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詩句:
1,宋江 《潯陽江淩雲誌》
心在山東身在吳, 飄蓬江海漫嗟籲。
他時若遂淩雲誌, 敢笑黃巢不丈夫。
2,黃巢 《菊花臺》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3,《解連環》
楚江空晚,悵離群萬裏,恍然驚散。
欲下寒塘,正沙凈草枯,水平天遠。
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壹點。
料因循誤了,殘氈擁雪,故人心眼。
誰憐旅愁荏苒?漫長門夜悄,錦箏彈怨。
想伴侶、猶宿蘆花,也曾念春前,去程應轉。
暮雨相呼,怕驀地、玉關重見。 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
4,呂洞賓牧童詩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衰衣臥月明。
5,壹首律詩:是為林沖殺陸虞侯反上梁山做鋪墊:
才離寂寞神堂路,又守蕭條草料場。
李二夫妻能愛客,供茶送酒意偏長。
潛為奸計害英雄,壹線天教把信通。
虧殺有情賢李二,暗中回護有奇功。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創作基礎
南宋時,梁山英雄故事流傳甚廣。當時的畫家、文學家龔開的《宋江36人贊並序》稱: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畫家也執筆為他們圖形繪影。
《水滸傳》最早的藍本是宋人的《宣和遺事》,它著力描寫了楊誌賣刀、晁蓋等結夥劫生辰綱和宋江殺閻婆惜等事,對林沖、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寫。
宋元之際,還有不少取材於水滸故事的話本。在元雜劇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發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關水滸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創作《水滸傳》過程中,忠實地接受了人民的觀點,這是《水滸傳》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就的思想基礎。
小說取材:
《水滸傳》的成書,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據《東都事略侯蒙傳》:“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
又據《宋史徽宗本紀》:“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余,載擄獲。
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誌,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此外,李埴的《十朝綱要》,宋代陳均的《九朝編年備要》和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也都有類似的記載。
還有的記載說宋江投降後曾參加過征方臘之役。從這些記載裏,可以知道這支起義軍,人數不多(但也決不止36人),但戰鬥力很強,在群眾中甚有影響,曾經給宋王朝造成壹定的威脅。宋江等起義的年代大約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後三年多。
宋代說書技藝興盛,民間流傳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采來作為創作話本的素材,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這當是說的楊誌、魯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頭孫立》壹篇可能也是水滸故事。
這是有關《水滸傳》話本的最早記載。南宋末有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序裏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並說在龔開之前有畫院待詔李嵩,曾畫過宋江等人像。
但龔開的贊並未說故事內容。現在看到的最早寫水滸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遺事》(見《宣和遺事》),它或出於元人,或為宋人舊本而元時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認為它是說書藝人的底本。
它所記水滸故事梗概,從楊誌賣刀殺人起,經智取生辰綱、宋江殺閻婆惜、九天玄女授天書,直到投降朝廷鎮壓方臘起義止,順序和後世的《水滸傳》基本壹致。這時的水滸故事已由許多分散獨立的單篇,發展為系統連貫的整體。
元代雜劇盛行,有大量的水滸戲出現,元雜劇和《大宋宣和遺事》所記水滸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義地點不同,雜劇說的是梁山泊。
《遺事》說的是太行山;雜劇中已有“壹百八個頭領”之語,《遺事》只提到了36將的綽號姓名;《遺事》中寫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雜劇中李逵是第13頭領,燕青是第15頭領。
凡此種種,可見在《水滸傳》成書以前,水滸故事在流傳中內容細節上頗有異同。這或者同在不同地區流傳也有關系。施耐庵正是把這些在不同地區流傳的故事,匯集起來,經過選擇、加工、再創作,才寫成這部優秀的古典名著《水滸傳》。
《水滸傳》的故事最初起源於北宋宣和年間,從南宋開始就成為了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題材。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
書名由來:
“水滸”出自《詩經·大雅·緜》中“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壹句。但至於這個書名的確切含義,壹直存在異議。
壹種說法是:作者施耐庵由於厭惡爾虞我詐的官場,僅供職兩年,便辭官回到老家,壹面教書,壹面寫《江湖豪客傳》。
書終於脫稿了,施耐庵對書中的情節都很滿意,只是覺得書名欠佳。
當時還是施耐庵學生的羅貫中建議書名為《水滸傳》,施耐庵壹聽,高興得連聲說:“好,好!這個書名太好了!
