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成語的來源
“韓將引韓信攻趙,留井陘口,使千人背水,敗趙。”“上書是讓壹萬人先走,滅了,溯水陳。趙君見了哈哈大笑。”(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後人據此提煉出“最後壹戰”這個成語。
第二,成語故事
楚漢相爭時,韓信率軍在井陘口與趙交鋒。趙的將軍陳郁駐紮在井陘口。他的謀士李左車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在封鎖井陘口的同時,出兵切斷漢軍的後勤供應。沒有後援,韓信肯定會失敗。然而,陳郁認為他在軍事實力上有優勢,堅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得知這壹情況,親自帶隊在離井陘口30多裏的地方紮營。雖然已經是深夜,但他仍在部署第二天的作戰計劃。他故意把壹萬軍隊背對著河,組成壹條線來引誘趙。
同時,他們又派了兩千輕騎兵,每人打著漢軍的旗幟,連夜繞到井陘口山的後面。第二天,漢軍和趙軍激戰,趁趙軍大營空虛,讓兩千漢軍突襲趙軍大營,拔出趙軍旗幟,換上漢軍旗幟。
趙軍發現漢軍在水後紮營,無路可退,於是立即報告王召。趙王聞訊,嘲笑韓信犯了軍事大忌,殺了軍隊。
天亮後,韓信完事,從井陘口開始擊鼓。趙王和陳郁率領趙國軍隊全面進攻,兩軍交戰。戰鬥在這裏進行得如火如荼。兩千驃騎兵見趙丟下壹個空營,急忙闖進趙的營寨,扯出趙的旗幟,把漢軍的旗幟全都插上。
在戰場上,韓信見很難速戰速決,便率領漢軍佯裝撤退,退到河邊的陣地上,與河邊的壹萬大軍會合。趙來到河邊追趕漢軍,希望把漢軍趕入河中。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這個時候,漢軍已經無路可退了。反而奮勇作戰,打敗了趙。
趙軍見漢軍勢不可擋,欲退出趙營,卻發現營中到處飄揚著漢軍的旗幟。他們以為漢軍占領了自己的據點,頃刻間,趙軍大亂,潰不成軍。混亂中,趙王被俘,幾名趙的將軍被殺,李左車也被漢軍俘虜。
韓信看到軍士帶著李左車向他走來,急忙上前,親自為他解開繩索,視他為上賓。李左車問韓信:“為什麽要反擊?”韓信解釋說:“漢軍只有被處死,才會為生存而拼命。‘既來之則安之’是孫子兵法中的真理。”
其他成語和典故:
1,肩並肩
春秋時期,齊國宰相晏嬰奉命派遣壹位使者去楚國。楚王故意侮辱他,不肯帶他到前門,說是因為齊國沒人,才派侏儒來的。顏英說,齊國大街上的人們相互推擠,汗如雨下,衣袖如浮雲。齊出使的規矩是,無能的使臣只能見無能的君主。給自己帶來恥辱,楚王不得不隆重接待。
2.破釜沈舟
項羽率領全軍渡過漳河,鑿沈了所有的船只,砸爛了所有的鍋碗瓢盆,燒光了所有的軍帳,只帶了三天的幹糧給士卒看,非打死不可,壹去不復返。比喻不留退路,事情果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