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塔斯馬尼亞虎)
狗頭袋狼
英文名Thylacine,塔斯馬尼亞狼
它已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及附近島嶼。歐洲移民定居澳大利亞後,澳大利亞大陸上的有袋狼滅絕了,它只分布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塔斯馬尼亞島。有些人認為野生種群已經滅絕。
身體像狗,腦袋像狼。肩高600 mm,體長750 mm,尾長530 mm,毛色為淺灰色或黃褐色,背部有14-18黑色帶狀斑點。毛發短而密,非常堅硬。嘴裂的很長。前腳五個腳趾,後腳四個腳趾。
棲息於開闊的林地和草地。晚上出去打獵,白天住在沙礫裏。許多單獨或以家庭形式捕食袋鼠、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由於它的嘴裂得很大,掠食者經常咬獵物的頭骨。夏季交配,每胎產3-4個後代。幼崽在母親的育兒袋中餵養3個月後可以獨自行動,但它們仍會在母親身邊呆9個月左右。
這是壹種無法形容的奇妙動物。從它的頭和牙齒判斷,它是壹只狼。然而,它的身體像老虎壹樣有條紋。它可以像鬣狗壹樣用四條腿跑。妳也可以像袋鼠壹樣用後腿跳躍。它是壹種像袋鼠壹樣的有袋動物。這種動物有其他種類動物的特征,但它有壹些特殊之處。被稱為塔斯馬尼亞狼、斑馬狼、塔斯馬尼亞虎等等。
有袋動物生活在稀疏的森林或草原上。然而,當定居者來到他們居住的土地時,他們會躲在森林深處。這種食肉有袋動物從頭到尾長1.5到1.8米。肩高60 cm。肚子上有個袋子,像袋鼠壹樣放小袋鼠。背面有十二到二十個圖案。顎骨像蛇壹樣分成兩部分,它們會咬斷獵狗的頭。晚上,它們單獨行動,經常以袋鼠、沙袋鼠或不會飛的鳥為目標。它跑得不快,但會緊追不舍,直到獵物筋疲力盡。它們經常咬獵物的頭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自從塔斯馬尼亞島移民的到來,袋狼的生存陷入了危機。
大量的家畜——羊被狗傷害了。而且人們誤以為是袋狼,因為狗和袋狼都吸羊的血。1888年,政府懸賞殺死有袋動物的人。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裏,有2268只有袋類動物被逮捕和殺害。這也是記錄有袋動物數量的寶貴信息。
最後壹只袋狼死於1933年。
人們在澳大利亞的巖石上發現了壹萬年前古代居民繪制的壁畫,從中我們知道很久以前,有袋動物曾經生活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令人驚訝的是,現在在塔斯馬尼亞島,有壹個袋熊保護區。這說明是壹種心理補償嗎?總之,如此珍貴的動物——袋狼滅絕了。
盡管和壹個古老的澳大利亞居民壹起生活了壹萬多年。然而,隨著新大陸被人類壹個個發現,轉眼間,有袋動物終於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了。
渡渡鳥
渡渡鳥,毛裏求斯渡渡鳥)是壹種不會飛的鳥,只有在非洲的島國毛裏求斯才有。它肥胖的身體總是使它蹣跚而行,而且張著大大的嘴巴,看起來有點醜。幸運的是,島上沒有天敵,所以它們舒適地在樹林裏築巢孵蛋,繁殖後代。
