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如何提高閱讀現代文的能力,我覺得我學的不好。看文章不知道該怎麽辦。請求有經驗的人回答

如何提高閱讀現代文的能力,我覺得我學的不好。看文章不知道該怎麽辦。請求有經驗的人回答

壹、更新觀念 擺正位置

寫作和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兩大要項。長期以來,人們的觀念是:讀為寫服務,寫是讀的終極目的;寫比 讀難,寫最能表現壹個人的語文水平。據此觀念,進而提出:以寫作為中心,中學只要抓寫作能力的培養,閱 讀能力自然會形成。壹句話:重寫輕讀。

寫和讀,固然有密切的聯系,寫以讀為基礎,讀因寫而得益。但,寫與讀畢竟是兩種本質不同的獨立能力 。“讀是用眼睛來聽““寫是用筆去說”(葉聖陶)即讀是人們用視學來感受信息,寫是人們通過信息載體— —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顯然,閱讀是壹種感受信息、獲取信息的能力,屬於吸收範疇;寫作是用知識信息來 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屬於表達範疇。沒有吸收,何來表達?

寫作能力的培養不易,閱讀能力的培養更難。寫作雖說無定式,但有範文可仿,有模式可套,有麗詞可采 ,有佳句可剽。閱讀卻無可仿可套可采的東西,連剽竊也不可能,因為撲入視野的文字材料,是千變萬化的, 只有靠理解的向導才能步入靈活多變的意境。而理解能力的培養提高,談何容易!

書本是保存和傳播知識信息的最重要形式閱讀是學習和獲取知識信息主要手段,閱讀的目的不全是為了寫 作。據英國技術預測專家詹姆斯·馬丁測算,人類知識目前大約每三年增加壹倍。全世界壹年新出的書就有五 十多萬種,在知識成倍增加、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沒有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怎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未來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善閱讀、不懂得如何學習的人。我們要從培養適應未來建設需要的 新智能型人才的戰略高度著眼,狠抓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

二、確定目標 授予方法

壹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應具有以下水平:1.運用工具書、參考資料來解決閱讀中的文字障礙和知識疑難; 2.正確理解全文的中心內容,歸納中心思想;3.能正確理清文脈、分析層次段落;4.能正確分析文章的主要寫 作手法與特點;5.能辨析文章的意蘊(言外之意),有壹定的鑒定能力,能理解作者的寫作中心所在;6.能對 文章作出基本的評價批註。

閱讀的內容廣而雜,下面分三大部分來說明,即:怎樣讀壹篇作品,怎樣讀壹類文章,怎樣讀壹冊課文。 而著重談前者,將其細分為五個方面詳述。

A:怎樣讀壹篇作品?語文形式與思想內容,是構成壹篇作品的互為依存的兩個方面。讀壹篇作品,就從這 兩個方面著手。語文形式指拼音、標點符號、文字、詞匯、句子、語法修辭以及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 明的表達方法等等;思想內容,指作品的主題思想,精華與糟粕,作者人格與作品風格、作品的人物形象、社 會意義與現實意義等。

閱讀的方法,遵循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認識規律進行,采取“四步讀法”——第壹步速讀記梗概,把握 文章的大意;第二步跳讀捕捉主要人、事、物或觀點、生字難詞;第三步細讀劃分層次段落、歸納中心思想; 第四步精讀分析寫作特點。

怎樣解詞釋句?務須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切忌脫離文字環境去孤立的解釋詞語的句子。 字詞解釋,字典詞典可以參考,但不可死搬硬套。如“這藤野先生,據說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 結”,其中“模糊”壹詞,照詞典則釋為“看不清楚的樣子”,豈不笑話?據文意猜度,當是馬虎、隨便、不 講究之意。有的詞,查詞典根本查不到,可從構詞方式來思考。如“白莽並沒有這麽高慢”,其“高慢”壹詞 ,是並列式合成詞,據上下文推斷,當是自高傲慢之意。對於結構復雜的句子理解犯難時,復雜單句則須分析 句子成分,抓住主幹,簡縮為短句去理解;復句則須劃分層次,弄清層次關系,便可明了句意了。

怎樣劃分層次段落?據葉老“逐句循讀”和摸清“壹句壹句,壹段壹段”的“路”的思想,必先抓語段的 思路,即對每壹自然段,特別是重點段進行剖析,“得用分析的方法,解剖作品的各部,再求其綜合”(《論 集》P69)劃分語段層次分四步進行:

