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報讀同樣的課外班,差距怎麽會這麽大?聰明的父母做得對。

報讀同樣的課外班,差距怎麽會這麽大?聰明的父母做得對。

然而,99%家裏有學齡兒童的父母應該已經報名參加了這樣或那樣的課外班。

雖然具體的班級不壹樣,但是無論是語文、數學、英語等文化課,還是音樂、體育、美容等優質課,都會出現壹個有趣的現象:在學校感覺差不多的孩子,報了同樣的課外班,效果卻不壹樣!

有的孩子接受的很順利,沒有痛苦,秒懂內容,有的孩子很難過,很迷茫。

這是為什麽呢?

很明顯,孩子們的資質都差不多,同時在課外班也是同壹個老師教的。課前的準備,上課的進度,課後的練習都是壹模壹樣的。為什麽效果差別這麽大?

其實問題在於壹點:日常積累。

雖然大多數人更關心文化課的課外班,但我想先從鋼琴等樂器說起。

學過鋼琴的家長都知道,跟老師學鋼琴只是很小壹部分,更重要的是練習。幾乎每天不間斷的練習。

原因在於,樂器的學習不僅需要大腦去理解基礎理論,還需要雙手去開發“肌肉記憶”。

所謂肌肉記憶就是“但是大腦的記憶”:拿壹首曲子,不要用大腦去想樂譜,然後去想哪個手指彈哪個音符。而是通過長時記憶,用手指的條件反射直接彈奏樂曲。

與動作相關的壹切都需要“肌肉記憶”。比如我在打關鍵詞。比如偶爾騎車遊泳,就會“把動作融進骨髓”,不經過大腦思考,直接做出下意識的動作。

所有想認真學習樂器的人,無論多麽有天賦,都必須經過痛苦而枯燥的反復練習。

妳身邊哪個真正想學樂器的孩子不是整天練琴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絕對沒有用的。

是的,妳壹定想到了郎朗!把這個王炸的例子拿出來,後面就不用多說了。

其實文化課也是如此。

有人說文化課不用動,所以沒有“肌肉記憶”。

我只是用“肌肉記憶”這個更容易理解的現象來說明積累的重要性。大腦記憶和肌肉記憶的壹般原理基本相同,要讓記憶真正在頭腦中生根發芽,需要長期的訓練。

每多積累壹個成語,多背壹個單詞,多學習壹個題型,就能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減少大腦的負擔和工作記憶的占用。

但是如何掌握這些知識呢?每周課外班?

如果妳這樣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

即使是全國頂尖的老師也只能把知識講解透徹,真正的記憶完全靠自己。對於知識的擴展和理解,必須依靠父母的協助。

我還是以英語為例(為什麽妳總是以英語為例?是因為英語最容易操作,最容易得到結果。手動捂住臉。課外班老師講課的頻率大概是壹周到兩節課。這期間傳授的知識按詞匯量計算,最多不超過10個單詞。

每周有10字。如果想從零開始拿KET,需要150周,也就是3年。聽起來不錯。跟著課外班就行了,從壹年級開始,三年級可以上KET,六年級可以上PET。對於二三線城市,妥妥的牛蛙。

但是,妳可能忽略了壹個問題:所有的模型都是建立在理想情況下的,但理想情況在現實生活中等同於無所不能!

10字聽起來不多。但如果壹周只上壹次課,壹步壹步預習、聽課、復習,要真正掌握這10單詞,其實是很難的。

大家大概都聽過這樣壹句話“越用腦越活。”這雖然是壹句老生常談,但也體現了科學道理。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用得越多越好,因為神經系統之間的聯系會隨著反復使用而變得越來越可靠。

對於需要記憶的內容更是如此。想要增強記憶力,最重要的是重復:重復越多,神經聯系越緊密,調用知識越快,記憶越牢靠。

然而,在神經網絡中還有壹個更重要的維度,那就是聯想記憶。也就是同壹個知識點有多少條路徑。簡單來說就是妳在不同場景下看到同壹個詞的次數。

比如我在課本上見過壹次蘋果,壹次是在果園裏玩的時候,壹次是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壹次是在家看繪本的時候...

