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李清照《永遇樂》

李清照《永遇樂》

------------------試析李清照《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瑕,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齊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傷心往事,每個人都有過。這就像生活中的睡覺吃飯那麽平常。有人多些,有人少些。而活著的人,都有著如夢般的往事。當打開往事的畫卷時,才知道,酸楚的淚已流盡,年少時的歡笑,今只能感慨坦然之。生活並不是壹味地沈重,當妳所處的社會環境不要求妳沈重時,故作深沈也難。壹旦風雨交加撲面而來時,就不僅僅沈重能概括得了。壹個女人,特別是古代的女人,不會指望苦難會降臨。她們寧願守著閨房,蕩著秋千,或寫壹首可人的詩詞,彈壹首心曲過完壹生。這僅指有地位有身份的女人,她們有的是好福氣。可惜,好日子不會常有,明明可以幸福地活著,誰知無能的皇帝竟被人擄獲,國破半壁,戰火把所有的夢想都燒掉了。這是宋代文學家李清照所遇的事。國破後,她隨流人到了南方,途中丈夫趙明誠病亡,後來她壹人定居在杭州終老。

人老了,就喜歡想起年輕時的事來,況李清照的才氣允許她大膽落筆,於是她的筆下多了撫今追昔的詞章。這首被人傳誦的《永遇樂》,是她晚年心靈世界重溫年輕歲月時的壹次沖撞後遺留下的傷痕。

今天就以李清照晚年的這首元宵詞來試解她晚年的心靈世界。

元宵即上元。上元是我國傳統盛重的節日之壹。在宋代是官民重視、舉國歡慶的節日。所以上元詩詞基本是寫其繁樂之濃烈。蘇軾的《蝶戀花·密州上元》就是承“火樹銀花”下壹篇上元詞。中有“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壹點塵隨馬”,“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之語,但沒有翻出比蘇味道更新的內容。詞國格律大師周邦彥更有壹篇上元力作《解語花》,不僅在章法上見長,而且在煉字煆句上顯出極細致雕琢的本事。從“風銷絳蠟,露浥紅蓮”到“桂花流瓦。纖雲散,耿耿素娥欲下”復“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無不體現出他極度造作的姿態,下筆艷麗之極古今作家難以匹敵,讀完通篇即可知其為頌德大作,內容更重復“火樹銀花”的盛況,可謂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在危危可岌的北宋末年時代,唱出這樣的頌曲,實在是件很可嘆的事。後隨者也不得不嘆乎“措辭精絕,卻無歌者”。倒是辛棄疾的《青玉案》還算可觀,應為蘇味道之後上元詩詞中又壹名篇。“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姍瀾處”的確寫出壹種新的意境。李清照筆下的上元詞卻以滿目憂愁的調子出現在讀者眼前,這與前人的上元詞有所不同。壹反常態的《永遇樂》憑什麽擠入壹流詞篇之中呢?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起句十分工整。顏色是鮮明的,景致是壯觀的。緩緩滑下的落日就像金子融化開耀眼奪目,天邊的彩霞已被染成桔紅壹片,令人心思掩飛,留連忘返。東邊壹輪如明玉的圓月已從靄靄涯際邊躍了上來,底下湧滾著遙遙的晚雲,猶如鑲佩在流彩綢帶上的壹顆絢麗明珠。何等的鮮明,何等的壯麗啊!區區八字就把杭州的上元黃昏寫的如此奇美,而不失自然的純美。四四開句的長調特別適合對仗。歷來詞手竟顯慧心,大爭其彩。“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疊鼓夜寒,垂燈春淺”、“碧水驚秋,黃雲凝暮”、“山抹微雲,天連衰草”……不失其俊,但感到是砌琢出的,少了天簌的情趣。李清照這八字起句,用筆俊彩動人,既有詩的神韻而又不失自然神彩。

美麗壯觀的自然景色描寫後,女詞人幽幽嘆了壹句“人在何處?”原來歷經劫難的女詞人還有沒有忘記自己身處何方。這句反問句,實是她那不可忘懷的故國之思在悄然流露,壹種強烈的思鄉之情已開始浮出筆端。她當然明白今夜是在臨安------杭州。可她不會、決不會忘了“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她又怎可能忘了青州故裏賭書潑茶,怎可能忘了“靈光雖在應蕭蕭,草中翁仲今何若。遺民豈尚種桑麻,殘虜如聞保城郭。”除非“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這壹問句,透出李清照此時內心的迷惘,更揉撚著滄桑的幻滅感。沒有真實生活感受的人們是不能寫出來。升平之際,富貴人也許會吟唱著“壹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感嘆年華易逝。官場失意人也許會說“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這都是特定環境下特定人物對自己心情的剖白。沈重在李清照晚年詞中是主要的氣氛。上述的晏殊、秦觀這兩位婉約派著名作家其詞中多地是感傷,少了李清照詞中的沈重。這是特定環境下的作家特定作品,別人是無法驀仿。這裏要指出,為什麽周邦彥的詞被後人激賞,卻落個“卻無歌者”的原因。就是他所處的北宋時代,已是危機四圍,可這並不妨礙他創作歌功頌德的作品壹壹問世。所以周邦彥的詞技巧壹流,內容卻空洞無物。確是件極為可惜的事。

