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今晚繼續給大家講絕句結尾的十六法。
(9)直落急收,藏鋒留味:
絕句的創作,通常都有壹定的規律,比如,取材宜小,情節宜少,語言善了,典必慎用,意必巧藏,韻深味長等。又比如,起句要高遠,承句要穩健,轉句要婉曲,合句無痕跡等。但這些都要依據具體情景靈活運用,不可千篇壹律,拘泥壹法。象起、承、轉、合這種結構,既可以分之四句,壹壹對應,也可以只用起、承、合,或只用起、轉、合,更有特殊情形只用起、承二個層面而已。
試看金昌緒的《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此詩的結構十分特別,起句開“打”,接下去的三句說明為什麽要“打”,是壹、三句式。首句起,二三四句承,沒有了轉合。這種壹、三句式以起句為中心,接著壹氣而下,句句緊扣,不留空隙。明代“後七子”領袖王元美評此詩“不惟語意之高妙而已,其句法圓緊,中間增壹字不得,著壹意不得,起結極斬絕,而中自紆緩,無余法而有余味。”(《藝苑卮言》)“起結極斬絕”而中間又不留添插空間,這是本詩最大特色。其長處在於壹氣貫之首尾,詩以氣勝。本詩的結尾方法稱為直落急收,斬絕立結。
直落急收,好比書法家揮灑草書,筆勢疾速,如驚蛇出洞,宿鳥投林,收筆時藏鋒隱勢,戛然而止。《春怨》的“不得到遼西”,果然有壹種斬絕的效果,結的幹凈利落。但細加尋思,則意猶未盡。縱然鳥兒飛走了,美夢也續成了,恰如所願地在夢裏去到遼西,那又怎麽樣呢?夢醒時分還不照樣淚濕枕巾徒勞相思無處寄?這表明,詩人雖然已斬絕立結,卻也在收筆中藏鋒留味,耐人咀嚼。
蘇颋的《汾上驚秋》也是壹首直落急收而頗受詩評家稱譽的五絕。
詩曰:
北風吹白雲,萬裏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
此詩因首聯與漢武帝《秋風辭》的“秋風起兮白雲飛,泛樓船兮濟河汾”相似,究屬即興詠史還是即景抒情,歷來詩評家各有不同看法。其實,就唐人絕句極少用典的習慣(即便用典也常裝成不知有典)和詩題來看,此詩應是詩人在汾水所見秋景觸發心中悲傷而抒發自已的真情實感,與詠史無關,這從詩題中的“驚”字和句中的“逢”字即可說明。詩人看到呼嘯而來的北風把天邊的白雲壹下子刮到汾水和黃河的匯合處那邊去,周邊草木飄搖的蕭瑟響聲和心裏的失落心緒攪織在壹起,結句“秋聲不可聞”斬絕而有倒抽壹口涼氣的驚悚感。此詩急起急收,壹氣而下,秋聲逼人之情躍然可現。故顧樂譽此詩是“大家氣格,五字中最難得如此。”(《唐人萬首絕句選》)
五言結句的直落急收,因其比七言少了壹個音節,讀起來幹凈利索,容易辨別。七言多了壹個音節,讀起來便舒緩壹些。但斬決的筆意,還是比較明顯的。
例如,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彩雲白帝間,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此詩也是壹氣急落而下,以壹種充滿豪情的筆調利索收結。這與王翰《涼州詞》結句“古來征戰幾人回”、李涉《宿鶴林寺僧舍》結句“又得浮生半日閑”及宋人王令《送春》結句“不信東風喚不回”等都有言盡而情意未了但結得斬決之特色。
今人詩中用此結尾手法者也極為普遍。這裏隨便舉幾首說說。
湖南詩人熊鑒有壹首《吊張誌新》,其詩從張誌新行刑前被劊子手割破喉嚨壹事下筆,壹氣流轉,如狂濤決堤,奪路而瀉,勢不可擋:
作假之徒怕說真,防川計拙枉勞神。
縱然割去常山舌,世上翻多罵賊人。
吊張誌新而從劊子手無人性的惡行開罵,罵得痛快淋漓,還說開罵的決不只是我熊鑒壹個人,結句的簡潔利索,就像法庭上的壹紙判決,不容置疑。