這樣,壹個蘋果對應四個場景,而這四個場景都包含了千千的無數細節。這些細節對應了無數個相關的場景,然後繼續對應更多的細節。

壹張大網就這樣被打開了。所以,當妳想再給蘋果打電話的時候,妳可以通過更多的渠道找到這個詞。甚至可以通過多個通道同時調用。

這個時候,蘋果這個詞就會深入妳的腦海。妳可以在需要的時候隨時從長時記憶進入工作記憶,用完後迅速清空,為更難的信息騰出寶貴的工作記憶空間。

那麽問題來了,如果單純根據課外班的進度來預習、學習、復習。那麽僅從詞匯的角度來說,充其量只能對應三種場景。這還是在通過不同的媒介和環境進行預習、學習和復習的條件下。

如果三種狀態都集中在課本上,那麽無論妳復習多少遍,學習多努力,最後也只能對應壹個場景。通話的速度和渠道自然就少了。

唯壹的好處是,當蘋果這個詞原封不動地出現在教材原文中的時候,妳可以很快反映出來。但是壹旦換了地方,很可能就會失明,因為記憶的時候沒有足夠的場景對應,導致大腦沒有通過神經網絡建立足夠的通道。

這種現象在單詞和句型少的時候並不明顯。隨著知識點的增多,如果不能及時建立起足夠大的知識網絡,弊端就會逐漸顯現。

這也是小學英語具有欺騙性的根本原因。因為金額小,所以不需要很多渠道就可以順利調用。而且很多考試都是直接根據課本的原話。

但是壹旦詞匯量和句型增加,課本之外沒有足夠的場景強化,妳很快就會不知所措。

英語是這樣,漢語也是這樣。

可能有人反對數學,但道理是壹樣的。

數學的基礎是計算,然後是邏輯思維。不用說,欲速則不達。

而邏輯思維也需要訓練。所謂體驗。當妳得到足夠的訓練,看到類似的情況,妳可以快速調用類似的場景,快速做出判斷。

即使是比較難的題目,也需要在熟練判斷基本內容的情況下,多騰出壹些工作記憶空間進行現場推演,這樣才能做出壹個題目。如果工作記憶被底層的計算和簡單的邏輯思維填滿,就沒有處理新信息的空間,也就無法解決難題。

所以,人海戰術也不是壹無是處。只要方式方法對了,肯定對學習有幫助。

妳說的精通是什麽意思?而不是每次都從頭推導,對簡單的基礎知識有足夠的條件反射,看到就能迅速從大腦中叫出來。

要充分運用這種思維,需要事先在大腦中建立足夠的通道。這也可以通過實踐來實現。

明白了原理,下面就該進入實際操作了。沒有實際操作的原理是沒有價值的。

繼續剛才的英語例子。孩子壹周完全掌握10單詞其實很難,而且越是跟不上課外班的步伐,越是困難,因為之前欠下的債會很難還。

解決方法其實很簡單:不要把自己局限在課本上!

課外英語只會詳細講解每壹個單詞,每壹個語法都會破破爛爛,擦來擦去,讓妳理解透徹,卻無法讓妳完全記住,更談不上理解。

所以課外泛讀是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妳在課堂上學到了單詞和句型,並對應課本上的壹個場景。之後妳需要通過課外閱讀,在不同的場景下盡可能多的接觸這些單詞和句型。

但問題是,中國大多數家庭很難創造出豐富的英語日常生活場景。所以只能靠讀和聽來實現。

前面提到的蘋果的例子很簡單,但是如果變成社區這樣的詞,難度會突然增加幾個數量級。因為它不僅涉及記憶,還涉及認知。即使妳能給孩子解釋清楚“社群”到底是什麽意思,但僅僅依靠課本是很難真正理解和記憶的。