李清照與周邦彥最大不同之處,壹個在詞中出現了真實的自我,壹個在詞裏出現了炫耀才學的自我。至於貼切生活的情感,在周詞中,能見到的真是不多,就是有,也都得在他極其講究的百轉章節中細心尋找,往往還看不出所以然。當然,這也不妨礙周成為格律詞的開山祖師。在漱玉集中妳們讀到的作品,有壹個***同的特色,那就是語凈言白,卻情味深長。這首詞當然更不會例外了。

杭州的黃昏當然是美的,特別在有落日的時候。李清照筆下的杭州也是如此的奇美,當李清照無法忘卻的故國之思在緩緩流出時,她那已蒼涼至極的心靈世界中又如何面對接下的種種事事呢?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窗外是壹片沈沈柳海,黃昏已臨,炊煙正濃,垂下的暮靄正與飛拂的柳枝迷蕩搖鬧。初柳垂暮,輕煙均習,足令人心旌迷惑,漸覺不安,況壹曲《梅花怨》的笛聲正從幽幽的煙柳中傳來,直到憔悴不堪的女詞人心底。眼前的景色是令人迷惑不安的,那是壹片不見明綠而顯迷失的柳暮。可是迷亂心情的春色配著讓人傷感的哀樂《梅花落》,把越發不適的心情更加打發到憂郁的邊緣。於是春意就淺了壹些,無心再關註眼前的春景。“春意知幾許?”正是這種情景下的心情最恰當表達。總歸壹句話,由於沒有心情,再好的景致都難以喚回衰颯的心。年輕時的李清照可不是這樣,壹場綿綿寒食雨就把她惱得半死,“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擔心寒食節不能出來遊玩,直到“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才舒了壹口氣,並喜樂迸發“多少遊春意”!最後還不太放心“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末?”。經過家亡國破、文物流失、頒金改嫁,四處飄零的遭遇後,李清照不再年輕,至少在心情上她確實老了。柳色煙迷,笛聲傳耳都會打亂她欲想平靜的心靈世界。賞春這等雅事,如今對她而言,已是壹種奢求。人是不可回到從前,以前的歡聲笑語,就把它留住吧,提及它便感懷觸情,特別是像李清照這位壹生變數極大的女人,比別人更不堪矣。

遠處的景色是壯美的,近處的景色帶人進入到迷惘的色彩中。接下來,女詞人就流露出世事難料,風雨突來的亂世心態來。“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這壹真情告白,令人刺鼻。好好的天氣怎壹會兒就會有風雨呢?似乎李清照的擔憂是多余的,而這恰恰是戰亂後烙在人們心底的懼恐橫禍的心態表現。這是特定的時代心理。靖康之亂後,社會動蕩不安,百姓深受戰亂之苦,戰爭的陰影深深地打烙在見證過這場戰亂的人們心底。而當權的人們早就忘了父兄被擄這壹千古之恥的事實,皇帝心想的並不是壹洗雪恥,他是怕父兄回來當不成皇帝。所以,南渡後的上元節依舊濃彩繁興。及時行樂成為這些善忘的權貴最主要的人生追求。難怪後人雲“直把杭州當汴州”。可以肯定,李清照此時流露出不僅僅是壹己私情。人有時必須善於忘記,不能把太多的傷痛牢牢記住。這對自己的健康沒有好處,而壹個人的力量是拯救不了壹個國家的衰敗。應該負起責任的男人們都躲在壹邊去飲酒作樂,妳壹個婦道人家還發什麽牢騷。李清照妳行?打戰妳可以嗎?所以,老實點才是正經事。不要去諷刺皇帝了,說什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種令男人愧顏的話了。李清照的悲劇在於她不善於忘記,不懂得“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辛棄疾《鷓鴣天》)。這是壹個人的性格,所以不能怪李清照。在這段詞中,我們發現李清照難以痊愈的傷口,又被撕裂。正如精神恍惚的人,壹會兒以為天晴,壹會兒以為風雨將至。此時的李清照,在任何常人眼裏,都應是這模樣。而往事,會那麽重要嗎?這樣,傷害的人終將是自己。李清照反復在渲染著,她那驚人的記性,以及她那千古無法消去的愁。