渡渡鳥是如此之大的壹種鳥,以至於妳可能不相信它是壹只鳥。因為它不會飛。它是雞家族的壹種。歐洲水手於1507年在毛裏求斯島發現了這種鳥。
當水手們談論這種不會飛的奇怪的鳥時,妳可以想象人們很難相信他們的故事。在毛裏求斯島定居的歐洲人和他們的豬很快發現這種鳥味道鮮美。這麽多渡渡鳥被吃掉了。截至1681,那個島上還沒有發現活著的渡渡鳥。壹些渡渡鳥在17世紀被帶到英格蘭,但是200多年來沒有人見過活著的渡渡鳥。這就是“像渡渡鳥壹樣消失了”這個成語的由來。因為它們已經完全滅絕了,從此大家都知道了。
物種分類: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科->;-& gt;鳥-& gt;今天的鳥類亞綱-& gt;-& gt;當前鉗夾順序-& gt;鴿子-& gt;-& gt;-& gt;dove-& gt;-& gt;-& gt;
分布:非洲島國毛裏求斯。
16世紀後期,歐洲人帶著步槍和獵犬來到毛裏求斯。不會飛也跑不快的渡渡鳥倒黴了?歐洲人來到島上後,渡渡鳥成了他們的主要食物來源。此後,大量渡渡鳥被捕殺,就連幼鳥和蛋也未能幸免。起初,歐洲人每天可以捕殺數千到數萬只渡渡鳥,但由於過度捕殺,他們每天捕殺的渡渡鳥數量很快越來越少,有時只有幾只。
1681年,最後壹只渡渡鳥被殘忍殺害。從此,除了在博物館的植物標本館和畫家的畫作中,再也沒有在地球上看到過渡渡鳥。
奇怪的是,渡渡鳥滅絕後,壹種珍貴的樹,也就是毛裏求斯的特產,和渡渡鳥壹樣,變得越來越少,似乎患上了不育癥。本來渡渡鳥就喜歡住在渡渡鳥的森林裏,渡渡鳥總是枝繁葉茂,幼苗茂盛。到了80年代,毛裏求斯只剩下13棵樹。
這棵樹的狀況讓科學家們深感焦慮,因此拯救它成了壹個緊張的話題。科學家們做了各種實驗和猜想,但幾年過去了,毫無進展。2008+0981年,美國生態學家坦普爾也來到毛裏求斯研究這種樹,那壹年恰好是渡渡鳥滅絕300周年。坦普爾仔細測定了樹的年輪後。
通過仔細的發現,坦普爾發現渡渡鳥的遺物中有幾顆大頭橄欖樹的果實。原來渡渡鳥喜歡吃這棵樹的果實。最後,坦普爾得出結論,渡渡鳥吃了大頭橄欖樹的果實後,果實被消化了,種子外面的硬殼也被消化了,這樣種子排泄出來後就可以發芽了。最後,科學家讓小雞吃大頭橄欖樹的果實,而不是渡渡鳥。
渡渡鳥:1681年滅絕。
我想知道牛津大學動物學和動物人類學系古生物分子研究中心的兩位科學家――艾蘭·庫伯博士和貝絲·夏皮羅――在剛開始研究渡渡鳥時是否受到了卡羅爾的影響,但他們的研究對象確實是啟發了卡羅爾的渡渡鳥頭部。這只《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渡渡鳥在最後壹只渡渡鳥死亡兩年後,於1683捐贈給了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幾百年來,它壹直放在那裏,提醒著人們所有濫用自身力量改造自然所造成的悲劇。然而,庫珀和夏皮羅在今年3月1日向BBC新聞宣布,他們已經成功從這只渡渡鳥殘余標本的皮膚中提取出DNA,並將這壹成果發表在當天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由此,這只在人類貪婪之火中涅槃過的鳥,或許會迎來第二次生命。
在接受BBC記者采訪時,剛剛過完36歲生日的庫珀博士滿臉喜悅。“這只渡渡鳥的DNA還活著。它被嚴重損壞,破碎成微小的碎片,但這些小碎片仍然存在。”這些DNA片段雖然微小,卻能展現出生物學家實驗室前所未見的奇妙新世界。