而如果能輔以大量的閱讀和聽力,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

比如妳可能在課本上見過,對應壹個場景,建立幾條路徑。然後我看著RAZ在課後多次出現,對應集中的場景,建立了幾條路徑。多看動畫片,多聽類似的音頻,場景和頻道進壹步增加。

這樣,社群的表層意義就清晰了。雖然不能指望孩子深刻理解什麽是“社群”,但至少,他已經可以從表面認知上接受這樣壹個詞了。不會再反抗了。

所以,真正英語好的孩子,壹定不是機構培養出來的。再厲害的機構,也僅限於上課幾十分鐘。教材內容再詳細,也僅限於那種場景。

但要真正掌握,必須配合大量的課外閱讀和聽力。

分級閱讀是這方面的神器。之前已經多次介紹過牛津樹和RAZ,這裏就不贅述了。

然而,有壹個誤解需要澄清。有些人看到我上面舉的例子可能會有疑問。如何保證自己學過的詞匯和句型壹定會出現在最近的閱讀中?

答案是:無法保證!

什麽?!妳在開玩笑嗎?

不盡然!分級閱讀不是教科書。它的意義在於它有自己獨特的體系。雖然不對應任何教材,但是相關的單詞和句型會在對應的層級逐壹閱讀的過程中反復出現。從而在閱讀中慢慢建立起與知識對應的神經網絡。

而且分級繪本本來就是為英語國家設計的,所以更實用,更真實,不是普通教材能比的。同時兼顧了趣味性、知識性和實用性。

看了分級的書,就不用擔心課本上的詞匯和句型是否完美對應了。因為分級讀物的知識面遠大於常規教材。

對於真正會看分級繪本的孩子來說,對付學校裏那壹點點英語簡直是小菜壹碟。

但是,我之前說過,記憶是重復的。所以看分級繪本最大的原則就是堅持。確定了自己對應的級別之後,就必須形成壹個規則。持之以恒幾乎是壹天壹本書,好壹點的話可以壹天兩三本。

總之,盡量不要中斷,尤其是長時間的中斷,否則剛剛建立的脆弱的路徑就會被打破,導致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費。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真正有毅力的家長,遠勝於頂尖的老師。

而我之所以總喜歡舉英文的例子,是因為英文有很多可用的工具。對於中國人來說,由於華人世界的分級繪本體系較差,單純選書會很麻煩。

但是,漢語的優勢在於它是我們的母語,不需要局限於閱讀。平日高質量的聊天交流也能形成很好的補充。

數學也是如此。課後需要更多的接觸來鞏固大腦中的神經網絡,逐步做到融會貫通。

至於為什麽有的學者壹眼就能看穿題目,那是因為他們真的建立了底層知識的網絡,大大加快了調用的速度。

當然,天賦的作用是不可否認的,但也是因為他們在學習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可以更快地建立網絡。然而,因為大腦效率更高,這使得它們在建立路徑時效率更高。

但是,完全可以通過後天建立更大的網絡來彌補這個差距。

對於學神,應該總結為:如果妳和他做同樣的努力,在同樣的學習狀態和頻率下,妳是無法超越學神的。

但是“勤能補拙”不是壹句空話。

更何況,我們每個人並不壹定要學會成為神,而是希望成就更好的自己。就像很少有人學遊泳是為了挑戰菲爾普斯,很少有人學鋼琴是為了追上郎朗,道理是壹樣的。

最後,記住壹定要選擇與自己水平相對應的資料。太難的內容會占用太多的工作記憶,產生厭煩情緒。簡單到不行。這就需要家長自己去把握,或者找有經驗的“有經驗的人”去溝通和借鑒。

教育產業化從提出到現在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這個詞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提了,不是因為它不重要,而是因為它早已從當年的概念變成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不管妳是贊同還是厭惡,作為教育產業化最集中的體現,課外班是家長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坎”。

但是不要單純的以為只要把孩子扔到最好的培訓班就萬事大吉了。教育的根本還是在家庭。沒有家人的配合,壹切只能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