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庫爾勒市,是漢代的尉犁之地。據《漢書》記載。《西域傳》記載:魏,魏歷城,西至都護府三百裏。焉耆縣,西南400裏至都護府,南100裏至尉犁。《十六國春秋》記載:張浚領兵入焉耆,隴西王拒戰於本倫,被張治所敗。種在鐵門後,不超過十裏。Xi帶領眾人先覆蓋了山谷,種了壹個單騎,嘗了嘗。如果有伏法,智赤擊敗了它,進入李瑋。這個史料表明,漢魏裏城就在鐵門關附近。因為庫爾勒東北有鐵門關,是戰略咽喉地帶,歷代戰亂頻繁。新唐書。地理誌記載:“自焉耆西五十裏至鐵門關,守城二十裏。”駐軍是壹個軍事組織。據《資治通鑒》記載,少則500人,多則3000人。
然後唐朝的庫爾勒就被封為於舒城。唐代詩人張九齡說:“鐵門緊閉,咽喉四鎮。”
在明朝,庫爾勒被命名為雙山兒童城。據《西域土地文字簡述》記載,庫米什以西200裏為阿拉木,以西100裏為李察失城(焉耆),以西100裏為雙山爾城,以西100裏為獨樹城,以西100裏為李察茶井,以西200裏為泥泉、茶塢河。其中,雙山二程位於焉耆以東100英裏,庫車以西710英裏。因此,雙山兒童城與焉耆和庫車的距離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庫爾勒。
在清朝,它被命名為庫爾勒或庫隆勒,與今天壹樣。
庫爾勒,縣級市,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創建於1979年9月30日。庫爾勒位於歐亞大陸和新疆的心臟地帶,塔裏木盆地東北邊緣,北臨庫魯克山和霍拉山,南臨“死亡之海”的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直線距離僅70公裏。它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和西方文化的發源地之壹,是北疆和南疆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也是這壹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庫爾勒又名“梨城”,是中國西北五省區首個“全國文明城市”。
全市行政區域面積7268平方公裏,東西長127公裏,南北寬105公裏。城市建成區面積110平方公裏,常住人口55萬,流動人口近40萬。有漢族、維吾爾族、回族、蒙古族等23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69.9%,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壹。全市轄9個鄉、3個鎮、5個國有農牧團場、5個街道辦事處、3個國有農牧團場和3個農二師所屬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