汕頭詩人許習文有壹首《修書寄母偶成》,行文風格也是壹意圓轉,壹氣呵成,結句極其簡潔:
木落秋風勁,波濤海上寒。
恐驚慈母淚,不敢報衣單。
首句從秋深氣象轉涼說起,而後急落直下,到結句悠然而止。句已結而情未了,不敢報遠非事情的善終而是壹種暫時的平靜而已。作者以此暗喻出門求學及打工生涯的艱辛。這就是藏鋒留味。
汕頭詩人許習文有壹首《修書寄母偶成》,行文風格也是壹意圓轉,壹氣呵成,結句極其簡潔:
木落秋風勁,波濤海上寒。
恐驚慈母淚,不敢報衣單。
首句從秋深氣象轉涼說起,而後急落直下,到結句悠然而止。句已結而情未了,不敢報遠非事情的善終而是壹種暫時的平靜而已。作者以此暗喻出門求學及打工生涯的艱辛。這就是藏鋒留味。
湖北詩人丁潤如有壹首《夏日偶成》,結構甚為特別,是三起壹承之形式,承句也是合句,斬結利索。
詩曰:
細雨收煩署,清風送晚涼。
街頭冰壹碗,此樂勝羲皇。
有雨消署,有風送涼,有冰潤喉,三者交匯壹起,頓成莫大快意,結句是快感的溢出,簡潔得就像壹句口號。好在已先給人以夏日清涼之鋪墊,口號裏的情感還是滿實在的。
我在去年寫過壹首絕句? 七絕八壹感懷 :
文/邊義(遼陽)
衣櫥偶見舊時裝,草綠猶存淡淡傷。
離別兵營人去久,軍歌繞耳蕩心房。
起句寫偶翻衣櫥看見舊時的衣服,綠色的軍裝承載著我離開軍營的感傷與思念。轉句順勢而下,直接交待原因,最後用軍歌繞耳蕩心房,簡潔明了。
(10)含渾圓轉,詩意厚重:
直落急收的結尾,雖然詩人通常也會藏鋒留味,以備咀嚼,但更多的還是呈現真情直露的情形。
比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此詩也是壹、三句式,結句斬絕,但語淺義明。
再如,戴叔倫的《對酒》:
三重江水萬重山,山裏春風度日閑。
且向白雲求壹醉,莫教愁夢到鄉關。
斬絕而收的結句也是真情呈現。有時,詩人為了玩深沈,便故意在結句中選用含渾的字眼,讓結句有較多的不確定性,這種結尾技巧稱為含渾圓轉,其目的在於使詩意更加厚重。
且看王昌齡的七絕《從軍行》之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此詩結句也有斬絕的氣勢,但用了壹個含渾的“終”字便有點不同。“終”字可作“終歸”和“始終”的兩種不同含義解,用前者解是歸期無日,用後者解是誓死不歸,壹個是逼於客觀的無奈,壹個出自主觀的是豪言,二者差別極大。有人說結句應是豪放語,有人說如是豪放語則為什麽不用“誓”字更有英雄氣魄?清人沈德潛則認為:“作豪語看亦可,然作歸期無日看,信有意味。”(《唐詩別裁》
其實,詩人之所以用含渾的“終”字而不用明白的“誓”字,目的在於用結句的不確定性來加重全詩的意味。也許詩人要的正是既自豪也無奈,這二者都兼有,感情色彩不是更豐富復雜麽!試想,沙場百戰的軍士既有為國效命的自豪感,也當然有戍邊征戰的苦寒寂寞感,如果詩人用“誓”字即可變含渾為明白,但那喊出來的豪言壯語便只是詩人“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口號而決非戍邊將士的心聲了。
王昌齡的這種含渾結尾手法在另壹首《從軍行》中也有表現。
《從軍行》之壹:
鋒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裏愁。
結句的“無那”二字,也是含渾圓轉的筆法。本來是寫戍邊軍士在城樓上懷念家中的妻子,隨著那幽怨笛聲的吹起,突然覺得那笛聲消解不掉妻子對自已的懷念。結句的反轉是借助“無那”二字過渡的。“無那”意近“無奈”,但“無奈”淺白而“無那”含渾。關於此詩的結句,李绬《詩法易簡錄》曾這麽評說:“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無以慰閨中之思已,正深於思家者。”這是對王昌齡擅長七絕結句結得渾厚有深意的稱譽。