(1)標出語段各句的序號

(2)逐句簡言概括

(3)分析句與句間的內在聯系

(4)綜合層意,概括段意

以《茶花賦》第14自然段為例,這段***有五個句子,各句意用簡明的話加以歸納,話語要準確(抓住實質 )、概括(凝煉集中)、鮮明(體現出思想性和傾向性):

第壹句:“我熱切地望著他的手,那雙手滿是繭子,沾著新鮮的泥土。”可壓縮為:繭滿雙手。第二句: “我又望著他的臉,他的眼角刻著很深的皺紋,不必多問他的身世,猜得出他是個曾經憂患的中年人。”可節 縮為:曾經憂患。第三句:“如果他離開妳,走進人叢裏去,立刻便消逝了,再也不容易尋到他——他就是這 樣壹個極其普通的勞動者。”可精簡為:普通人。第四句:“然而正是這樣的人,整年整月,勞心勞力,拿出 全部精力培植著花木,美化我們的生活。”可提煉為:創造美。第五句:“美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可簡言 為:美的源泉。

經這樣逐句概括,句與句間的關系壹目了然,作者思路的軌跡也明晰可見。壹、二、三句為壹層,層意是 :普之仁是個曾經憂患的勤勞的普通人;四、五句為第二層,意思是普之仁是美的創造者。兩層意思綜合起來 便是段意:美是由勞動人民創造的。由此,贊揚祖國建設者的文脈,便伸手可觸了。

分析語段是基本功,這套功夫掌握了,推而廣之,便可擴大到段落的分析。歸並意思相同的語段,便為意 義段(段落);如法炮制,並意義段即為“部分”。最後綜合各部的意思,便可得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記敘文的段落層次較為復雜,劃分它可從如下七個方面去考慮:

1.按照事物本身發展的順序分段。以記事為主的文章多用此法。a.寫壹件事的始末,分段時,以事件發展 的順序(或轉折變化)為依據。如《我的叔叔於勒》——高潮(遇於勒)——結局(躲於勒)。b.記敘某些有 代表性事件的側面,分段時,以甲事轉到乙事的界限為依憑。如《分馬》分為二部:分馬——換馬。

2.按照人物活動的情況分段。以寫人為主的文章多用此法。a.寫壹個人的,如《哥白尼》按哥白尼從事科 學活動的情況分為四部:學習經歷——確立地動學說經過——贊哥白尼重視科學實踐和堅持真理的革命精神— —哥白尼學說戰勝神權的過程。b.寫幾個人或壹個集體的,分段時即以人物的轉換為界限。如《獵戶》,作為 正襯人物的尚二叔、“百中”老人,劃為壹個段中的兩個層次。主要人物董昆劃為壹段。

3.按時間的推移分段。以時間推移為線索安排情節或描寫人物的文章多用此法,分段時以時間轉移為分段 依據。如《故鄉》按時間推移分為三部: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4.按照空間的變換分段。參觀、遊記等多用此法,小說也有用的。如《老楊同誌》可以在區農會——在村 公所——在老秦家——在打谷場的地點轉移分為四部。

5.夾敘夾議的文章按不同的表達方式分段。如《誰是最可愛的人》首尾兩處抒情議論,中間記敘,則以抒 情、記敘、議論三種表達形式所包含的內容分成三段。

6.按倒敘或插敘的順序分段。先找出順敘倒敘和插敘的起訖界限,然後把倒敘部分劃為壹段,順敘分為另 壹段。如《祝福》把倒敘祥林嫂在人們祝福時悲慘的死去作為壹部分,把順敘(追敘部分)祥林嫂的悲慘遭遇 劃分為另壹部分。

7.按作者認識變化過程的順序分段。如《秋色賦》可以作者的認識為序分為四部:秋色可愛——秋色怎樣 可愛——可愛的秋色怎樣來的——願可愛的秋色長在。

上述分段方法,並不是孤立的,在有些文間中,它們常交錯在壹起,生搬硬套是不可能準確的分段的。如 敘事散文《藤野先生》,可以時間為“經”分為三部:見藤野前——見藤野間——別藤野後;也可以地點為“ 緯”分為三部:在東京——在仙臺——在北京。

