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關於流言蜚語的禮貌散文

關於流言蜚語的禮貌散文

關於流言蜚語的禮貌散文

至於說閑話和客套的散文,很多人在人們的生活中都接觸過。散文的類型非常廣泛,如情感散文、隨筆散文、敘事散文、山水散文等等。來分享壹下關於八卦的禮貌散文吧!

八卦上的禮貌散文1如今,茶余飯後聊天時,經常能聽到有人評論某人禮貌或不禮貌的消遣話題,然後贊美懂得禮貌的人如何悠閑自在地生活,鄙視粗魯的人,他們怎麽可能連在世上都活得開心呢?呵呵,嗯,什麽是“懂禮儀”?什麽是“無禮”?有標準嗎?

是的。但仔細考察後發現,所謂的標準並不都是壹樣的,人們紛紛效仿。實際上,人們把教育、修養、自我約束和所謂的道德標準混為壹談,然後用固有的“某”的意識形態來評價所謂的“禮”的行為標準。

於是在這樣的“標準”下,我不禁要問:“評價者知道什麽是禮貌嗎?”太可笑了。

為什麽可笑?想“懂禮”,先知“禮”。

要說的話,就得把“禮貌”二字拆開。壹個“禮物”和壹個“外貌”包含的信息太多,我也懶得深究,不然就能寫壹大本了。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無能的。但妳仍然可以成為壹個八卦。

主要講“禮儀”,我們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為什麽?因為我們實行“禮”的行為準則比任何壹個西方國家都要早,所以周朝在三千年前就有了“禮治強國”的思想觀念。

那麽“禮”有什麽用呢?

從周壹到秦、六國的歷史演變,“禮”的功能壹直是統治者的政治工具。可以讓平民更聽話,讓各個階層更和諧,讓人民、部落、國家有壹個規範來維持基本的交往行為。總之,“禮”是當時治國的工具。

但是,能治好嗎?無法治愈。

春秋時期,人們受到的“禮”的教育已經無以復加。人人懂禮儀,人人懂禮儀,人人守禮儀,這是世界充滿愛的和諧社會的壹幕。

就算打起來也要有禮貌。比如這個時候秦和魏國就會發生戰爭。在開戰之前,進攻者需要給被進攻者壹個下午的時間,說他要打妳是因為他要做的事情,只是為了讓自己出名。

還會有回復說:“錯了,誤會...不過好吧,既然妳大老遠來了,那我們就叫……”。那麽,在這裏,秦國以千騎(“騎”指當時的戰車,春秋時期評價國力要看騎數),有百騎保家衛國。

在平原上排隊。十次為壹組,輪流派壹輛依次戰鬥,壹輛被擊敗的戰車歸隊,不允許再戰。然後數十輛車,看還剩幾輛來判斷輸贏。

首戰過後,我們應該回營,約好再戰...當時有幾個“禮”的重要指標,比如年長或年幼的士兵,戰敗被俘後不得殺,必須放回去。目的是養老,長大。

勝者不能追擊,但距離不能超過50步,逃跑者也可以(當時成語五十步笑百步說的)。為什麽不能用生命去追求?

因為這樣很沒禮貌。不能“玩命”。當時對秦的追求是這樣的。比如追到衛國的營地後,妳發現敵兵都跑了,只有壹輛車停在那裏。

於是秦國的士兵下車問:“妳為什麽不跑?”那邊保家衛國的士兵回答:“車壞了,不去了。”

於是秦國的士兵去幫忙修車。修好後,他們問衛國的士兵,它壞了離我們有多少步遠。魏兵士曰:“有幾級?”...然後秦的士兵上車,退到多少步,然後大叫,雙方同時開始運行,再次追逐...走了壹段距離後,他們又停了下來。

我過去問,又壞了,就修了,還了,又追...

當我們用現代的眼光看待當時發生的這類事件時,壹定會會心壹笑。我們的古人傻嗎?不傻。因為這就是“禮”的教育功能。

可惜這種“和諧社會”並沒有持續多久,只到了戰國時期,就不復存在了。為什麽?

因為國家大發展了,生產力提高了,商品剩余價值增加了,好處比過去大得多...這個時候,妳的“禮”告訴我們,不能用陰謀詭計和偷襲。

那是不禮貌的行為,不是紳士的風格...呵呵,當妳淪為階下囚受凍挨餓被斬首的時候,試試妳還會不會講“禮”?

於是有個孫子大方地站出來說:“軍人奸詐。”於是就有了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思想繁榮。

不久,便有人輕蔑地說:“難道‘禮’不就是‘愛’嗎?以愛治國?扯淡!”於是有人感嘆:“禮數不好,音樂不好崩!可悲的是,唉……”。但顯然,人類歷史的發展需要前者,前者是法家,後者是儒家。

所以人類文明有壹條不可動搖的* * *學問——“依法治國是根本。人類在利益面前依靠愛情和禮儀來維持社會發展——是行不通的。”

但是,作為不傻的中華民族子孫,我們也把後者的“禮”作為壹種文化傳承了下來。

說到底,所有的領導人都希望自己國家的老百姓能夠用“法”來規範自己的行為,用“禮”來教育自己的思想,從而達到“安定和諧、長治久安”。

那麽既然“禮”是壹種文化,那我們要學有課本嗎?是的——所謂國學。有學校嗎?有壹個學校——所謂家庭教育。畢業後有證書要考嗎?還有——那是群眾的眼睛。

所以現在有了證書,就比較復雜了。畢業證可以分清華的,也可以分技校的,但是妳看看,是不是分中國人和外國人?還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

說到“禮”的角度,我們不妨講兩個中國人和外國人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美國。壹個中國人在壹個為自己工作的領導人家裏參加聚會。期間,他的子女與這位美國領導人的子女發生爭執。美國人不管,孩子的事自己解決。

然而,這位中國員工坐不住了。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打狗要看主人,所以他不分青紅皂白地要求子女互相道歉。孩子委屈地說:“是他先打我的。”這位中國雇員說:“我不在乎這個!

