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圖索驥
典故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壹眼就能看出壹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壹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裏馬的特征,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裏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裏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曲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壹只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妳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曲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裏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壹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釋讀
按影象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
求不常見的成語故事匹夫之勇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囚禁三年,受盡了恥辱:回國後,他決心自勵圖強,立誌復國。
十年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強,兵馬強壯,將士們又壹次向勾踐來請戰:“君王,越國的四方民眾,敬愛您就象敬愛自己的父母壹樣。現在,兒子要替父母報仇,臣子要替君主報仇。請您再下命令,與吳國決壹死戰。”
勾踐答應了將士們的請戰要求,把軍士們召集在壹起,向他們表示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不為士兵少而憂愁,只是憂愁士兵們缺乏自強的精神。我不希望妳們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敢,而希望妳們步調壹致,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後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有的賞賜。進不聽令,退不知恥,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人都互相勉勵。大家都說,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為他效死呢?由於全體將士鬥誌十分高漲,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
成語出處: 《國語·越語上》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屢進屢退也。”
成語釋義: 打仗不能光憑個人的勇敢,要用智謀,要靠集體的力量。
範仲淹是北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他不僅在政治上有卓越貢獻,而且在文學、軍事方面也表現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嶽陽樓記》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深為後人喜愛,廣為傳誦。
他在擔任陜西西路安撫使期間,指揮過多次戰役,成功抵禦了外族的入侵,使當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軍官互相告誡說:“小範老子(指範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話裏對範仲淹充滿敬畏之心、這在北宋的歷史上是罕見的。
範仲淹之所以有這樣傑出的才能,與他在青少年時期的刻苦努力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換來了日後的豐碩果實。
劃粥割齏
範仲淹的祖籍原來是陜西影州,遷到江蘇吳縣是後來的事情。他不到3歲時,父親因病故去。他隨著母親改嫁到朱家。十幾歲時,範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辭別母親,只身來到應天府書院,拜當時著名學者感同文為師,學習經邦治國的知識,立誌報國為民。在應天府書院期間,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他把粥劃成若幹塊,鹹菜切成碎末(劃粥割齏),當作壹天的飯食。
壹天,範仲淹正在吃飯,他的同窗好友來看望他,發現他外食非常的糟糕,於心不忍,便拿出錢來,讓範仲淹改善壹下夥食。範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堅決地推辭了。他的朋友沒辦法,第二天送來許多美味佳肴,範仲淹這次接受了。
過了幾天,他的朋友又來拜訪範仲淹。他吃驚地發現,他上次送來的雞、魚之類的佳肴都變質發黴了,範仲淹連壹筷子都沒動。他的朋友有些不高興地說:“希文兄(範仲淹的字,古人稱字,不稱名,以示尊重),妳也太清高了,壹點吃的東西妳都不肯接受,豈不讓朋友大傷心了!”
範仲淹笑了笑說:“老兄誤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擔心自己吃了魚肉之後,咽不下去粥和鹹菜。妳的好意我心領了,妳千萬別生氣。”朋友聽了範仲淹的話,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壹次,有人問起範仲淹的誌向,範仲淹說:“不是當個好醫生,就是當個好宰相。好醫生為人治病民宰相治理國家。”這種不為個人升官發財而讀書的偉大抱負,讓周圍的人非常敬佩。後來,範仲淹當了參知政事翩宰相)提出許多利民富國的措施,實現了自己當年的誌向,成為壹代名人。
不常見的成語故事100篇150字, 不常見的勵誌成語的成語故事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壹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麽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壹個破茅屋門口,坐著壹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壹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麽?”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壹個繡花針。 ”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麽粗,什麽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麽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麽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壹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麽事情,只要有恒心,壹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壹定是沒有問題的。
1、拔苗助長拼音bá miáo zhù zhǎng
典故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孟子·公孫醜上》
釋義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成語故事從前宋國壹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裏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壹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裏,把禾苗壹棵棵拔高壹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壹大截,兒子跑到田裏壹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2、不***戴天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
典故父之仇,弗與***戴天.《禮記·曲禮上》
釋義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不願和仇敵在壹個天底下並存.形容仇恨極深.
