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須棄袍是三國演義裏很著名的壹個 典故 ,那麽她的由來是什麽?以下是我給大家精選整理的三國演義典故的割須棄袍的由來,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
割須棄袍典故:
東漢末年,馬超率軍與曹操在潼關大戰,西涼兵來勢兇猛,曹軍將士都抵擋不住,只聽得西涼軍大叫:“穿紅袍的是曹操!”曹操就馬上急脫下紅袍。
又聽得大叫:“長胡子的是曹操!”曹操驚慌,拿著佩刀馬上割了胡子。軍中有人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訴了馬超。
馬超又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聽見喊聲,立即扯起衣角包著下巴逃跑。
曹操正走之間,背後趕來壹員戰將,回頭壹看,正是馬超。曹操驚恐萬狀。左右將校見馬超追來,各自逃命,只撇下曹操。
馬超厲聲大叫:“曹操,妳跑不了!”曹操嚇得馬鞭都扔了。看看趕上,馬超從背後使槍刺去。曹操繞樹而走,馬超壹槍刺在樹上;急拔下時,曹操已逃遠了。
割須棄袍這則 成語 典故來源於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第五十八回,曹操率軍與馬超在潼關交兵,曹軍兵敗,馬超乘勝追擊,曹操於亂軍中怕被認出來,把胡須割掉,把長袍丟棄,落荒而逃才撿得壹條性命。
從此,?割須棄袍於潼關?加入了?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張繡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奪船避箭於渭水?的行列,成為了曹操知名的敗仗,人生的汙點。
然而翻閱正史記載,卻找不到曹操任何有關於割須棄袍的記載,這自然又是《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的壹大傑作,完全是虛構出來的。
歷史上真實的“割須棄袍”發生在南宋時期,公元1127年金滅北宋後並沒有退兵北歸,而是制定出了滅亡南宋,統壹中國的策略。
金國把主要的軍事力量集中在陜西壹線,準備從秦隴攻入四川,控制長江上流,然後順江東下,形成壹個大迂回的戰略包圍圈,置南宋政府於死地。
兵來將擋,川陜是南宋的戰略要地,自然不會輕易放棄。南宋於公元1129年授命名將張浚擔任川陜宣撫處置使,以抵禦金軍在川陜的戰略進攻。
公元1131年,金兵大舉進攻川陜的首要門戶?和尚原,和尚原是通往四川的第壹道關隘,勢必固守。南宋大將吳玠、吳璘兄弟奉張浚之命,承擔了保衛和尚原的任務
首戰和尚原,吳玠拒險而守,憑以逸待勞之策戰勝了幾倍兵力於己的金軍。
金軍統帥金兀術聽聞前線吃了敗仗,十分震怒,當年十月,他親率金兵10萬而來,聲勢浩大,結連珠營,壘石為城,與吳玠相拒。
面對金兵的強大攻勢,吳玠制定出了壹套完整的作戰計劃,三計連出。
第壹計是拋磚引玉,為了引誘金兀術到和尚原這個易守難攻之地與宋軍決戰,宋軍主動放棄了神岔關。隨後金兀術果然上鉤,尾隨來到和尚原。
第二計是以逸待勞,金軍奔襲到此後,宋軍早就做足了準備,他們依托有利地形予以阻擊,使用床子弩輪番射殺,頓時箭射如雨。金軍的兩次沖鋒都被打退。
第三計是無中生有,虛虛實實,黃昏時分,金兵開始撤退,吳玠又趁他們慌亂的時候派兵繞到後面進行掩殺。
晚上,吳玠又命令射手拿著強弓,看到金營哪裏有火光就射向哪裏,嚇得金兵不敢點火,飯都吃不成。二更時分,吳玠幹脆襲擊金兵大營,又累又餓的金兵被殺得鬼哭狼嚎。
四更時分,劫寨獲勝歸來的宋軍意猶未盡,殺氣正旺,在與來接應他們的宋軍會合後又向大散關的金兵發動進攻,金軍又被殺得大敗。此時的金兀術就像泄了氣的皮球,而金兵早已人疲馬乏。
次日淩晨,金兵後撤。吳玠早已做了準備,聽到金兵後撤的消息,馬上下令全線反攻。從和尚原到神岔關,金兵死傷累累,屍橫遍地。
連金兀術也身中兩箭,為了逃命,他竟然剃掉胡須換了衣服才逃走,為的是防止被宋軍認出。至此,和尚原大戰以金兵的慘敗告終。
割須棄袍原文:
操進兵直叩潼關。曹仁曰:“可先下定寨柵,然後打關未遲。”操令砍伐樹木,起立排柵,分作三寨:左寨曹仁,右寨夏侯淵,操自居中寨。次日,操引三寨大小將校,殺奔關隘前去,正遇西涼軍馬。兩邊各布陣勢。操出馬於門旗下,看西涼之兵,人人勇健,個個英雄。又見馬超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細膀寬,聲雄力猛,白袍銀鎧,手執長槍,立馬陣前;上首龐德,下首馬岱。操暗暗稱奇,自縱馬謂超曰:“汝乃漢朝名將子孫,何故背反耶?”超咬牙切齒,大罵:“操賊!歉君罔上,罪不容誅!害我父弟,不***戴天之仇!吾當活捉生啖汝肉!”說罷,挺槍直殺過來。曹操背後於禁出迎。兩馬交戰,鬥得八九合,於禁敗走。張郃出迎,戰二十合亦敗走。李通出迎,超奮威交戰,數合之中,壹槍刺李通於馬下。超把槍望後壹招,西涼兵壹齊沖殺過來。操兵大敗。西涼兵來得勢猛,左右將佐,皆抵當不住。馬超、龐德、馬岱引百余騎,直入中軍來捉曹操。操在亂軍中,只聽得西涼軍大叫:“穿紅袍的是曹操!”操就馬上急脫下紅袍。又聽得大叫:“長髯者是曹操!”操驚慌,掣所佩刀斷其髯。軍中有人將曹操割髯之事,告知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聞知,即扯旗角包頸而逃。後人有詩曰:“潼關戰敗望風逃,孟德愴惶脫錦袍。劍割髭髯應喪膽,馬超聲價蓋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