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成語典故_商鞅站在樹上的故事為什麽變法前商鞅站在南門的壹棵樹上?

成語典故_商鞅站在樹上的故事為什麽變法前商鞅站在南門的壹棵樹上?

導讀: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落後於中原諸侯國。與秦國強相比,鄰國魏也從秦國手中奪取了河西大片土地。

公元前361年,秦王秦孝公登基。他下定決心要爭取實力,首先是搜羅人才。他下令說:“誰能想出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不管他是秦國人還是外國客人,都要封他為官。”

秦孝公的號召確實吸引了許多有才華的人。魏國(後來的商鞅)的貴族孫楊,在魏國不受重用,到了秦國,經人介紹,被秦孝公收留。

商鞅對秦孝公說:“壹個國家要想富強,就必須重視農業,獎勵士兵;要想治國家,就要有獎懲。有賞罰,朝廷有威信,壹切改革都會很容易。"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意見。然而,秦國的壹些貴族和大臣竭力反對。秦孝公看到反對的人那麽多,他剛即位,怕有亂子,就把改革暫時擱置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皇位穩固,拜商鞅為左庶民(秦國的官名),說:“從今天起,制度的改革完全由左庶民作主。”

商鞅起草了變法,但他怕人民不信任他,不遵守新法。首先,他讓人在首都的南門豎起壹根30英尺高的木頭,並下令:“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就獎勵12兩黃金。”

很快,南門周圍就圍了很多人,大家都在議論紛紛。有的說:“這塊木頭誰都能扛,哪裏用得著十兩銀子的賞賜?”有人說:“這大概是左書開的壹個玩笑。”

大家看著我。我看著妳,卻沒人敢上去扛木頭。

商鞅知道人們仍然不相信他的命令,就把獎賞提高到五十兩。沒想到報酬越高,旁觀者越覺得不合理,沒人敢提。

當每個人都在談論它的時候,其中壹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說著就真的拿起木頭走了,壹直走到北門。

商鞅立即傳話給擡木頭的人,賞他五百兩黃金,壹分也不能少。

此事隨即傳開,頓時在秦引起了轟動。人們說:

“左樹昌的命令壹點也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奏效後,公布了他起草的新法。新法對獎懲有明確規定,規定官職大小和爵位高低以戰爭中的立功表現為準。沒有服過兵役的貴族沒有爵位;多產糧食、布匹者免官;任何壹個因商業和懶惰而貧窮的人,連同他的妻子和孩子,都作為政府的仆人受到懲罰。

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實力也變強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西部,從河西壹直打到河東,還把魏國的首都安邑打下來。

公元前350年,商鞅進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先棄礦田,開壹棟樓(樓就是田裏的路)。秦把這些寬闊的建築夷為平地,種上莊稼,開墾土堆、荒地、樹林、溝渠等。,以前是用來劃分邊界的。誰開墾荒地,誰就擁有它。土地可以買賣。

第二,建立縣組織,合並鄉鎮,組織成縣,由國家官員直接管理。這樣,中央政府的權力更加集中。

第三,遷都鹹陽。為便於向東發展,將都城由永城(今陜西省鳳翔縣)遷至渭河以北的鹹陽(今陜西省鹹陽市東北)。

如此大規模的改革肯定會引起激烈的鬥爭。許多貴族和大臣反對這項新法律。有壹次,秦王犯法了。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律法規,從上到下都要遵守。如果上面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如果王子犯法,他的主人應該受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