怎樣歸納中心思想?綜合朱自清和葉聖陶的指教,閱讀分析課文時,弄清文脈,理清思路,就抓住了理解 和把握文章中心的綱。欲弄清文脈、理清思路,可從這八個方面去考慮:

1.標題的提示。文章的題目與文章的內容及其表現形式有著緊密的聯系。它常常能反映文章的主題或藝術 特點。它壹般有四個作用:(壹)體現作品的線索,(二)暗示作品的重點段落。如魯迅的《藥》,標題蘊含 的意思是:要毀掉封建社會這座“鐵屋子”,必須找到壹劑能使人民覺醒的良藥,這就是喚起民眾。有的標題 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反對自由主義》。

2.開頭結尾的提示。如《記壹輛紡車》,首段點明作者常常想起、深切懷念在延安使用過的壹輛紡車。這 輛紡車普通、舊式,並無特別之處,何以引起作者深切懷念呢?結尾說“跟困難鬥爭,其樂無窮”,因此“詡 輛紡車聯系首尾兩段思考,文章主旨顯而易見:紡車是延安軍民戰勝敵人封鎖、渡過暫時困難的戰鬥武器,寫 它是為了表現延安軍民艱苦奮鬥的樂觀精神。

3.抒情議論部分的提示。抒情議論,起深化主題的作用,它可以透視出作品的內涵。如《誰是最可愛的人 》,文章每記敘完壹件事,便有議論抒情的語段,其中壹段寫道:“我們的戰士,對敵人這樣狠,而對朝鮮人 民卻是那麽地愛,充滿國際主義的深厚熱情。”此句明顯的揭示出文章的旨意:贊揚誌願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 義、國際主義精神。

4.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作品藝術構思的凝聚作者思想感情的壹句、幾句或壹兩段話。散文稱之為“文眼 ”,它如同音樂中的主旋律那樣,給整個抒情定下基調,統領全文線索,使主題鮮明突出。比如《荷塘月色》 中“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這句話便是本文的文眼。抓住這壹中心句,就把握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脈搏:步月 賞景、遐想江南采蓮風情,都無非想使自己從“頗不寧靜”中解脫出來。聯系寫作背景,便不難得出作者對當 時白色恐怖的現實極為不滿,對祖國前途甚是憂慮的結論。

5.抓住線索。線索的表現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動、事件的發展或某壹貫穿始終的事物、感情等。抓住了線 索,就能夠理清文章的脈絡,從而有助於把握文章的內容。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文章以其父的“背影” 為線索貫穿全文。“背影”在文中出現四次:第壹次開篇點題,第二次具體描繪“背影”,第三次惜別時“背 影”在人群裏消失,第四次別後淚光中浮現“背影”。通過對“背影”的描述,說明“背影”刻下了父親飽經 憂患的印記,“背影”表現出父親深摯的愛,“背影”是父親最後留給兒子的印象。由此可知:“背影”反映 了父子相愛相思之情,“背影”是舊社會窮困知識分子顛沛流離生活的縮影。

6.分析人物形象。作品中所描寫的人物形象,是作品內容的重要構成因素,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和發展,直 接體現作品的主題思想。比如趙樹理的《老楊同誌》,老楊下鄉到村公所時,發現廣聚、小元工作時下棋,老 楊的壹席話透露出他的政治敏銳性極強;到老秦家同吃壹鍋粥,表現了老楊密切聯系群眾的品質;在打谷場上 邊勞動邊訪問及軟頂廣聚,表現了老楊深入調查研究、講究策略的作風。由此便捕捉到本文的主旨:贊揚農村 幹部老楊同誌的優秀品質。

7.聯系時代背景。時代背景是作品中故事發生和人物活動的社會歷史條件,它是孕育作品主題思想的土壤 。有的作品離開時代背景去分析文意,便捕不準或捉不到。比如魯迅的《故鄉》,若脫離時代背景去分析,怎 曉得作品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後農村破產的景象、所揭示的社會根源及作者的強烈願望?

8.綜合各段段意。比如賀敬之的《回延安》全詩***五節:

壹節,回延安,激動滿情懷 中心思想

二節,憶延安,聖地養育我 表達作者熱

三節,會親人,歡聚話今昔 愛延安、熱愛

四節,逛新城,舊貌換新顏 革命、熱愛人

五節,贊延安,聖地大貢獻 民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