用含渾結尾手法可使詩意不至於淺白直露而有厚味,但有時也造成後人解讀時的人見人異。杜甫的壹首《八陣圖》在詩史上聚訟紛紜歷時最久,其疑義在結句的壹個“失”字。
原詩曰: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失”字既可作“錯失”、“失去”、“未能”解,也可作“失策”、“失之”解,因此字的含渾竟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解說。
作“失去”解的有三種說法:
壹說遺恨未能吞滅吳國;
壹說因“石不轉”恨老天不助其滅掉吳國;
壹說吳兵已進八陣圖而該陣沒發揮威力將其全部滅掉而成遺恨;
作“失策”解的也有三種說法:
壹說以劉備呑吳之失策為恨;
壹說諸葛亮以未能諫止劉備呑吳自以為恨;
壹說劉備未能運用八陣圖去呑吳乃成歷史之遺恨;
有趣的是,參與聚訟的都是大名鼎鼎的學者、詩評家,舉如蘇東坡、錢謙益、朱鶴齡、仇兆鰲、浦起龍、沈德潛、俞陛雲、李锳、劉永濟等。其實,學者們往往求助史實或解讀諸葛亮,說得頭頭是道,卻忘了最根本的事實:詩是杜甫寫的,那壹種說法對應當是杜甫裁決。可假如杜甫說妳們全都對,這正是我要的效果,那妳也須認了,這叫“詩無達詁”。
今人運用這壹手法的自然也很多,效果比較突出的試舉幾例。
江西詩人蔡厚示有壹首絕句《雁蕩山懷內》,
詩曰:
雁蕩山奇水亦奇,夫妻峰下惹相思。
叮咚溪似喁喁語,驀憶臨行未畫眉。
這詩的結句,語意甚為含混。可以有四種不同的解讀。壹種是“未畫眉”的是詩人自己,壹種是“未畫眉”的是詩人的妻子,壹種是詩人沒有給妻子畫,壹種是妻子沒有給詩人畫。壹般來說,當以第三種為比較接近作者之本義,用以暗喻出行時有些責任沒有履行,漏了壹些分手時刻本該做的事。也許在臨走告別時匆匆只顧著親熱,也許走得倉促壓根兒沒來得及告別。總之到了夫妻峰下,便不由自主地泛起壹股濃郁的戀情,這才惆悵還有許多深情藏在自己心裏深處來不及向愛人表達。那麽,這結句是用壹絲歉意反襯愛情的溫馨與甜蜜。試想如果結句用“笑說臨行未畫眉”或“怨說”、“怨訴”之類,則明白直指詩人沒有給妻子畫眉而不會有上述其他歧義。但正是用上“驀憶”這壹詞語而讓“未畫眉”具有更多的解釋空間才使得全詩意蘊深厚,詩味雋永。
龍川詩人鄒國榮有壹首絕句《漫吟》,結句也十分含混而藏味極深。
其詩曰:
心無塊壘自疏狂,消受檻前圓與方。
詩酒筇舟形放浪,任由落照作平章。
此詩尾聯主要抒發詩人“詩酒”人生、“放浪”形骸、閑觀風來雲去日出日落的曠達胸襟。但結句的“任由”二字,既可做灑脫、豁達解,也可做無奈、不爭解。做灑脫解,是說退休了,家國之事壹概不深究,但作風景欣賞便是了。做無奈解,是說退休了,不在其位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盡管看到管理百姓的政事有許多不足之處,但也只能感嘆而已,又能怎麽樣呢?(落照,縱有“無限好”的風景,但畢竟是快要墜落已少生氣的美景。平章,也可作管理百姓的官名解。《尚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宋代設有“同平章事”壹官,職位相當於宰相壹級)。如果是後者,則詩人的“詩酒筇舟形放浪”只是壹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自我放逐罷了,細加尋味便可看到了詩人壹絲兒憂傷。可見此詩結句,因其含渾而使詩作蘊藏有不同的深意。
