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吹牛的詩詞典故

吹牛的詩詞典故

俗語稱說大話、誇海口。其由來有兩種說法:

① 吹牛中的“牛”指的`是蝸牛,“蝸牛”是壹種俗稱,《爾雅·釋蟲》中稱作“螔(yí)蝓”,郭璞註雲“即蝸牛也”。南朝梁·顧野王《玉篇》中也有“蝸牛即螔蝓”的註釋。“蝓”作為螔蝓的簡稱,其讀音今同“魚”,而唐代著名訓詁學家陸德明在其所撰的《經典釋文》中,則明確註明:“蝓,音揄、劉,又音由。”

上古時候,人們常用蝓的外殼制成吹器,其發聲大而洪亮。由此,後來就以“吹蝓”來比喻口出大話。“蝓”不僅讀音與“牛”相近,而且其俗稱為蝸牛,又與它的頭部有觸角頗似牛首有關,加上牛具有形體與力氣都大的特點,故“吹蝓”和“吹牛”也就相通了。

吹牛即吹蝓,還可以佛教用語“吹法螺”來佐證。《辭海》中即有“吹法螺”條目,註為“法螺即螺貝,吹之聲能及遠”,比喻佛之說法廣為大眾接受。

② 據《元史》記載,元將石抹案只攻宋敘州(今四川宜賓市),宋將橫截長江,元軍不得渡,“案只聚軍中牛皮,作渾脫及皮船,乘之與戰,破其軍,奪其渡口,為浮橋以濟師”。當時,生長在漠北草原的蒙古人只會騎馬,不會造船,每逢涉水,便以渾脫為船。那麽,渾脫又是什麽?葉子奇《草木子》謂:“北人殺小牛,自脊上開壹孔,逐旋取去內頭骨肉,外皮皆完。揉軟用以盛乳酪酒湩,謂之渾脫。”渾脫就是小牛的皮。由於只在脊背上開壹孔,其他地方仍舊完好,因而盛酒盛奶,都沒有灑漏之虞。遇到渡河時,只須用嘴對準小孔吹氣,等牛皮鼓脹後,用繩子緊紮小口,便是壹只小船了。於是從那時起,就有了“吹牛皮”壹語。剛開始,是僅就吹牛皮袋子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