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長恨春尋無覓處

長恨春尋無覓處

長恨春尋無覓處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兩句,原詩如下: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譯文:

在人間四月裏百花雕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裏來。

賞析:

該詩只有短短的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麽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壹番紀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壹片始盛的桃花。從緊跟後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壹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這始所未料的壹片春景沖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麽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壹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它們字面上是紀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由壹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著意用了“人間”二字,這意味著這壹奇遇、這壹勝景,給詩人帶來壹種特殊的感受,即仿佛從人間的現實世界,突然步入到壹個什麽仙境,置身於非人間的另壹世界。

正是在這壹感受的觸發下,詩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詩人想到,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並未歸去,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壹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仿佛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來躲去。不,豈只是有腳而已,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呢。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詩人的壹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這首小詩的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啟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壹珍品。

長恨春歸無覓處的意思

意思是:在人間四月裏百花雕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裏來。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譯文

在人間四月裏百花雕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

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裏來。

擴展資料:

大林寺桃花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四月。白居易時任江州司馬,年四十六。

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時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壹世界者。因口號絕句雲。

既而周覽屋壁,見蕭郎中存、魏郎中宏簡、李補闕渤三人姓名詩句,因與集虛輩嘆且曰:‘此地實匡廬間第壹境。’由驛路至山門,曾無半日程,自蕭、魏、李遊,迨今垂二十年,寂寥無繼來者。嗟乎!名利之誘人也如此。時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樂天序。”

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得意。誰知幾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壹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遊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

長恨春尋無覓處下句

應是“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大林寺桃花①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③,

不知轉入此中來。

[註釋]

①大林寺:指廬山上大林寺。地址在牯嶺西大林峰南,是佛教勝地之壹。

②芳菲:花草。

③長:常。

[賞析]

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後,因為是閑職,無實際公事可辦,故在閑暇中幾次漫遊廬山。元和十二年四月,白居易偕同友人遊大林寺,作《遊大林寺序》以記此行。這是壹篇文辭優美的寫景小品,重點描寫了大林寺景色氣候的優美。文中附有絕句壹首,就是這首《大林寺桃花》,也是壹篇難得的寫景佳作。

作者在《遊大林寺序》中,描繪大林寺的風景,曾說:“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壹世界者。”這首小詩即是通過荒野小寺中,桃樹開花時節的異常來顯示此地春天的姍姍來遲。人們總是喜愛春天的。春天萬物復蘇,百花爭艷,給人以美的遐想。可是春光畢竟不能長駐,到四月份時花草都已雕零。這對喜愛春光的詩人來說,不能不說是極其遺憾的事。所以他“長恨春歸無覓處”。然而在這大林寺中,,詩人竟意外地見到“山寺桃花始盛開”,不僅大喜過望,以為又找到了春天。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表達了詩人重新發現春光時的歡欣,傳達出詩人重新發現美時的喜悅。小詩與遊記渾然壹體,風格雋永,耐人尋味。

長恨春歸無覓處拼音

唐代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拼音版:

rénjiānsìyuèfāngfēijìn,shānsìtáohuāshǐshèngkāi。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chánghènchūnguīwúmìchù,bùzhīzhuǎnrùcǐzhōnglái。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翻譯:在人間四月裏百花雕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裏來。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817年四月。白居易時任江州司馬,年四十六。

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得意。誰知幾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

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壹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遊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