妳必須道歉!“,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是,孩子不肯認錯,父親就打了孩子壹巴掌,認為孩子不禮貌,不給大人面子...結果,美國領導人和其他客人非常嚴厲地譴責了這位中國父親。

中國父親很委屈,為領導辯護:“我打我孩子是因為我尊重妳……”美國領導很不解:“妳打孩子和尊重我有什麽聯系?這是什麽邏輯?”

沒錯,這就是東西方文化差異的“邏輯”。

因為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吃了零食嘴就短,領了工資手就短,到了家裏什麽都短,更何況妳是領導。

尊重領導,無條件對待長輩...如果出了問題,當然要先教育孩子。妳想教妳的孩子嗎?

正義?那不是給妳面子,那是不禮貌,那是不謙虛...所以打孩子很自然。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中國,正好相反。

美國領導人來到中國員工家中做客。飯菜端上來後,中國人熱情地拿起桌上最好的“大盤菜”,放到美國客人面前的盤子裏。美國客人尷尬地看著,把盤子推到壹邊,說:“對不起,我不喜歡大閘蟹。”

.....所以大家都很尷尬...中國人覺得這個美國人好沒禮貌,就拒絕主人的好意,還說出來,好沒面子。

美國人想的是:“這個家怎麽了?妳太沒教養了,連問都不問就擅自給食物。我喜歡吃嗎?我是殘疾人嗎?我需要妳的施舍嗎?妳的盤子幹凈嗎?……"。於是酒席不歡而散。

是的,這是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又壹體現。中國人在餐桌上認為的“禮物”是互相“施舍”他們認為最好的東西,就像古代的皇帝給臣下的食物壹樣。

這是最偉大的禮物,不管妳餓不餓,不管妳愛不愛,不管妳過敏不過敏...不管怎樣,這叫做我的“禮物”...妳在我面前咽下東西,假裝感激,這是給我的“禮物”,那是妳理解“禮貌”的體現。

我們的“禮”在歷史演變中總是隨著“需”而變,隨著時代而變,變化得不可思議...於是我們在社會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妳請壹位外國領導人吃飯,問他:“吃什麽?喝什麽?”他說:“隨便,別喝了。”

那真的很隨意,不喝。妳請中國的領導吃飯,他說什麽都行,而且不喝酒。

妳為什麽不試試壹瓶二鍋頭呢?盡量少喝酒...所以在高舉人人自由平等的口號的同時,我們嚴厲批判孩子直呼長輩的名字是壹種很大的侵犯。

在呼籲真誠坦誠待人的同時,我又為對方沒有隨時對妳保持微笑而感到憤怒...

“禮”是真誠相待的行為準則,憤怒指責“禮”的人不妨想壹想:妳是要真誠還是虛偽?或者生氣,傷害健康...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把“禮貌”變成了支持別人作惡的“道具”。這樣的“禮物”真的沒必要!

那麽如何待人接物呢?來自法國的西方國家理論和法律理論的創始人孟德斯鳩說:“社會人的第壹原則是自由、平等和博愛,而不是禮貌。讓我們擁抱真誠,摒棄虛偽。”

閑話上的禮貌散文2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註重社交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壹大特色。

禮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跌宕起伏,至今仍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中國人的道德範疇。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如火如荼,傳統禮儀與外來禮儀的融合成為壹種時尚。

君不見,學術界在不斷挖掘整理傳統禮儀,禮儀專著層出不窮;在現實生活中,禮儀的形式更是數不勝數,社交活動中的禮儀小姐,商業運作中的註重禮儀服務,開設專門的學校培養禮儀人才,人際交往中的禮貌謙讓盛行,等等。

當然,琳達長大後有各種各樣的鳥。壹些中國人對禮儀了解不夠,他們的舉止和講話經常違反禮儀。都會被文明人嗤之以鼻,鄙視,嗤之以鼻,甚至嚴厲斥責。

不是嗎?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和吸煙;在餐館裏大聲喧嘩、猜拳、嬉鬧;公交車、地鐵強行搶占座位,拒絕禮讓老弱病殘;

敞胸露臂,拉好拖鞋,小心翼翼的進劇場;不會微笑,不懂得握手,不擅長交際中的敬語;稍有不爽,出口傷人,甚至動武;有些家庭“孝順顛倒”...這些行為與傳統禮儀相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格格不入。

孔子說:“以禮待眾人為恥”,又說:“不學禮儀,不可立”。儒家創始人把禮儀既是個人“立”的基本素養,也是社會道德“和”的根本要義。

從這個角度看,如何加強禮儀教育,引導人們知禮、行禮,復興“禮儀之邦”,是延續中國傳統文化,深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

最近看了《解讀中國》這本書,其中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寫了壹篇論文,題目是《音樂的精神與儀式的精神》。他想:

禮有三層含義,壹是“節”,控制自己的情欲,崇尚禮儀(“克己”);

二是“養性”,通過不斷的修煉(“養性、制禮”)來培養性格的善和心理的健康;

三是“文”,包含“序”、“理”、“義”,使禮與真善美融為壹體。

得體的儀容、自然的儀容、禮貌的舉止、謙遜的態度、優美的言辭,確實能營造出壹種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進而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這是現實生活中無數事實所證明的。

因為禮是外在的,德在中國是真誠的,禮與德合二為壹,德與禮融為壹體,傳遞著珍貴的道德價值。

荀子說:“無禮之人不生,無禮之事不成功,無禮之國不安寧。”可見禮儀不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