像所有動物學家壹樣,庫珀博士和他的同事們首先開始探索渡渡鳥在進化樹中的位置。為了進行對比,研究人員還從曾經生活在毛裏求斯島附近的羅德裏格斯島的獨居鳥身上提取了DNA樣本。像渡渡鳥壹樣,紙牌鳥是壹種早已滅絕的大型不會飛的鳥。很久以前,科學家們懷疑Solitaire和dodo可能是同壹種鳥,或者在血緣上非常接近。但由於兩者早已滅絕,這壹點並未得到證實。此外,庫珀博士還提取了35種現存鴿子的DNA進行對比。
經過精確的DNA序列分析,研究人員得出了結果。Dodo和Solitaire確實是親緣關系最近的兩種鳥類,都屬於Orphanidae家族,在系統發育樹上都是鴿子家族的成員。在毛裏求斯島和羅德裏格斯島形成的幾千萬年前,它們就已經分化成不同的個體物種。通過對地質證據的調查,庫珀博士的研究小組還推測,渡渡鳥和紙牌鳥的祖先最早可能生活在東南亞。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裏,這兩種不會飛的鳥是如何漂洋過海,穿越印度洋到達遙遠的非洲海岸的,對科學家來說仍然是個謎。但如果考慮到這些鳥在長途跋涉後終於在他們視為天堂的小島上迎來了自己的厄運,這就給它們的遷徙帶來了許多悲劇色彩。
在庫珀博士的研究中,最令人興奮的是成功提取了仍然活著的渡渡鳥的DNA,為這種300多年前滅絕的鳥類復活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隨著克隆技術的飛速發展,在許多生物學家看來,恐龍在《侏羅紀公園》的復活不再是完全不可能的了。與已經滅絕了幾百萬年的恐龍相比,渡渡鳥的克隆難度顯然要小得多。
正如壹個叫Coolg的人在雅虎新聞論壇上對此事的評論中所說,“我們克隆了羊,然後克隆了貓,總有人喊著克隆人很快就會跳出來跟我們說早上好,那為什麽不克隆壹只渡渡鳥呢?”那似乎更有意義。“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來自牛津大學的渡渡鳥殘余標本的所有者、動物學家馬爾戈西亞·諾瓦克-坎普(Malgosia Nowak-Kemp)指出,研究人員在基因測序中遇到了壹些困難,因為它太碎了。她承認,現有的發現可能不足以讓渡渡鳥復活,但它不應該失去希望。”妳永遠不能說這是不可能的,”她自信地說。
渡渡鳥滅絕的新理論
大多數理論將渡渡鳥的滅絕歸咎於早期人類定居者。16世紀,第壹批定居者在毛裏求斯發現了體型豐滿但不會飛的渡渡鳥,隨後他們對這種笨拙且不會飛的鳥進行了殘酷的狩獵活動,最終導致了這些鳥類和動物的滅絕。
但現在看來,這種觀點似乎並不完全正確。自然災害似乎是渡渡鳥滅絕的主要原因。基於新發現的證據,研究人員在壹份聲明中說:“富含化石的地層表明,自然災害破壞了渡渡鳥賴以生存的環境。”
1。死於颶風或洪水
古墓發現者克裏斯蒂安·庫恩(Christian F. Kuhn)表示,雖然這壹最新發現並沒有反駁人類狩獵的理論,但科學家認為,渡渡鳥的大量死亡可能是由颶風或洪水造成的,這些自然災害發生的時間早於人類遷徙到島上的時間。
庫恩說,這些動物屍體至少有500年歷史。“可能是颶風或連續的颶風,也可能是洪水或海平面突然飆升,導致這些動物最終死在島上。”庫恩說。
今年6月,科學家在毛裏求斯東南部的壹家糖廠附近發現了大量完整的渡渡鳥骨骼和其他動植物化石,包括已經滅絕的毛裏求斯海龜、鸚鵡和壹些樹木的種子。
2。不排除人為因素。
