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生為何不學詩?詩歌可以激發情感,觀察社會,結交朋友,抱怨不公。妳可以侍奉近處的父母,可以侍奉遠處的國王,可以知道許多飛禽、動物、植物的名字。”
閱讀理解
這是對詩歌社會功能的最高褒獎。
現代詩歌批評所津津樂道的認知、教育、審美三大功能,其實都能在孔子的這段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正如我們在《紀》壹章中所說,在孔子的時代,《詩經》只是壹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因此,聖人不僅告訴他的兒子孔鯉學習詩歌禮儀,而且再次呼籲所有的學生學習詩歌。
正是由於孔子的大力倡導和親自編輯,《詩經》才成為詩經,成為儒家重要經典之壹。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毛詩序》中有壹段著名的、比較熱情的頌詞:
“故是得失,動天地,感鬼神,不近詩。前王曾是夫妻,孝順,關心,教育,移風易俗。”
如果誰還不明白《詩經》為什麽會成為“經典”,讀過孔子的這段論述和《毛詩序》的贊美,那就應該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