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我覺得是很難弄懂的。
留法著名雕塑家熊秉明先生說,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對這句話的理解,也是需要仔細琢磨的。文化的核心是哲學。書法,在中國眾多的國粹藝術中,最具有哲學意味,與諸多藝術形式有關聯,反映和承載著最豐富的文化信息,具有活躍持久的生命力,是唯壹以漢字為表現對象並被世界所公認的抽象藝術。而且,這種抽象是具體的抽象,是可視的,是可讀的,是中國諸多藝術的濃縮和概括。
在中國古代,詩書畫印,合而為壹。琴棋書畫,是文人的基本功,書法作為書寫工具,形影不離,是文人的看家本領。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是文人打發時光的把玩之物。僅此壹項,就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筆有狼、羊、兼、貂、鼠尾之分,墨有松油之別,硯有端歙之異,紙,或者說書寫的介質,有甲骨、青銅、竹簡、瓦當,絲帛、玉、絹、宣紙、皮紙、手工紙,等等。書寫的內容極為豐富,銘文、碑文、磚文、詩文、題畫、楹聯、扁額、寫經、信劄、判牘、造像,等等,不壹而足。
古時候,文,史,哲,美學,宗教,是高度統壹,密不可分的。政治家無不與書法有關,莫說王右軍、顏真卿、蘇東坡、趙子昂,只提李世民、趙佶、乾隆、毛澤東這幾個名字就足夠妳思考。妳隨意想起壹位古人的名字,隨手翻取壹本任何人編寫的書法史或書法簡史,都可以找到他的名字。可以說,壹部書法史,就是壹部政治史,壹部文化史,壹部哲學史,壹部文學史。因此,我們可以說,書法,是打開中國文化的壹把鑰匙,是觸摸和探尋中國文化的壹條捷徑。
我們常說,書法最具禪意,在中國書法史上,有兩位禪師最具代表,壹位是智永,壹位是弘壹。李叔同是留過洋學過西畫的,琴棋書畫,無所不精,但最終皈衣佛門,諸藝皆隱,獨書法終其壹生,可見書法之魅力。其實,什麽叫禪宗,我是不懂的,但禪的壹個最大特點與書法是相通的,那就是?悟?。無論是學習書法還是欣賞書法,都要靠壹個?悟?,有的人三五年就可入門,有的人可能壹輩子也無法得?道?,這都是很正常的。
目下,常有傳統與現代之說,尚古與流行之爭。在我看來,其實是?“”?之禍,文字壹再簡化,破四舊扼殺書藝,文脈皆斷。上世紀80年代,出現了書法熱,但由於印刷和認識的局限,也就那幾本顏柳歐趙,算是啟蒙,被我們很多人奉為聖經,稱之傳統,而對二王手劄,蘇黃米蔡,乃至明清書家的東西都知之甚少,以至出現將羲之手劄隱去其名與視之被判為流行書風的笑話。而今,碑貼印刷之精良,版本之豐富,琳瑯滿目,目不暇接,歷朝歷代之文物披露和考古發現,加之民間書法的借鑒,書法營養之豐富是空前的,山珍海味,五谷雜糧,呈現在書界的東西自然就是異彩紛呈的,這應當是幸事而非偏離傳統。
然而,而今,?壹手好字被電腦廢了?,?字是打門錘?的時代已經基本結束,書法的實用性、工具性已經淡亡,書法似乎失去了她原有的土壤。書法與文學壹樣變得更純粹更藝術化了,甚至成了書者之自戀。但對於書法本身而言,不知這是壞事還是好事。在我看來,對書藝的發展大可不必擔憂,壹則我們有龐大的從業隊伍,隨便壹個全國性的書展都有上萬人參加,何況還有韓日和世界各國的認同;二則書法已根植民族的血液,已紮根各個階層和民間;三則書法已進入藝術院校專業,學院派無疑為書法的傳承和研究發揮了骨幹或主導作用;四則隨經濟的發展,國民素質的提高,抑或富人的附庸風雅,為書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令人擔憂的是,書者自身人文素質的不足和缺失,不少書者成了寫家,技術的東西可以學得,字外的功夫卻難於彌補。因此,在當代要出現傳世的大書家,是很難的。書法當隨時代,創新與探索,應當是壹個幾代人的大課題,而不是 口號 ,更不是貼標簽和自封。
書法,作為藝術,與諸多藝術關聯,反映了眾多藝術的普遍規律,蘊含了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學習和欣賞書法,可以成為壹條提升人文素質的捷徑,她的藝術美和哲學美是探求不竭的。書法是流動的建築,是以線條為表現形式的空間藝術。字的結構空間,章法的結構空間,變化無窮,單就幅式而言,有橫幅、立軸、鬥方、扇面、手卷、冊頁數種;書法是無聲的音樂,是看得見的節奏。字的獨立與映帶,具有詩的節拍,筆斷而意連,行雲流水,筆走龍蛇,行氣壹以貫之。平靜者,如羲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悲憤者,如顏之?子陷父死,巢傾卵覆?,悲切者,如東坡?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壹如吟詩撫琴,皆達其情,皆泄其緒。