(11)平淡收結,內含深情:
詩評家常說,壹篇之妙在於結尾,結尾之妙在於有情,有情之妙在於含蓄,含蓄之妙在於平淡。能以平淡語收結,看似漫不經心,有時詩人只是站在遠處旁觀,冷暖不露聲色,落筆客觀而不摻雜半點評判意見,但卻把深厚的情感隱含在客觀平淡的話語之中。這樣的結句,讀過只覺平常,掩卷始悟有味,及後思之彌覺高深,詩意厚重,這便是唐人五七言絕句中使用頻率較多而手法也日漸精巧的結尾技巧。
且看劉禹錫的《秋風引》: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全詩重筆濃墨寫秋風:秋風來去無跡可尋,只聽遠處“蕭蕭”聲中秋風已幡然而至,跟著看到雁群開始往南飛;很快地,秋風又進了庭院,在樹葉中摩梭而過。至此,秋風的形象已具狀可感,但詩人仍未露壹絲半點情感,景中之情該在結句中點出了吧?卻見詩人以“孤客最先聞”結句收筆。“最先聞”是喜是憂?從字面上看不出來,因其語近中性平淡得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
不象蘇颋在《汾上驚秋》用“秋聲不可聞”,則悲傷憂愁情感立即溢於言表。那麽,是不是詩人不想表達思想情感呢?顯然不是。於是掩卷之余,再回頭細想。秋風“蕭蕭”而至進了庭院近在眼前聲在耳邊,詩人聽到了,其他人也當然聽到了,可為什麽卻說是“孤客最先聞”呢?顯然是“孤客”對周圍環境的變異、時令物候的更替比別人更為敏感。正如唐汝詢所說:“孤客之心,未搖落而知秋,所以聞之最早。(《唐詩解》)”如此說來,則是“孤客”先有羈旅之愁和思歸之痛方會敏感“先聞”,那麽“蕭殺”秋聲便會令“孤客”觸緒驚心愁上添愁黯然銷魂了。妳看,這強烈的思想感情就這麽悄然無聲無息地藏匿於結句的平淡語之中,難怪鐘惺評此詩說:“不曰‘不堪聞’,而曰‘最先聞’,語意便深厚(《唐詩歸》)”。
提倡寫詩要率真平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李白,是善造平淡而到天然的高手。讀李白的五七言絕句,妳會覺得如同沐浴清風、撫觸晨露、閑庭漫步、林間聽鳥那麽淸新自然。《靜夜思》這首五絕,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乃至時至今日仍高居十大唐詩榜首,其魅力正在其平淡到天然: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小詩清新樸素,四句盡是口頭語信口而出:月白如霜,夜靜秋涼,短夢初醒,不覺觸動旅思情懷,舉頭低頭之間,默默思念著久別的故鄉。
起句輕松,結句平淡。全詩既明白如話,又蘊藉感人。它內容單純,但情韻豐富;任何人都能理解,卻又非壹般人所能體味得盡。俞樾在《湖樓筆談》中所說“以無情言情則情出,從無意寫意則意真”,正是此詩妙處。也正是胡應麟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自然”之作(《詩數.內編卷六》),無怪乎網友們稱此詩千百年來已融入中華民族壹代代人的骨髓之中,以至於對“舉頭”“低頭”的重復用字影響平仄律也毫不計較了。
宋人絕句中也大量沿用此種淡語結句的手法。
且看王禹偁的《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此詩開門見山,起句即點主題,承句抒發議論,第三句補述“乞火”情節,結句自訴誌趣,用語平淡而內含深情。
再看韓維的《展江亭海棠》:
昔年曾到蜀江頭,絕艷牽心幾十秋。
今日欄邊見顏色,夢魂不復過西州。
