時讓步。至於吳棟,勢頭甚至更糟。

但當時關羽貿然發動襄樊之戰。最終荊州軍全軍覆沒,荊州失守,劉備錯失了統壹全國的機會。

為什麽?

原因很簡單,就是劉備和諸葛亮沒有正確分析當時的形勢對比和力量對比,誤判了漢中戰爭後敵情的對比變化,甚至輕視或忽視了孫權奪取荊州的決心和野心。

尤其是荊州問題,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劉備借南郡北部,到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劃定湘江,再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閏十月東吳攻荊州。

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吳棟兩次進攻荊州,幾乎是每五年壹次。按理說,劉備和諸葛亮應該在吳棟攻陷漢中後,適當接觸壹下,以解決荊州可能存在的隱患。

但兩人並沒有,反而誤判了湘江劃界的穩定,最後在孫權的野心和背叛下,後悔莫及。

所以從戰略決策的角度來看,劉備並沒有充分合理的把握和判斷。如此壹來,統壹天下自然是壹輩子的夢想,實現起來如同鏡花水月。

所以,研究三國歷史,不是簡單地以壹國之見三國,難免有失偏頗。而是要靠三國看世界,互相比較,這樣劉備才有可能統壹天下,但是他錯過了,想繼續這個機會。就三國的情況來看,沒有這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