前三段後壹句都是反問句。從身處何方的迷惘到春意已淺的失落心情,最後托出世事難測的叵測心態,生動刻畫出作者被戰亂洗禮後麻木莫明不可熨平的心靈世界。這是逐步深入的過程,從茫茫然無知的發問身處何方,到內心迷惘的空然獨對春柳煙海,後烘托出她那叵測難料的心態。每壹段的前兩句都是四字句,作者寫為描寫句並使之對仗。三段雖因各自的第三句字數不同(相次為4字、5字,6字),但因為句式結構相同,仍然形成排句出現。誦讀起來,具有節奏感,而且每段落末尾的疑問句的字數叠增,因而加強了情緒分量。每壹行前兩句都是正面鋪陳,寫的花團錦簇,修詞考究,但在其後卻用壹個疑問句否定了。通過鮮明的反差,表現了詞人憂郁難遣的情懷,且隨段末疑問句字數的遞增,更顯出它的濃重。

在前三段講敘中,讀者已清楚看到女詞人晚年蒼敗的內心世界。也許,高明的詩人總有些與眾不同之處,況李清照乎?前半闕最後壹段作者還特意安排了壹個小插曲“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畢竟李清照的名氣還是有的,那些達官貴人的內眷還是沒有忘記李清照。可是她統統謝絕了她們的好意。這些朋友應該都是些有相當文學修養的人,平時應常與清照在壹起飲酒談詩,不然就不必用“酒朋詩侶”了。本可借這個難得的好機會好好和朋友們樂壹下,消消愁惱,飲酒作詩,好好過個戰亂後壹個難得熱鬧的元宵節。這本為理應之事,由於心情實在不佳,她便婉言謝絕了朋友們的好意相邀。壹個人落到“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境地時,那還有心情外出好好玩壹玩,散散心啊。作者為什麽不願意與朋友們出來散心遊玩呢?下半闕作者作從中告明真情。

既然不出玩了,那麽就只能壹個人在家裏呆著。壹個人呆著久了,不免會想些雜七雜八的事來,從前的,今天的,還有昨天的,有快樂的,還有悲傷的,有壹串串笑語聲,還有雜著梧桐雨的淚滴……李清照晚年能讓她回憶的可真夠多。夫死誤嫁,國破家亡,文物散失殆盡,如今就只有孤獨壹個人。這樣的遭遇,壹旦認真想起來心底不免更添些苦楚。於是李清照開始把記憶的視線拋到幾十年前的壹個元宵節。

“中州盛日,閨門多瑕,記得偏重三五。”原來,那時候婦女們是特別重視上元節的。由於封建時代的女人沒有任何權利參予政治、軍事等社會重大活動,她們只能在家裏操著勞務。有錢人家的女人或體面人家的婦人頂多加些描紅女工喝酒聚會或玩些鬥草打馬等遊戲,連填詞作詩寫文都認為是閨中雅事,只能在閨內傳看不可張揚過甚。人身自由與求學權利被極度遏制。故李清照前後的壹些較為有名的女性文學家,都沒有取得傑出的成就。女人們最希望的日子就是盛大的節日,如寒食、清明、七夕、中秋、重陽、春節、上元,人日等。這些節日,她們可以高興打扮壹番,和自己的夥伴、丈夫孩子壹道到戶外踏春遊玩賞燈或者和親愛的人團聚吟詩酬唱,飲酒行令。或邀幾個好玩伴鬥草打馬。這些節日才可使她們完全和外面的世界接觸,深鎖閨中的少女少婦們是多麽殷切期盼這樣的節日到來啊!這些節日中,上元節更是女人們最喜愛的節日。上元即元宵,是春節的最後壹天。在宋代這是官民都極為重視的節日。周密《武林舊事·元夕》載:“山燈凡數千百種,極其新巧,怪怪奇奇,無所不有……終夕天街鼓吹不絕。都民士女,羅綺如雲。”這等隆重的節日誰能把它放過呢?特別於深鎖閨閣的女人們。