‘水滸’,即水邊的意思,有‘在野’的含義,且合《詩經》裏‘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典故,妙哉!”於是將《江湖豪客傳》正式改名為《水滸傳》。
藝術成就:
《水滸傳》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影響巨大的作品,不僅在於它思想內容的豐富,而且也由於它藝術的成熟。《水滸傳》繼承並發展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秀傳統,而且把二者結合起來。
《水滸傳》的藝術成就,最突出地顯示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書巨大的歷史主題,主要是通過對起義英雄的歌頌和對他們鬥爭的描繪中具體表現出來的。
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輝藝術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滸傳》中,至少出現了壹二十個個性鮮明的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點是作者善於把人物置身於真實的歷史環境中,扣緊人物的身份、經歷和遭遇來刻畫他們的性格。
全書幾乎沒有什麽具體的社會環境的介紹,但通過對各階層人物及他們之間的關系的描繪,壹幅北宋社會生活的圖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以及受壓迫人民“撞破天羅歸水滸,掀開地網上梁山”的願望,則是組成這幅歷史圖景的經緯。
書中的人物性格,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和成長起來的。林沖、魯達、楊誌雖同是武藝高強的軍官,但由於身分、經歷和遭遇的不同,因而走上梁山的道路也很不壹樣,作者正是這樣表現了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征的。
禁軍教頭的地位,優厚的待遇,美滿的家庭,使林沖很自然地形成了壹種安於現實,怯於反抗的性格,對統治階級的逼害壹再隱忍;
同時這種經歷,又使他結交了四方好漢,形成了豪爽、耿直、不甘久居人下的品德。因此林沖的隱忍不同於逆來順受。在他“忍”的性格中,蘊藏著“不能忍”的因素,聚集著復仇的怒火。
最後,他被逼上梁山,正是這種怒火的總爆發,是他性格發展的必然結果。
與林沖相比,魯達並未遇到那樣的不幸,但他在和統治階級長期周旋中,看透了他們荒淫腐朽的本質,加之他壹無牽掛的身世,形成了他酷愛自由,好打不平的性格。這種性格和當時黑暗的現實,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因此,魯達是向整個封建統治階級挑戰而主動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此外在對招安的不同態度上,來自社會底層的李逵等人是堅決反對的;封建文人出身的吳用主張有條件的招安;來自官軍的絕大部分的將領則是殷切地盼望著招安。這種不同的態度,可以從他們各自的身份、經歷中找到充分的根據。
而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總是把人物置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以其行動和語言顯示其性格特點。如在“劫法場石秀跳樓”壹回,通過石秀幾個異常敏捷動作的白描,把他當機立斷、臨危不懼的性格表現得入木三分。
在塑造人物時,作者既植根於現實,又把自己的愛憎感情熔鑄在人物身上,如吳用的機智過人,李逵的赤膽忠心,以及對武松打虎、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等誇張的描寫,結合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寫作手法。
在塑造人物時,作者亦多用對比手法。如在武松鬥殺西門慶的事件中,何九叔與鄆哥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何九叔抱著多壹事不如少壹事的態度,處處預留退步,表現其世故機變而怯懦的性格;鄆哥則好管閑事,反映其年輕好勝、幼稚天真而又抱打不平的態度。
刻畫人物,往往在人物第壹次出場時,首先通過肖像描寫,展示人物獨具的性格特征,這是《水滸傳》刻畫人物的特色。如第三回魯達第壹次出場時,通過史進的眼睛看見:他是個軍官模樣,“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壹部絡腮胡須,身長八尺,腰闊十圍”。
只幾筆就揭示出魯達這個粗莽正直的英雄性格。對行者武松,寫他“壹雙眼光射寒星,兩彎眉渾如刷漆”。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壹下子就揭示出武松精明英武的性格特征。
《水滸傳》曲折動人的情節,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往往通過壹個個場面展開、壹個個細節描寫、壹步步地推向高潮。第23回寫武松打虎的情節就是如此。
第壹個場面,寫他在景陽岡下酒店壹連喝了十幾碗酒。接著第二個場面,寫他走出酒店被店家喊住說:有大蟲傷人和三碗不過岡。武松懷疑店家用心不良,決計過岡。第三個場面寫他行數裏,看見剝皮樹幹上寫著有大蟲傷人等兩行字,武松將信將疑地仍繼續上岡。
第四個場面寫他來到景陽岡上,看到山神廟前的印信榜文確信有虎。接著第五個場面才寫他在岡上遇虎、打虎。
在打虎這個場面中,老虎的壹撲、壹掀、壹剪,武松壹壹躲過,以及武松的哨棒打在樹上被折斷,他就勢按住老虎拳打腳踢,老虎以利爪刨出土坑等等,都是壹個個細節。這些細節在寫武松神勇的同時,扣人心弦地把情節推向高潮。
《水滸傳》的情節生動曲折,大小事件都寫得騰挪跌宕,引人入勝。有壹些段落,集中了很多人物、精彩的場面,如“智取生辰綱”、“三打祝家莊”等。