書法是哲學,是諸多藝術矛盾的統壹體,是藝術的辯證法。枯濕濃淡,乃是大家熟知的基本規律,欹與正,虛與實,主與次,氣與韻,神與質,拙與巧,醜與媚,生與熟,疏與密,行與留,疾與徐,渴筆與漲墨;不工到工,工到不工;粗不言重,細不言輕;知白守黑,計白當黑;若即若離,不即不離,亦即亦離;神采為上,形質次之;由生而熟,由熟而生;心 手相 映,物我兩忘;師古不泥,道法自然。
書法藝術,藝術書法。不是簡單的文字遊戲,而今書法的工具性已經退化,余下當是純藝術的了。因此,對空間的突破,對章法的探索,對墨色的強調,對質感的要求,對形式的創新,以至新材料的運用,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流行書風?,也許有人說這是舍本求末,但應當看到,這對書法的創新是極具推動力的,何況,書壇還有書寫性靈、回歸傳統等等主張和流派,多元,正成為當代意識的基本特征,技法的探索是無止境的。
技法不是萬能,但沒有技法萬萬不能。當然,書法與經濟壹樣,拼到最後還是拼文化。
有關書法的散文作品:與書法結緣
想起最初寫書法的時候,還是在四年前,那是2012年的年初,嚴冬還在籠罩著大地,周末想來閑著沒什麽事幹,就去伏羲廟步行街溜達,當走到離西門不遠的巷道內的時候,我突然被壹幅清晰的書法 對聯 所吸引,具體是什麽內容如今已經忘記,當時只覺得筆法雄健有力,洋洋灑灑頗具魅力,是標準的 草書 ,壹氣呵成的牽絲連帶好像壹名正在練習氣功的武者,壹顆顆的字體仿若落入玉盤的珍珠,清脆晶瑩。
我敲了敲門,進去後,只見書法王老師正坐在屋堂中央與壹位朋友熱談書法教學,四周的墻壁上掛滿學生的作品,有楷書、有行書,有顏真卿的字體、有褚遂良的字體、還有王羲之的字體,那壹幅幅飽滿的書法,讓人看到了學習書法壹步壹個腳印的痕跡,更讓人增添了對毛筆字的喜愛,似乎進入了飄滿墨香的長廊,飄蕩著古箏彈奏出的裊裊音符,令人不勝回味。
?想學書法嗎?王老師似乎看穿了我內心的想法。
?想學!?我立即應聲。
?要想寫好書法是個漫長的過程,必須得長期堅持。?
?我會的!?
於是王老師拿出了幾種字體的帖子,看看我究竟喜歡哪位名家的字體,最終我選擇了趙孟頫的《膽巴碑》,《膽巴碑》字體溫潤而流暢,娟秀靈動,壹板壹眼的嚴謹中不失歡快明澤的流動美,在楷書中屬於較容易上手的字帖,很適合成年的初學者。
從那時起,我便與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書法是壹種對人心靈的熏陶,每每提起毛筆,總有壹種敬畏之情。最初開始練習的時候,寫得是楷書,壹個個的字十分獨立,仿佛獨善其身的人兒,通篇寫下來除了抓住細節之外,還要把握整體效果,就好比人臉上的五官,個體是獨立的,但湊在壹起就形成了壹種效果,倘若不僅個體美觀而且整體和諧的話,就有了壹種落落大方的美感,仿佛少女殷紅的臉蛋,嫩嫩地能掐出水似的,明艷動人。
寫書法也能述說人生,有怎樣的性格,經歷過什麽樣的風雨,似乎都能體現在書法裏,於是就有了?字如其人?這壹說。有的人寫字滄桑遒勁,壹看就知道是生活的歷練者,有豐碩的人生經歷;有的人寫字珠圓玉潤,壹看就是生活的安逸者,玲瓏透徹。讀字讀帖宛如讀人讀事,或練達、或通融、或豪放、或拘謹,矯健似雄鷹、奔馳如駿馬、芬芳若鮮花,全在字裏。飲酒品茶之際寫上筆酣墨飽的壹幅,更是壹種暢快淋漓的享受。
書法與詩也是壹脈相承的,待臨帖到壹定程度之後,便進入了書法的創作階段,壹般而言寫得都是詩句,如唐詩宋詞等,不禁讓人想起?胸有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詩是動聽的,書法是厚重的,書法與詩的結合,讓生活的藝術氣息不斷升華,凝結成壹曲婉轉的歌謠,余音繞梁,或是壹幅甚有品味的作品,耐人尋味,或是壹段嫵媚灑脫的舞蹈,青春洋溢。
如今四年過去了,雖短暫卻極具意義,書法已經成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位伴侶,他陪我走過了春夏秋冬,帶我徜徉在字與詩的海洋中,伴我度過壹段段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隨我在無數個挑燈的夜晚寫下悲與喜。練習書法就是在充實生活,激起我了對生命的熱愛。我願守著最初的諾言,傳承對書法的無限摯誠!
猜妳喜歡:
1. 有關書法的散文
2. 書法與做人散文
3. 關於硬筆書法的文章
4. 《愛蓮說》的書法作品分享
5. 160字的硬筆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