成語故事公元1138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宋高宗、秦檜貪生怕死,準備降金.大臣胡銓寫《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誓與秦檜等人不***戴天,希望斬下他的人頭懸掛城門示眾,然後誅殺金國使者.否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
3、壹衣帶水拼音yī yī dài shuǐ
典故我為百姓父母,豈可壹衣帶水不拯之乎?《南史·陳後主紀》
釋義壹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成語故事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稱隋文帝,統壹北方後,面對長江以南的陳朝就想統壹全國,他經常對手下人說:“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難道因為像衣帶似的長江就能擋住我去拯救那裏的老百姓嗎?”於是出兵渡江滅掉陳朝.
4、解衣衣人註音jiè yī yī rén
典故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解釋脫下衣服給別人穿.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手下的韓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劉邦.劉邦認為韓信是壹個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給韓信,還給韓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馬.韓信帶兵滅掉齊國.項羽派武涉去勸韓信自立為王,被韓信拒絕.
5、天衣無縫拼音tiān yī wú fèng
出處徐視其衣並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
釋義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麽毛病.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裏乘涼,見壹個仙女從天上下來,她身穿白衣,美麗絕倫.她告訴他她名叫織女.郭翰仔細欣賞織女的衣裳渾然壹體,竟看不出壹絲線縫,好奇問織女.織女答道:“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壹些不常見的成語故事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壹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壹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裏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妳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威後微微壹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麽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麽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舍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壹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後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下載不常見的240字成語故事雀屏中選
拼音què píng zhòng xuǎn
出處乃於門屏畫二孔雀,諸公子有求婚者,輒與兩箭射之,潛約中目者許之。前後數十輩莫能中。高祖後至,兩發各中壹目。毅大悅,遂歸於我帝。《舊唐書·高祖竇皇後傳》
解釋雀屏:畫有孔雀的門屏。指得選為女婿。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選為女婿
同韻詞明目張膽、長江天險、油頭滑臉、泥金萬點、弄眉擠眼、心回意轉、死眉瞪眼、揭人之短、斷長補短、何見之晚、......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竇融覺得女兒才貌雙全,不能輕易許給平庸之輩,得嫁壹個真正的賢人。於是他在門屏上畫兩個孔雀,表示誰能同時兩箭射中兩孔雀的眼睛就將女兒嫁給他。很多公子都去射箭比武,可惜都不能如願。唐高祖壹箭射兩目而娶得她。
故事性強又不常見的成語故事人心不足蛇吞象
相傳宋仁年間,深澤某村,壹家人只有母子兩個人,母親年邁多病,不能幹活,日子過得很苦,兒子王妄,三十歲,沒討上老婆,靠賣草來維持生活。