渡渡鳥是毛裏求斯獨壹無二的鳥科鳥,重達20公斤,不會飛。渡渡鳥滅絕後,科學家壹直認為,渡渡鳥的滅絕不能排除人為因素。如今,雖然有證據表明大部分渡渡鳥死於自然災害,但仍不可否認人類在渡渡鳥滅絕中起到了負面作用。
1505年,葡萄牙殖民者從大西洋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在毛裏求斯島登陸前,他們看到壹只棲息在森林中的鳥,它有天鵝那麽大,全身長滿灰色的羽毛,尾羽也不算太長,卷成壹簇,像壹朵花。肥胖的身體,半禿的腦袋,短而粗的腿骨,短翅膀,黑色的嘴巴末端彎成壹個鉤子。
這是壹種不會飛的鳥,群居,跌跌撞撞,左右搖擺。葡萄牙人來到這裏後,很容易就能抓到這種遲鈍的鳥。因此,他們稱之為dodo (dodo在葡萄牙語中是愚蠢的意思)。
渡渡鳥出現於2000萬年前,壹直生活在印度洋中遠離大陸的毛裏求斯島。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在他著名的童話《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生動地描繪了壹只“喜歡用莎士比亞的姿勢思考”的渡渡鳥,但實際上,這位出生於1832的英國人壹生中從未見過壹只活著的渡渡鳥。
綜合報道前不久,科學家在非洲島國毛裏求斯發現了壹座大型渡渡鳥墓,為人類解開渡渡鳥滅絕之謎提供了重要線索。科學家近日表示,現有證據顯示,這些鳥類和動物是在人類登上這個位於西南印度洋的島嶼之前,在壹場自然災害中死亡的。
渡渡鳥之謎
當葡萄牙人第壹次在毛裏求斯的海灘上登陸時,那裏到處都是歐洲從未見過的美麗海鳥。其中,渡渡鳥是最令人驚訝的。它們完全不怕人,也沒有天敵。航海家們壹出現,就好奇地和他們打招呼,看著這些在他們生活中從未出現過的外來者。不幸的是,他們無所畏懼的防禦行為換來的卻是人類的棍棒。水手們隨意宰殺這些善良的鳥。因為渡渡鳥,毛裏求斯成了葡萄牙航海家的天堂。
作為鳥類消失的典型例子,渡渡鳥生活在印度洋的毛裏求斯,也被稱為傻鴿子。它胖乎乎的,體重可達20公斤。渡渡鳥看起來有點像火雞,它的翅膀非常小。夏天只能當風扇自己降溫。頭很大,嘴是鉤狀的,喙是綠白相間的,前端是黃鉤。尾羽小而蓬松卷曲;身體覆蓋著黃色、綠色和白色的羽毛。從1500開始,沒有西方人去過毛裏求斯。雖然歷史上有東方航海家經過這裏,但直到葡萄牙人和後來的荷蘭人來到這裏,建立了海上貿易路線,渡渡鳥的快樂日子才結束。
1599年,荷蘭冒險家Cumlins Nak宣布毛裏求斯歸荷蘭所有,荷蘭人取代葡萄牙人成為那裏的統治者。1644年,第壹批定居者的到來宣告了渡渡鳥的末日。殖民者不僅無緣無故地屠殺,還帶來了許多這片土地上沒有的動物,如貓、豬、老鼠等,使得渡渡鳥的巢和蛋受到了更大的威脅。1680年,渡渡鳥不到200年就從毛裏求斯島消失了。
留尼旺島的白笨鴿只維持到1750,羅格裏格斯島的地笨鴿到1800滅絕。非常遺憾的是,世界上連壹只渡渡鳥的完整標本都沒有保存下來,只有壹幅荷蘭畫家1599畫的“笨鴿子”供後人憑吊。
更奇怪的是,渡渡鳥滅絕後不久,當地的壹種植物——南蛇藤也衰落了,最終滅絕了。原來,這種植物的種子必須經過渡渡鳥的消化道才能溶解種子外層的硬殼,被渡渡鳥排出體外才能發芽。鳥和樹的關系被人類破壞了,殺死了渡渡鳥,殺死了樹的生命力。
毛裏求斯渡渡鳥,滅絕於1680。
留尼汪白渡渡鳥,滅絕於1750。
愚蠢的羅格裏斯之鴿於1800年滅絕。
科學家確定渡渡鳥的進化地位
