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句出自朱柏廬《朱子家訓》,並非佛家之語。
原文為“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意思是做了好事,就希望他人看見,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壞事,而怕他人知道,是真的惡人。
假借行善做好事之由沽名釣譽,做了點好事就恨不得世人皆知,怎麽可能是真善呢?相反,做錯了事卻不敢坦誠面對,承擔後果,而是想方設法掩蓋罪行,那就是錯上加錯的大惡。表達為善不應張揚,為惡不應掩飾之意。
擴展資料:
《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是壹篇家教名著,該書以“修身治家”為宗旨,集儒家為人處世方法之大成,寓在勸人要勤儉持家、安分守己。
其核心就是要讓人成為壹個正大光明、知書明理、嚴格律己、寬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這也是中國文化的壹貫追求,有利於構建美滿家庭,進而構建和諧社會。
全書用壹種通俗易懂又講究語言駢偶的形式,朗朗上口,容易記憶,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壹度成為兒童啟蒙必讀課本之壹。
朱柏廬(1627-1698)原名朱用純,字致壹,自號柏廬,江蘇昆山人,明末清初江蘇昆山縣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自幼致力讀書曾考取秀才,誌於仕途。清入關明亡便無心功名,居鄉教授學生,潛心研究程朱理學,主張知行並進,並躬行實踐,頗負盛名。著有《刪補易經蒙引》、《四書講義》、《勸言》、《恥耕堂詩文集》、《愧訥集》和《毋欺錄》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