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園住宅分內外兩部分。外宅三進——轎廳(門廳)、茶廳、正廳,沿軸線布置,等級分明。外宅主要用於會客、婚嫁盛事、祭祖典禮。內宅建有南北兩幢五樓五底的跑馬樓,名曰“畹香樓”,樓間由雙重廊貫通。廊下設梯,既遮風雨,又主仆分開。內、外宅可分可合,布局緊湊。
中庭為住宅的結尾,也是住宅向花園的過渡。庭院以“坐春望月樓”為主體,樓的東部延伸至花園部分,設壹不規則的五角形樓閣,名為“攬勝閣”。樓前置壹旱船,船頭向東,直向“雲煙鎖鑰”月洞門,宛如待航之舟,將遊人引向東部花園。庭前植香樟、玉蘭,蒼勁古樸。小院所用筆墨不多,卻引人入勝,銜接自然,為花園起到絕好的鋪墊作用。退思園的花園以水為中心,建築、假山沿水邊布置,建築多貼水而築,突出了水面的汪洋之勢,故有“貼水園”的美稱。退思園水面處理獨到之處就是水與建築的緊密、貼進,整個園子象浮在水上,與其他園林相比,平添壹分動感。“退思草堂”是花園的主景建築,草堂樸素淡雅,不求華麗,無論是門窗裝飾,還是家具陳設,處處體現了這壹思想,這在園林建築中是少見的。退思草堂坐北朝甫,隔池與苑雨生涼、天橋、辛臺和鬧紅壹舸相對。與草堂相連的是環水池而築的“九曲回廊”。此廊蜿蜒曲折,高低起伏,而墻上的漏花窗刻“清風明月不須壹錢買”詩句,借以寄托對大自然的感激之情。這種將詩句制作於漏花窗上的做法,在蘇州園林中僅此壹例。
“鬧紅壹舸”為壹船舫形建築,船頭采用懸山形式,屋頂榜口稍低;船身由湖石托起,外艙地坪緊貼水酉。水穿石隙,潺流不絕,仿佛航行於江海之中;船頭紅魚遊動,點明“鬧紅”之趣。退思國有兩處船舫建築,壹個在池中,另壹個在旱院中庭。我國古代江南水鄉,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園林的石舫、旱船自然是寄情於水、寄情於船的象征,這是壹種江南地區漢族水鄉文化的特征。
“菇雨生涼”是壹處臨水小軒,位於水池東南。軒面水開四扇長窗,軒內隔屏正中置大鏡壹面,鏡前設壹小榻,夏日臥於榻上,背後的鏡裏反映出池中壹片蓮荷,仿佛置身於荷花叢中。以鏡面擴大園林空間是蘇州園林中常見的手法,而此處運用之巧妙,真可謂獨具匠心。
退思園的水面較開闊,而園內建築體量均較小巧,處理不好則有散、亂之感。要解決這個問題,建築的單體組合、臨水立面的變化以及建築與水的進退關系,都必須處理好。退思園水池甫岸就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甫岸的“辛臺”是壹幢二層小樓,與“菇雨生涼”相隔壹段距離,無論從空間比例上,還是立面變化上看,均略顯不足,但通過“天橋”將兩者連接後,即變成壹組活潑的建築群。“天橋”為二層樓廊,與園西北部的“攬勝閣”遙相呼應,兩處均為欣賞退思園全景的最佳處。
退思園全園布局緊湊,壹氣呵成,有序幕,有高潮。跌宕起伏,象壹曲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