渡渡鳥在鳥類譜系中的地位終於確定了。壹項新的研究結合了遺傳和地質證據,揭示了這種著名鳥類的進化史,並跟隨其祖先的腳步,從東南亞出發,穿越印度洋,到達非洲海岸的島嶼——在那裏它們被發現並被獵殺致死。
雖然鳥類學家懷疑生活在毛裏求斯的不會飛的胖鳥渡渡鳥是壹種過度生長的鴿子,但壹直很難確定它在進化樹上的位置,更不用說了解它的地理起源了。
因此,來自牛津大學的貝絲·夏皮羅、艾蘭·庫伯和其他人從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渡渡鳥標本的皮膚上收集了DNA樣本——正是這種鳥啟發了劉易斯·卡羅爾在《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添加壹只渡渡鳥。研究人員還收集了另壹種大型不會飛的滅絕鳥類明礬鶇的DNA樣本,它來自毛裏求斯附近的西印度洋羅德裏格斯島,以及35只現有家鴿和野鴿的DNA樣本。他們分析了DNA序列,並繪制了顯示進化關系的進化樹。
結果表明,渡渡鳥和明礬鶇的親緣關系最近,都位於家鴿和野鴿譜系的中間。這兩個物種顯然是在大約2500萬年前彼此分開的——比毛裏求斯島和羅德裏格斯島早得多。地質學家估計這兩個島的年齡分別為700萬年和654.38+0.5萬年。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兩種鳥在遷徙到這些島嶼之前,壹定是在另壹個大陸上彼此分開的。地質證據表明,這個群島,現在包括毛裏求斯和羅德裏格斯島,在2500萬年前首次上升到海平面以上。因為這兩種已經滅絕的鳥類與東南亞的鴿子關系最為密切,所以作者認為這些鳥類的祖先可能是從那裏進化而來,遷移到新形成的島嶼,然後再遷移到上述島嶼——在那裏它們從和平時期迅速走到了盡頭。這項研究發表在3月1期的《科學》雜誌上。
從事該領域研究的法國圖盧茲大學進化生態學家Christophe Thébaud表示:這項工作表明,了解壹些過去大陸的排列對於正確推斷生物歷史非常重要。泰波特(Thébaud)和他的學生本·沃倫(Ben Warren)表示,他們發現,盡管毛裏求斯島和羅德裏格斯島距離非洲更近,但島上的其他鳥類和植物似乎都起源於亞洲,這表明渡渡鳥和畫眉並不是唯壹跋涉大洋的物種。
猛獁象是壹種滅絕的象科動物。這是壹種動物,英文都叫mam-moth,“猛獁象”是日文翻譯。廣義的猛獁象曾經包括許多早期的原始形象,如猛獁象(mammuthus planifrons)和猛獁象(mammu-so meridionalis),其中壹些與現存的印度象和非洲象系統密切相關。
狹義的猛獁象,又稱猛獁象,是壹種適應寒冷氣候的動物。在更新世,廣泛分布於北半球寒帶,包括中國東北地區。這種動物身材高大,渾身長毛,壹對又長又粗的象牙強烈地向上向後彎曲並卷曲。它的頭骨很短,頂脊很高,上下前額和牙槽深度很深。臼齒牙板排列緊密且多,第三臼齒最多可有30個牙板。
猛獁象曾是石器時代人類的重要狩獵對象。在歐洲很多洞穴遺址的洞壁上,經常可以看到早期人類繪制的它的圖像。這種動物已經活了幾千年了。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的凍土和冰層中,不止壹次發現過這種動物的冷凍屍體,包括有皮有肉的完整個體。
猛獁象是壹種生活在寒冷王朝的大型哺乳動物。它和現在的大象很像,只是它的象牙很長,向上彎曲,頭很高。從側面看,它的背部是身體的最高點,從背部急劇下降。頸部有明顯凹陷,表皮長滿長毛,其形象像壹個駝背的老人。
