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古詩的原文帶拼音如下:
《蟬》唐·虞世南。
chuíruíyǐn qīng lù,liúxiǎng chūshūtóng。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jūgāo shēng zìyuǎn,fēi shìjíqiūfēng。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詠物詩通過對蟬的姿態、習性、居所、鳴聲的描寫,贊頌了蟬的清高風雅和不同凡響的品德,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潔,不需要憑借某種外在力量自能聲名遠揚,表達了對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全詩托物比興,詩人以蟬高潔傲世的品格自況,形象完整豐滿,韻味含蓄深長,描寫動靜結合,細致入微。
蟬的來源:
1、蟬是壹種昆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根據化石記錄,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石炭紀,距今約3億年前。在這個時期,地球上的植物和昆蟲數量非常豐富,其中蟬就是壹種非常常見的昆蟲。
2、蟬的祖先是壹些生活在樹木上的小蟲子,被稱為蝝。這些小蟲子通過吸取樹木的汁液來獲得營養,同時也會在樹木上尋找其他昆蟲作為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蝝逐漸演變成了蟬。在進化過程中,蟬的形態和習性發生了壹系列的變化,包括它們的繁殖方式、翅膀的形態和鳴聲等。
3、蟬的繁殖方式是通過產卵來進行的。雌蟬會在樹木上鉆出壹些小洞,將卵產在裏面,然後封住洞口。在孵化之後,幼蟲會從樹上掉下來,然後鉆進土壤中,開始它們的地下生活。在地下,幼蟲會吸收樹根的汁液來獲得營養,同時也會在土壤中尋找其他昆蟲作為食物。幼蟲會在地下生活數年,然後變成蛹,最終變成成蟲並鉆出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