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問三不知”,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俗語,主要用來形容什麽都不知道,對所有的事全然不明了。古人口中的“三不知”為事情的開始、經過、結果都不知道。
成語都有典故,這句話出自《左傳》:晉荀瑤帶領大軍伐鄭,齊軍前去援鄭。齊軍中荀寅進諫不被主將采納,自我反省,他說道:“君子之謀也, 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這段記載,是在書中首次提出了“三不知”的說法。
意思是說,晉國的荀瑤帶領大軍伐鄭,齊王派軍前去支援鄭國。齊軍中有個叫荀寅的向主將進諫而不被采納,然後自我反省:聰明人謀劃壹件事情,對其的開始、經過、結果三方面都要了如指掌明白清楚才進攻。現在我這三部分都不知道,不是很難嗎?
從這段話可以理解,“三不知”指的是對事情的開始、經過、結果都全然不知。
明朝人姚福在《青溪暇筆》解釋道:“俗謂忙燧日三不知,即始中終三者,皆不能知也。”
再壹次認證了對壹件事情的開始、經過、結果都不了解,叫“三不知”。
後來,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將“三不知”演變成了什麽都不懂的“壹問三不知”。
“壹問三不知”又演化為裝糊塗,假裝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比如,“有的人是事不關己,壹問三不知”,揣著明白當糊塗。
“壹問三不知”還有不學無術的意思,比如,他平時不好好學習,對老師的提問壹問三不知。
所以我們要變“三不知”為“三知”,就要對客觀事物的始、中、終三個階段的發展變化進行調查研究,才能逐漸改變壹問三不知的狀況,真正做到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