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連用,出自《論語 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這段話的大意是: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它嗎?”
二、由於所提問題中只有“君君”二字,沒有上下文,難以確定是否為上述用法。僅就“君君”兩字而言,也可以理解為“以君為君”,即“把國君看作國君”,意思是尊重國君。在這種情況下,第壹個君字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意動用法,是“把國君看作……”之意。後壹君字仍為名詞。例如《漢書 賈誼傳》:“豈如今定經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親各得其宜”,有人譯為“哪如在現在確定等級制度的原則,讓君是君,臣是臣,上下有差別,父子與六親各得其所”(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二十四史全譯-漢書》第二冊,第1058頁),“君是君,臣是臣”即“以君為君,以臣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