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出自:《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於上元二年(675年)所創作的壹篇駢文。
原文節選: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譯文:
推開雕花精美的閣門,俯視彩飾的屋脊,山峰平原盡收眼底,河流迂回的令人驚訝。遍地是裏巷宅舍,許多鐘鳴鼎食的富貴人家。舸艦塞滿了渡口,盡是雕上了青雀黃龍花紋的大船。
正值雨過天晴,虹消雲散,陽光朗煦;日落時天上的晚霞色彩不斷變幻,壹只孤獨野鴨的緩緩飛過。暮色中秋天與廣闊的天空相接,呈現出同壹種顏色。
傍晚時分,漁夫在漁船上歌唱,那歌聲響徹彭蠡湖濱;深秋時節,雁群感到寒意而發出驚叫,哀鳴聲壹直持續到衡陽的水濱。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高宗時期,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此閣,並於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閣上歡宴群僚和賓客。作者前往交趾看望父親時路過這裏,也參加了盛會,即席賦詩,並寫了這篇序。
賞析: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賞析:本句對仗工整,幾近“工對”。上句的“落霞”、“孤鶩”與下句的“秋水”、“長天”都是名詞性短語,對仗考究。
而更絕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對,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較高的“句中自對”:“落霞”可對“孤鶩”,“秋水”正對“長天”。
當然,在大唐律詩的王國裏,這些都不算什麽,如杜甫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陸遊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等都是句中自對。
不同的是杜甫這句中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都是主謂短語,且直接連綴成句不用虛詞。
其次,上句寫動,霞、鶩“齊飛”;下句寫靜,水、天“壹色”。壹動壹靜,以動襯靜。上句側重於目隨景而動,突出景物神態;下句側重於心因景而靜,突出景物色彩。
畫面和諧,美不勝收。再次,巧化成句,別出新意。王應麟《困學記聞》卷十七:“庾信《馬射賦》雲》:‘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春旗壹色’王勃仿其語。
如果我們從對仗的角度去比較王勃與庾信彼此文句的優劣,會發現王句的長處恰在於上下句都能“句中自對”,而庾句則不能。
最後,如果“落霞”是指真正的彩霞而不是指壹種鳥(形如鸚哥)的話(據上引朱東潤書,同頁),那麽便有壹個好處:點線面結合。孤鶩盡管不壹定只有壹只,但總之是不會太多的幾點。
落霞也只能是天邊的壹線或壹小片(位於西天)而非滿天;而秋水與長天卻是地道的壹個廣闊的面了,由此,點線面巧妙結合,寫景極富層次性。
本句首先是色彩美。夕陽之下,晚霞絢爛耀眼,而鶩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鶩近乎壹個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邊半個天空,尚在碧空顯露。
碧空相對於落霞光度稍遜,但相對於孤鶩來說卻較亮,它們——孤鶩、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對比——孤鶩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則更加燦爛。
孤鶩的顏色以綠、褐、紫等為主,屬於冷色,而且它們之間是補色關系。晚霞的背景是晴空,它是藍寶石色的,和晚霞的顏色也是互補色的。
我們知道,當互為補色的兩種顏色相鄰時,能構成最強的對比,在效果上,能使雙方達到最大的鮮明度。王勃巧妙地運用了這壹對比,使整個圖案顯得格外地鮮明而美麗。
其次是動態美。孤鶩是在“飛”的,雲霞是在“落”的,只有天空是凝然不動的。秋水雖然平靜,但並不是冬天的止水,水面上不會死氣沈沈。微風過處,秋水上會不斷地泛起漣漪。
漣漪過處,水面上倒映著的景物被蕩開後,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魚蝦等等。這分明是壹幅流動著的美麗圖畫。
其三是虛實美。碧空高深無比,紅霞稍低些,而孤鶩又更低,這就有了三個層次,而它們下邊又有秋水。秋天的水是寧靜的。
當“秋水***長天壹色”之時,天上的畫卷自然地映在水中,所謂“天光雲影***徘徊”,水中又有了三個層次。而且,在天上越高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就越深。
這就構成了實景與虛景的對比。況且微風過處,秋水泛起漣漪,平滑如鏡的水面上倒映著的景物會被蕩開,依稀透出水下的景物。這和水面上的映像同樣構成了壹種虛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