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布石有多少年歷史
元寶石,因其形狀神似元寶而得名,又稱'砑光石'、“踹布石”、'扇布石'、'踩布石'、'飛雁石'等,是古代染布作坊用於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由上爿和下爿兩部分組成,各地大小不壹,但形狀相近,小者五、六百斤,重者千余斤。元記載踹布工勞作場面圖案資料的有《棉花圖》。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直隸總督方觀承將棉花種植、紡織及練染的全過程工筆繪畫十六幅,每幅圖後面配以文字說明,裝裱成《棉花圖冊>,在冊首恭錄清聖祖康熙的《木棉賦並序》,呈送乾隆皇禦。同月,乾隆應方觀承的請求,為《棉花圖冊》的每幅圖分別題寫了七言詩壹首,***計16首,同時準予將方觀承所作詩句附在每幅圖的末尾。方觀承將經過乾隆禦題的《棉花圖冊》正式定名為《禦題棉花圖》,並精心臨摹副本,鐫刻於珍貴的端石之上。第壹十六幅為“練染圖”,圖中就有踹布工勞作場面的描繪,康熙還提詩於後:“”(圖1)(圖2)。在民間的紙馬中也有踹布勞作的場面出現,如紙馬《染布缸神》。紙馬畫面上刻有“梅、葛”二字,與民間傳說中染業奉梅、葛仙翁為染布缸神相暗合。畫面中有四個染匠形象,壹個在缸中染布,壹個在攤晾浸染好的色布,壹個手拿竹竿在晾布,還有壹個雙手扶支架在踹布。據說九月九日還是舊時染坊祭祀染布缸神的日子,筆者翻找了好多的資料,但未見有文獻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