此詩從詩題上看是詠海棠絕句,但細讀詩文卻是壹首纏綿悱惻惆悵感傷的愛情詩:先前詩人暗戀壹個紅顏,幾十年壹直眷戀不能自已,不想今日見到壹位容貌相似的女子,壹時又勾起深藏心底的愛情,但青春已消逝,愛情已錯過,情真意切又有何結局呢?結句“夢魂不復過西州”用語平淡而內含惆悵感傷,等於說美夢是該結束了。
今人詩善用淡語作結、語氣波瀾不驚而暗藏深厚情感於詩中者,甚為普遍,大抵凡嗜好近體詩者,無不精通此道。這裏略舉數例。
湖南詩人周篤文有絕句《書齋》,其詩曰:
日日吟箋與鄭箋,雞窗燈火對殘編。
古歡壹段誰消得,布襪青衫三十年。
為古人詩詞作註,寫賞鑒文字,間中也吟幾首紓解性情,燈火雞窗,天天如是,這種孤寂平淡的書齋生涯,壹熬就是三十年,肯坐此冷板凳的通常正是有大境界之人。此詩正是坦露學者心胸和詩人氣質的自白,但結句卻用上壹句平淡如水的“布襪青衫三十年”,情感盡深藏於未具感情色彩的文字之中,讀後頗耐人慢慢尋味。
江西詩人熊盛元有壹首絕句《聞歌有感》
其詩曰:
劍影刀光取次過,鵑聲淒切淚成河。
誰知四海承平日,又聽當年語錄歌。
語錄歌是文革時代瘋行全中國的特定社會現象,沒有經歷過那壹歷史時期的人要讀懂這首詩會費事壹些,因為必須了解“劍影刀光”、“淒淚成河”是怎麽壹回事,何況對於那壹段歷史,至今也還沒有全面梳理、徹底反思和公正評判。但以“造反”為名義,呼口號、戴帽子、揮棒子、動刀子、毀滅傳統文化、殘害無辜人士,那就是壹場紅色海洋淹沒壹切的文化浩劫。語錄歌代表的是壹個瘋狂的失去正義失去理智失去人性的時代。是以,這詩的結句,看似平淡,看似不帶感情色彩,其實卻深藏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深深的憂慮。
湖南詩人熊鑒有壹首寫於文革期間的絕句《插秧》,因其所處時代氛圍及自己的落難,詩句樸實而平淡,結句尤不露聲色,
其詩曰:
吃飽今朝好插秧,半鍋馬料作人糧①。
老妻花上還添錦,三個田螺做碗湯。
註:①壹九七零年生產隊向尼姑湖軍墾農場乞得壹些餵馬的豆餅做口糧支持插秧田。
這首寫於作者下放在湖南沅江“勞動改造”期間的七絕,是那種特定時代特定生活景象的精彩縮影。“馬料作人糧”,只有經歷過那特定時代及淒涼遭遇的人方可領會到其中的苦楚。與“馬料作人糧”相比,這“田螺湯”當是最美味最讓人垂涎三尺的佳肴了。這結語平淡的詩似乎洋溢著壹絲快樂的生活氣息,讓人感覺到詩人對生活十分樂觀的博大胸襟。其實,細細品味,就可感覺到隱藏在字裏行間的壹股悲哀與憤懣。原來是用樂筆寫哀情。但字面絕沒有壹絲悲哀與憤懣情感的語意,這才是最具匠心的含蓄之筆。
(12)白描形象,留侍品味:
有時,詩人在絕句結尾時,用壹種白描手法,畫出壹個具體形象,或刻畫壹個具體細節,留待讀者自已去欣賞和品味,而詩人暗藏的情感,也有賴於讀者在欣賞和品味中自行領會,這種結尾技巧就是白描作結。
且看元稹《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 此詩先寫行宮的荒涼,所見者只有寂寞宮花和白發宮女,時局盛衰無常,往事不堪回首,傷感氣氛已躍然紙上。水到渠成,也許,詩人要借景抒情來收結了。不料,結句卻只刻畫了宮女“說玄宗”的動作態就擱筆了。宮女說玄宗什麽呢?詩人不露口風,有意留侍讀者自已去品味、思考。“閑坐說玄宗”,“說”字是關健字眼,只壹“說”字便已包蘊無限,盛衰之傷與懷舊之感盡已托寓其中,令人惕然警省。可見用白描手法作結,不發議論,勝似議論,不抒情懷,也能黯然動人。
再看劉禹錫的《和樂天春詞》: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壹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蜒飛上玉搔頭。