“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齊楚。”鋪翠冠兒是以翡翠羽毛為裝飾的帽子,為元宵節時婦女的應時妝飾。撚金雪柳乃在絹或紙之外,另加金線拈絲所制的雪柳,雪柳則為用絹紙做的花。 “簇帶”是宋時方言,將首飾密集插戴滿頭的意思。“齊楚”是漂亮之意。上三句意思為,婦女們為了打扮的比別人漂亮,就拾盡漂亮高貴的飾品來打扮自己。當然,當年的女詞人心情應是輕快的。她有興趣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齊楚。那知命運捉弄人,少歷繁華,晚境淒涼。“年年雪裏,常插柳花醉”(《清平樂》)的活潑少女,意淪落成“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心境極為蒼涼的孀婦。這段話是詞人回憶當年的元宵節裏的自己燥動心情,活潑之極,就如畫壹般展現在讀者和作者眼前。歲月蒼桑,美好的生活,被突如其來的壹場戰亂打破了應有的平靜。不應失去的,都不見了蹤影。不想擁有的,如今卻抱了個滿懷。

如今是什麽模樣?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今天的人,已白發滿鬢,懶得夜間外出走走。老了,確實老了。當年的興趣都不見了,如今只有壹肚子的酸楚,無人可以傾訴,也無人願意傾聽。這樣,“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就顯得極為合情合理。兩層之間承接得自然順暢,同時翻過壹層,愈入愈深。末句的形象把那種孤獨悲傷的心情表現非常生動。令人感酸楚。

誰了解詞人的心曲?誰了解詞人的悲悼?是詞人自己麽?還是詞人用自己的作品與讀者溝通?詞人終於跟自己對話,跟千百後的讀者對話了。她以平靜的心情,安祥的語氣,通俗的語言,清除了歷史長河中的壹切阻礙,使今時的讀者仍能通過她的描述進入當年“中州盛日”的元宵之夜,了解她只能在“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的苦衷。

  這首詞深隱著作者濃烈的故國之思,所以能打動和李清照命運相似的流離人們,更敲碎了南宋王朝欲倒前的愛國人士們的心靈。此詞後壹百年,愛國詞人劉辰翁就和了兩首。在其中壹首詞前序雲:“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泣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足見易安這首詞的感染力之強。劉辰翁所處的時代已是南宋搖搖欲墜的年代,故他所言“悲苦過之”。

至此,李清照已把她晚年的心靈世界若隱若現展示在我們眼前。可以從她極其復雜的心態中看出她在戰亂中所受到的傷害程度,也可以從她描述的早年生活看出她晚境的淒驚,可以讀出壹個女人的不幸,可以看出命運的無情,而這壹切都是真實的,沒有虛假的成份。所以,我們能在李清照的詞中看到壹個真實的她,壹個沒有偽裝的詞人。這是她在文學創造中從未改變的追求。這也是她獲得成功的壹個因素吧!

  其實大多人早已忘記了北宋被踏的恥辱,他們應該為生活而忙碌著。都忘了,這是好事,也只能這樣做。自己活的舒服要緊,大眾蒼生苦難與我何幹乎?我真得很佩服李清照,為什麽她總把過去的壹切壹切都記得那麽清晰。為什麽不把之忘記?非要去寫什麽《打馬賦》、《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甚至還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等等。後人只能為妳悲嘆“廟堂只有和戎策,慚愧深閨打馬圖”。我以為這不值。

這首詞立意和眾多上元詞有不同之處,能稱得上佳作的上元詩詞中,唯李清照這首《永遇樂》取其繁華襯孤寂,用歡樂之筆來寫沈痛心情。余外均寫其繁華濃烈。

李清照在這首詞采取了對比的手法。先從眼前美麗景色大處落筆,後轉入謝絕友人相邀。鋪敘完畢,馬上壹筆回到汴京上元節,把歡樂心思、艷麗姿態寫盡後,又回到如今細細刻描,最後用壹句極平常極沈痛的口語了結全篇。情與景在不斷地對比,這可以把前後兩種生活與心境的不同之處壹覽無遺。可以讓讀者看到壹個無能的統治者給百姓帶來的災難是多麽地深重,讓人醒目,讓人明知,讓人覺醒。當然,無能的統治者只能以整個王朝的衰敗來迎接新的社會秩序產生,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更改的事實。在李清照離開人世還未120年,南宋王朝就覆滅了。

此詞還有壹大特色,那就是精磨的書面語和口語相襯和,達到俗中見雅,雅中不避俗,雅俗相揉的高度。前人評曰:“以故為新,易安得之”,極是。

壹反常調的《永遇樂》雖然在已經組成佳林的上元詞林中,也是數壹數二的大家之作。

我不敢說李清照這首元宵詞為歷代詠元宵作品最好的作品,但這首詞可以說是歷代詠元宵作品中的壹朵奇葩。當還有人落筆元宵詩詞,應該想起蘇軾的豁達,還不能忘記辛疾棄的叫囂,更無法拂沒掉李清照這種悲傷萬種的即時感慨,才敢重題。當李清照把這首《永遇樂》譜成曲時,就有了流傳千古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