猛獁象生活在北半球的第四紀大冰川,距今300萬年至1,000年。它們通常有5米高,重約65,438+00噸。他們以草和灌木葉子為食。因為披著長毛,能抵禦寒冷,壹直生活在高寒地區的草原和丘陵上。當時人類同時進化,剛開始還能和平相處,但進化到新階段也會用火壹起戰鬥,殺死成群的動物和大型動物。猛獁象是他們狩獵的主要目標。在法國的壹個前沼澤化石產地,人們挖掘出猛獁象的化石。從化石的排列可以看出,猛獁象是被肢解的,四條腿骨前後連成壹線,頭骨破開,肋骨缺失。根據這壹幕,專家當時勾勒出壹幅畫面:原始人齊新將壹頭猛獁象強行推入沼澤,將其困住。每個人都在沼澤邊用石頭和長矛殺死了大象。先是幾個人上去把大象的腿砍下來,放在沼澤邊上,讓其他人踩著大象的腿走,用肋骨割下大塊的大象肉,用長矛裝進去運回駐地。有人用工具砸開大象的頭,吞下大象的大腦,它還是溫熱的(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他是在吃補品),切斷大象的鼻子,挖出它的內臟。大象可食用的部分被運走,其余部分被丟棄在沼澤裏。在漫長的歲月裏,沼澤幹涸成為旱地,偶然發現了化石,再現了當年的生活景象。猛獁象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是在北極圈附近。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用象牙化石做門。北冰洋沿岸的俄羅斯領海有壹個島,那裏到處都是猛獁象化石。這些化石是冰在這個島上流動堆積時,從岸上的淤泥中帶出來的。因為猛獁象壹萬年也不可能滅絕,而自然界中化石的形成需要兩萬五千年,猛獁象化石是半化石,和中醫裏的“龍骨”壹樣,也可以入藥。更有甚者,前蘇聯的古生物學家在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裏發現了壹只基本完整的猛獁象!它的皮,毛,肉都有。被發現時,它的嘴裏還沾著草。可能是吃草的時候不小心掉進了冰縫裏。經過1萬年的天然“冰箱”保存,終於和現代人類見面了。大象被發現後不久,前蘇聯召開了相關會議。代表們不僅看到了出土的照片,還品嘗了上面的肉。都說肉不好吃,味道不好。可能是廚藝太差吧。如果妳按照中國川菜,它可能會成為壹道美味的菜肴。
猛獁象活到1萬年前突然滅絕。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專家們做了細致的研究,找到了很多原因,但總結起來,都是外因和內因共同造成的。外因:氣候變暖,猛獁象被迫向北遷徙,活動面積減少,草原植物減少,猛獁象得不到足夠的食物,面臨饑餓的威脅;內因:增長速度慢。以現代大象為例。從懷孕到產犢需要22個月。猛獁象生活在寒冷地帶,推測它們的妊娠期會更長。在人類和野生動物的追捕下,小象的存活率極低,被捕殺的小象數量越來越接近現代。壹旦繁殖與死亡的平衡被破壞,它們的數量必然會迅速減少,直至滅絕。這是自然淘汰的規律,不是對猛獁象不公平。新生代第三紀末也發生過類似的情況,大量原始哺乳動物滅絕,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動物的祖先。猛獁象的祖先當時取代了它們,現在輪到它們讓出領地了。猛獁象標誌著第四紀冰期的結束,它們的整個種群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