而每壹組的情節又往往是人物的性格發展史,如“景陽岡打虎”、“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等情節,使人不期然想起武松。
類似的事件寫出不同的情節,這也是《水滸傳》的顯著特色。如林沖買刀和楊誌賣刀、武松打虎和李逵殺虎、武松殺嫂和石秀殺嫂、江州劫法場和大名府劫法場、以及林沖起解和盧俊義起解等等,事件類似卻寫出了完全不同的情節,顯示出生活豐富多彩和人物性格異彩紛呈。
結構:
《水滸傳》的結構是縱橫交錯的復式結構。梁山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縱貫全篇,其間連綴著壹個壹個相對獨立自成整體的主要人物的故事。這些故事自身在結構上既縱橫開合,各盡特色,又是整個水滸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
《水滸傳》的這種獨具特色的結構,是民間藝人“說話”特色的具體表現。與之相聯系的是《水滸傳》的語言,它在群眾口語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保存了群眾口語的優點,具有洗練、明快、生動、色彩濃烈、造型力強的特色。
《水滸傳》的語言,以北方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故其語言特色,明快、洗練。如寫魯達三拳打死“鎮關西”鄭屠,第壹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壹發都滾出來。”既通俗,又生動。
《水滸傳》的語言生動準確,富有表現力。如寫魯智深打店小二時,“魯達大怒,摣開五指,去那店小二臉上只壹掌……”用“大怒”和“壹掌”還不足表現魯達之憤怒,而用了壹個“開”字,表現出其神韻。
作者爭議:
《水滸傳》的作者據傳為元末明初施耐庵,並由羅貫中加以潤色及編排,實際參與創作者跨越了從宋元到明末的數百年,包括了民間說書人、文人、書商等,是壹部世代累積型的長篇文學作品。
從早期刊本的署名上看,明朝萬歷二十二年(1594)福建建陽余象鬥雙峰堂刊本《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誌傳評林》題羅貫中編集。
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壹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歷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從其他文獻中的記載看,郎瑛的《七修類稿》中曾經說過:“《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宋江》又曰:"錢塘施耐庵書本。”高儒《百川書誌》記載:“《忠義水滸》壹百卷。
錢塘施耐庵書本,羅貫中編次。”李贄《忠義水滸敘》中提到作者時,說是“施(耐庵)、羅(貫中)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和王圻《稗史匯編》都記羅貫中作。
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跡材料極少,搜集到的壹些記載亦頗多矛盾。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今江蘇省興化、大豐、鹽都等地陸續發現了壹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等,另有《興化縣續誌》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1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1篇。
施耐庵故裏江蘇興化新垛鄉施家橋村有墓園、紀念館。現有《施氏家簿譜》存世。
根據上述記載,施耐庵的生平整理如下:
施耐庵(1296年-1371年),揚州府興化人(今江蘇興化人),原名施彥端,又名子安,字彥端,原名耳(壹說名耳),別號耐庵。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壹施之常後裔,唐末施之常後人在蘇州為家。其父名為元德,操舟為業,母親卞氏。
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事親至孝,為人仗義。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舉人,至順二年(1331年)登進士。
不久任錢塘縣尹,因替窮人辯冤糾枉遭縣官的訓斥,遂辭官回家。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白駒場鹽民張士誠等十八名壯士率壯丁起義反元。張士誠敬其文韜武略,再三邀請他為軍幕,施耐庵抱著建造“王道樂土”的宏遠計劃欣然前往,為張士誠獻了許多攻城奪地的計策。
後因施耐庵幾次諫勸,張士誠都不予采納,於是憤然離開平江,並作《秋江送別》套曲贈予同在張幕的魯淵、劉亮等人。此後,浪跡江湖,替人醫病解難。
後入江陰祝塘財主徐騏家中坐館,除了教書以外,還與拜他為師的羅貫中壹起研究《三國演義》、《三遂平妖傳》的創作,搜集、整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壹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義的故事,為撰寫《江湖豪客傳》準備素材。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滅張士誠後,到處偵查張士誠的部屬。為避免麻煩,施耐庵征求興化好友顧逖的意見,在白駒修了房屋,從此隱居,專心於《江湖豪客傳》的創作。《江湖豪客傳》成書後,定為《水滸傳》。
百度百科-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