有壹天,王妄照舊到村北去拔草,拔著拔著,發現草叢裏有壹條七寸多長的花斑蛇,渾身是傷,動彈不得,王妄動了憐憫之心,小心翼翼地拿回了家,沖洗塗藥,壹會功夫,蛇便蘇醒了,沖著王妄點了點頭,表達它的感激之情,母子倆見狀非常高興,趕忙為它編了壹個小荊簍,小心地把蛇放了進去,從此母子倆精心護理,蛇傷逐漸痊愈,蛇也長大了,而且總象是要跟他們說話似的,很能可愛,母子倆單調寂寞的生活中增添了點小小的樂趣,日子壹天天過去,王妄照樣打草,母親照樣守家,小蛇整天在簍裏。忽壹天,小蛇覺得悶在屋子裏沒意思,爬到院子裏曬太陽,被 陽光壹照變得又粗又長,象根大梁,這情形被老娘看見了驚叫壹聲昏死過去,等王妄回來,蛇已回到屋裏,恢復了原形,著急地說:“我今天失理了,把母親給嚇死過去了,不過別怕,妳趕快從我身上取下三塊小皮,再弄些野草,放在鍋裏煎熬成湯,讓娘喝下去就會好。”王妄說:“不行,地樣會傷害妳的身體,還是想別的辦法吧!”花斑蛇催促地說:“不要緊,妳快點,我能頂得住。”王妄只好流著眼淚照辦了。母親喝下湯後,很快蘇醒過來,母子倆又感激又納悶,可誰也沒說什麽,王妄再壹回想每天晚上蛇簍裏放金光的情形,更覺得這條蛇非同壹般。
話說宋仁宗整天不理朝政,宮裏的生活日復壹日,沒什麽新樣,覺得厭煩,想要壹顆夜明珠玩玩,就張貼告示,誰能獻上壹顆,就封官受賞。這事傳到王妄耳朵裏,回家對蛇壹說,蛇沈思了壹會兒說:“這幾年來妳對我很好,而且有救命之恩,總想報答,可壹直沒機會,現在總算能為妳做點事了。實話告訴妳,我的雙眼就是兩棵夜明珠,妳將我的壹只眼挖出來,獻給皇帝,就可以升官發財,老母也就能安度晚年了。”王妄聽後非常高興,可他畢竟和蛇有了感情,為忍心下手,說:“那樣做太殘忍了,妳會疼的受不了的。”蛇說:“不要緊,我能頂住。”於是,王妄挖了蛇的壹只眼睛,第二天到京城,把寶珠獻給民皇帝,滿朝文武從沒見過這麽奇異的寶珠,贊不絕口,到了晚上,寶珠發出奇異的光彩,把整個宮廷照得通亮,皇帝非常高興,封王妄為進行大官,並賞了他很多金銀財寶。
皇上看到寶珠後,很賞識,占為已有,西宮娘娘見了,也想要壹顆,不得已,宋仁宗再次下令尋找寶珠,並說把丞相的位子留給第二個獻寶的人,王妄想,我把蛇的第二只眼睛弄來獻上,那丞相不就是我的了嗎?於是到皇上面前說自己還能找到壹顆,皇上高興地把丞相給了他,可萬沒想到,王妄的衛士去取第二只眼睛時,蛇無論如何不給,說非見王妄才行,王妄只好親自來見蛇。蛇見了王妄直言勸到:“我為了報答妳,已經獻出了壹只眼睛,妳也升了宮,發了財,就別在要我的第二只眼睛了。人不可貪心。”王妄早已官迷心竅,那時還聽得進去, *** 地說:“我不是想當丞相嗎?妳不給我怎麽能當上呢?況且,這事我已跟皇上說了,官也給了我,妳不給不好收場呀,妳就成全了我吧!”他執意要取第二只眼睛,蛇見他變得這麽貪心殘忍,早氣壞了,就說:“那好吧!妳拿刀子去吧!不過,妳要把我放到院子裏去再取。”王妄早已等待不得,對蛇的話也不分析,壹口答應,就把蛇放到了陽光照射的院子裏,轉向回屋取刀子,等他出來剜寶珠時,蛇身已變成了大梁壹般,張著大口沖他喘氣,王妄嚇的魂都散了,想跑已來不及,蛇壹口就吞下了這個貪婪的人。
求幾個成語故事 要不常見的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壹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妳若有壹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麽報答我呢?”重耳略壹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麽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麽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壹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壹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壹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裏,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哪裏有不常見的成語故事呀?庖丁解牛: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有壹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
梁惠王說:“嘻!好啊!妳的技術怎麽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覺器官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願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壹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壹般的廚工每月換壹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壹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麽在運轉刀刃時壹定寬綽而 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壹樣。雖然如此,可是每 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壹見那裏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壹下,嘩啦壹聲骨肉就已經分離,象壹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壹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壹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