此詩寫大好春光中少婦之寂寞愁思,結句用的也是白描手法,刻畫壹只飛來的蜻蜒站立在少婦精心打扮的發型玉簪上這壹細節,其潛臺詞是:這少婦見花陷入沈思,竟凝立如癡,乃至蜻蜓猖狂地飛立其頭上尤未察覺。可見用細節結尾,也頗令人玩味。
宋人絕句也常有人用此白描手法結尾。
比如,孔平仲的《禾熟》:
百裏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
老牛粗了耕耘債,嚙草坡頭臥夕陽。
結句白描的形象是壹頭老牛,耕耘完了正躺在夕照的山坡上嚼著草,那是牛嗎?是,但也當是詩人的寄托,有得尋味。
張舜民也寫過壹首可畫成傍晚牧歸圖的七絕《村居》:
水繞陂田竹澆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
結句白描的形象也是牛,壹只烏鴉歇落在牛背上與牛雙雙歸來。“牛帶寒鴉”,意味著這不諧調的配合成了牛無可奈何的歸宿,帶出壹種只能聽任自然的信息,這壹結尾也就蘊含著壹種淡漠的惆悵。
再來看看當代詩人的幾首以白描形象收結的佳作。
河北詩人魏新河有壹首絕句《歌西湖》,詩曰:
瞥眼西湖十二橋,錢江只比樹梢高。
世間高下原無定,木末徐徐到我腰。
這是壹首遊歷詩。此詩作者有壹小段文字說明:自虎跑登玉皇山,林木翳日,落葉滿徑。絕頂左西湖而右錢江,皆出於樹梢之上,而四周山頂皆在袖底矣。其實,這段文字正是此詩吟詠起興之景象,也可不寫。樹梢高於山頂,西湖和錢江高於樹梢,這是觀看角度及所在位置造成的奇特現象。
詩人從這壹奇特景象聯想到人世間的事情,感慨良多,於是說出了“世間高下原無定”的創見,正待議論壹番,把自己的情感帶將出來。不料,狡猾的詩人卻把議論打住,只用畫筆白描壹幅樹梢只及“我腰”的景象,而所有的情感也就隱入這壹幅景象之中。詩人的發現和見解,來自眼前的景觀,不把議論窮盡而引導讀者自行觀察從而領會作者的思想境界,這是比較高明的寫法。
江蘇詩人韓盛理有壹首稱譽農民為掌握農業新科技擠時間到技校上夜課學習的絕句,
題目就叫《農民技校》,詩曰:
新月含羞柳上藏,農民技校夜輝煌。
阿嬌賣菜歸來晚,壹嘴饅頭進課堂。
壹嘴饅頭進課堂,這也是白描之筆,壹位農村婦女風風火火迫切求學的形象躍然紙上。而詩人通過對這壹形象的渲染,也就抒發了對農村新風尚的贊賞和頌揚,真情隱於字裏行間。
湖南詩人蔣昌典有壹首絕句《農家即景》,也善於捕捉現實生活中具有時代特色的全新氣息。
其詩曰:
歸來舊燕有新愁,不見茅檐見彩樓。
三匝繞梁終辨認,鋤筐仍掛粉墻頭。
這詩寫現時農家的變化。隨著城市化浪潮的泛起,隨著經濟生活條件的改善,農家紛紛告別以往田頭蓋屋、分散獨居、由石頭房茅草屋到簡陋平房的居住環境,向城鎮化、集約化、勻整化、洋樓化的方向過渡,壹些農家已轉向辦企業、跑運輸、外出打工而將農田交給專業戶耕種,這些不再從事農業的農戶已將鋤筐掛起、手腳洗凈,而住進新蓋的“彩樓”裏。這種景象,這種變化,相信經常在鄉下行走的人們都可以看到。正是這種人們熟視無睹的新風尚被詩人敏銳的目光所聚焦,於是便有了壹首佳作寫出來。仔細琢磨這首絕句,構思的精巧全在於結句。“鋤筐仍掛粉墻頭”也是白描之景象,有此壹幅畫面,所有的感慨和驚嘆就可省下了。
我於去年寫的壹首絕句也是用這種方法
七絕母親(新韻)
拄杖柴門盼子歸, 蒼顏白發任風吹。
寒衣孑影愁天晚, 慢轉逡巡面色灰。
其中滋味大家慢品。
時間關系,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大家晚安!
2017-08-01? 舞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