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和絕句的區別是什麽?
對聯:現代漢語詞典上的定義是:寫在紙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頭上、柱子上的對偶語句。 對聯又稱楹聯,是壹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也要押韻。對聯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嚴格區分大小詞類相對,可見稱“對聯起源律詩”是根本的錯誤。傳統對聯的對仗要比所謂的詩對聯工整。 隨著唐朝詩歌興起,散文對聯被排斥在外。散文對聯壹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過分強調詞性相當,又不失對仗。 下聯以異物對之,或和其意,或駁其意。意義及深之對句,散文對聯亦不可說不行。 對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梼杌》)。這要算我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壹副春聯。(見《應用寫作》1987年第1期《漫話對聯》) 對聯的正規名稱叫楹聯,俗稱對子,是我國特有的壹種漢語言文學藝術形式,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喜聞樂見。對聯格律,概括起來,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敘如下: 壹是字數要相等。上聯字數等於下聯字數。長聯中上下聯各分句字數分別相等。有壹種特殊情況,即上下聯故意字數不等,如民國時某人諷袁世凱壹聯: “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上聯‘袁世凱’三個字和下聯‘中國人民’四個字是"對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 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疊字與重字是對聯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只是在重疊時要註意上下聯相壹致。如明代顧憲成題無錫東林書院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但對聯中應盡量避免“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所謂同位重字,就是以同壹個字在上下聯同壹個位置相對。:所謂異位重字,就是同壹個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的位置。不過,有些虛詞的同位重字是允許的,如杭州西湖葛嶺聯: 桃花流水之曲; 綠蔭芳草之間。 上下聯“之”字同位重復,但因為是虛字,是可以的。不過,有壹種比較特殊的“異位互重”格式是允許的(稱為“換位格”),如林森挽孫中山先生聯:: 壹人千古;千古壹人。二是詞性相當。在現代漢語中,有兩大詞類,即實詞和虛詞。前者包括:名詞(含方位詞)、動詞、形容詞(含顏色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後者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象聲詞六類。詞性相當指上下聯同壹位置的詞或詞組應具有相同或相近詞性。首先是"實對實,虛對虛"規則,這是壹個最為基本,含義也最寬泛的規則。某些情況下只需遵循這壹點即可。其次詞類對應規則,即上述12類詞各自對應。大多數情況下應遵循此規則。再次是義類對應規則,義類對應,指將漢字中所表達的同壹類型的事物放在壹起對仗。古人很早就註意到這壹修辭方法。特別是將名詞部分分為許多小類,如.天文(日月風雨等)、 時令(年節朝夕等)、 地理(山風江河等)、官室(樓臺門戶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飛禽(雞鳥鳳鶴等)等等。最後是鄰類對應規則,即門類相臨近的字詞可以互相通對。如天文對時令、 天文對地理 、地理對宮室等等。 三是結構相稱。所謂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結構(或者說其詞組和句式之結構)應當盡可能相同,也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並列結構對並列結構,等等。如李白題湖南嶽陽樓聯: 水天壹色; 風月無邊。 此聯上下聯皆為主謂結構。其中,“水天”對“風月”皆為並列結構,“壹色”對“無邊”皆為偏正結構。 但在詞性相當的情況下,有些較為近似或較為特殊的句式結構,其要求可以適當放寬。 四是節奏相應。就是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需壹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過;最難 風雨 故人來。 這是壹副七字短聯,上下聯節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較長的對聯,節奏也必須相應。 五是平仄相諧。什麽是平仄?普通話的平仄歸類,簡言之,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古四聲中,平聲為平,上、去、入聲為仄。平仄相諧包括兩個方面: (壹)上下聯平仄相反。壹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應註意:上下聯尾字(聯腳)平仄應相反,並且上聯為仄,下聯為平; 詞組末字或者節奏點上的字應平仄相反;長聯中上下聯每個分句的尾字(句腳)應平仄相反。 (二)上下聯各自句內平仄交替。當代聯家余德泉等總結了壹套“馬蹄韻"規則。簡單說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這樣壹直下去,猶如馬蹄的節奏,如: 書山有路勤為徑。 ○○●●○○● 學海無涯苦作舟。 ●●○○●●○ (○為平,●為仄。"學"字按《平水韻部》為入聲) 對聯平仄問題不是絕對的,在許多情況下可以變通。如對聯中出現疊字、復字、回文、諧趣、音韻等等,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有的因聯意需要時也可以例外。 六是內容相關。什麽是對聯?就是既“對”又“聯”。上面說到的字數相等、詞性相當、結構相同、節奏相應和平仄相諧都是“對”,還差壹個“聯”。“聯”就是要內容相關。壹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如果上下聯各寫壹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則不能算壹副合格的對聯,甚至不能算作對聯。 但對聯的任何規則都有例外,“內容相關”也是如此。對聯中有兩類極特殊的對聯。壹是"無情對",上下聯逐字逐詞對仗工整,但內容毫不相關(或有似是而非的聯系),上下聯聯意對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樹已半尋休縱斧; 果然壹點不相幹。 上下聯中,“樹”、“果”皆草木類;“已”、“然”皆虛字;“半”、“壹”皆數字;“尋”、“點”皆轉義為動詞;“休”、“不”皆虛字;“縱”、“相”皆虛字;“斧”、“幹”則為古代兵器。全聯以口語對詩句,更顯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詠格詩鐘。上下聯分別詠出不相幹的兩個事物;逐字逐詞對仗工整;通過聯意從某壹點上把兩件事物關連起來。分詠格詩鐘有些類似無情對,還類似謎語,但不同點也很多,有興趣的聯友可作進壹步研習。 楹聯強調內容相關,但又禁忌同義相對,稱為“合掌”。所謂忌同義相對,指上下聯相對的語句,其意思應盡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對“朝陽”、“史冊”對“汗青”、“神州千古秀”對“赤縣萬年春”、“生意興隆通四海”對“財源茂盛達三江”等,就屬合掌。當然,個別非中心詞語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聯中比重很小,無傷大雅。 絕句:絕句來源於兩漢,成形於魏晉南北朝,興盛於大唐。當時都是四句壹首,稱為“聯句”,《文心雕龍·明詩》所謂“聯句***韻,則柏梁余制”。唐宋兩代,是我國經典詩歌的黃金時代,絕句風靡於世,創作之繁榮,名章佳什猶如群芳爭艷,美不勝收,可謂空前絕後也。 對於“絕句”的稱謂,有兩種說法: 第壹種:“絕句”又叫“絕詩”,或稱“截句”、“斷句”,截和斷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詩法源流》的解釋, 絕句是“截句”的意思 ,就是 截取 律詩四句,或截首尾二聯,或截前二聯或後二聯,或是中間二聯(首尾、前二、後二、中二)。 第二種:“絕句”是從 “五言短古,七言短歌” 變化而來,唐人賦予它以聲律,使它定型,就成絕句。絕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 分類 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南朝陳代的徐陵主編《玉臺新詠》就有“古絕句”的名稱。但這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說平仄(zè)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說有些詩人不願受格律的約束。在律絕盛行以後,古絕句仍然被沿用發展下來。古絕句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這裏我們就把兩種絕句分開來討論。 律絕跟律詩壹樣,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 《絕句》 唐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絕句》 宋楊萬裏 天邊綠錦織雲機,全幅青羅作地衣。 此是農家真富貴,雪花銷盡麥田肥。 《絕句》 唐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絕句分類 絕句按字數分:五言絕句及七言絕句。 五言絕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渡漢江》 唐李頻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聽箏》 唐李端 鳴箏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顧,時是誤拂弦。 ··· 另壹式,第壹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變。 《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編輯本段]七言絕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相關詩句範例如下: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另壹式,第壹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變。 跟律詩壹樣,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①。 跟律詩壹樣,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晚唐以後,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跟律詩壹樣,律絕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③。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④。 跟律詩壹樣,律絕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壹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用了仄聲,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⑤。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⑥。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絕句原則上可以不用對仗。上面所引八首絕句當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對仗的。 現再舉兩個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如果用對仗,往往用在首聯。上面所引的絕句已有壹首(蘇軾《飲湖上初晴雨後》)是在首聯用對仗的,現在再舉兩首為例: 《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郿塢》(第二首) 宋蘇軾 衣中甲厚行何懼?塢裏金多退足憑。 ··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但是,尾聯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聯用對仗的。 首尾兩聯都用對仗,也就是全篇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上面所引王之渙《登鸛雀樓》是全篇用對仗的。下面再引兩個例子,壹個是首聯半對半不對,壹個是全篇完全用對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壹箭射天山。 《絕句》(第三首)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有人說,“絕句”就是截取律詩的四句,這話如果用來解釋“絕句”的名稱的來源,那是不對的,但是以平仄對仗而論,絕句確是截取律詩的四句:或截取前後二聯,不用對仗;或截取中二聯,全用對仗;或截取前二聯,首聯不用對仗;或截取後二聯,尾聯不用對仗。 二古絕 古絕既然是和律絕對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詩格律束縛的。它是古體詩的壹種。凡合於下面的兩種情況之壹的,應該認為古絕: ⑴用仄韻;(有爭議,有很多學者詩人認為律絕的標準是粘對律句,與韻的平仄無關)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當然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 如果不用律句,只能算是古絕。例如: 《夜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舉頭”句不粘,“低頭”句不對,所以是古絕。 五言古絕比較常見,七言古絕比較少見。現在試舉杜甫的兩首七言古絕為例: 《三絕句》(選二) 唐杜甫 二十壹家同入蜀,惟殘壹人出駱谷。 自說二女嚙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 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第壹首“惟殘”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說”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不合律句。尾聯與首聯不粘。第二首“縱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婦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盡合。 當然,古絕和律絕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楚的,因為在律詩興起以後,即使寫古絕,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響。這裏把它們分為兩類,只是要說明絕句既不可以完全歸入古體詩,也不可以完全歸入近體詩罷了。 ①依平仄類型來看,七言平起式等於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於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當少見,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為少些罷了。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壹種罕見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壹種罕見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這壹點也與律詩相同。李商隱《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就是這種情況。③泊,入聲。煙,平聲。④比,上聲。西,平聲。⑤恐,上聲。天,平聲。⑥不,客,入聲。何,平聲。⑦看,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