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文言文翻譯和停頓

文言文翻譯和停頓

1. 學弈文言文翻譯和停頓

停頓: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壹次,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壹個人聚精會神,專心致誌地聽弈秋的教導;另壹個人雖然也在聽,但是壹直想著天上會有天鵝飛來,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來。雖然兩人在壹起學棋,但後者卻不如前者學得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壹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2. 學弈文言文及停頓翻譯

原文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選自《孟子》)

停頓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壹次,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壹個人聚精會神,專心致誌地聽弈秋的教導;另壹個人雖然也在聽,但是壹直想著天上會有天鵝飛來,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來。雖然兩人在壹起學棋,但後者卻不如前者學得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壹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註釋

弈:下圍棋。

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通國:全國。

之:的。

善:善於,擅長做…的人。

使:讓。

誨:教導。

其:其中。

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只單獨聽)弈秋(的教導)。

之為:語氣助詞,無意義。

雖聽之:雖然在聽講。

以為:認為,覺得。

鴻鵠:天鵝。

援:引,拉。

將至:將要到來。

思:幻想。

弓繳:弓箭。

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

之:代詞,代“那個專心致誌的人”

雖與之俱學:雖然這個人和那個專心致誌的人在壹起學習。俱,壹起

弗若之矣:不如前者。

曰:說。

非然也:不是這樣的。

矣:了。

弗:不。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

啟示

通過講述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故事,說明了在同樣條件下,不同的態度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告訴我們學習必須專心致誌,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醜》《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這段古文***有5句,有兩層意思。第壹句是壹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這句話為下 *** 了鋪墊,因為“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壹定是高手如雲。第二層(第二、三句)卻出現了壹種不和諧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壹個專心致誌,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裏;另壹個雖然在聽,心裏卻在想著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著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結果雖然壹同學習,後壹個比前壹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戰國時期魯國人(今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

孟子像

車、子居。(待考,壹說字子車或子居)。父名激,母仉氏。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壹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壹代儒家宗師,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3. 求文言文《學弈》和《兩小兒辯日》的翻譯和停頓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壹個人專心致誌,只聽弈秋的教導;另壹個人雖然在聽著弈秋的教導,可是他心裏總以為有天鵝將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壹個人壹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壹個好.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壹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孔子向東遊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壹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離人近,而到正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壹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離人遠,而到正午的時候離人近.壹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升起的時候大得像車蓋.到了正午就像圓盤壹樣大,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另壹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很清涼,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把手放進熱水裏壹樣燙,這不是近的熱而遠的涼嗎?” 孔子不能判斷誰說的對.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妳知識淵博呢?”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唯\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壹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壹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壹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4. 學弈文言文及停頓翻譯

原文學弈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選自《孟子》)停頓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

壹次,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壹個人聚精會神,專心致誌地聽弈秋的教導;另壹個人雖然也在聽,但是壹直想著天上會有天鵝飛來,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來。雖然兩人在壹起學棋,但後者卻不如前者學得好。

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壹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註釋 弈:下圍棋。

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通國:全國。

之:的。 善:善於,擅長做…的人。

使:讓。 誨:教導。

其:其中。 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只單獨聽)弈秋(的教導)。

之為:語氣助詞,無意義。 雖聽之:雖然在聽講。

以為:認為,覺得。 鴻鵠:天鵝。

援:引,拉。 將至:將要到來。

思:幻想。 弓繳:弓箭。

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 之:代詞,代“那個專心致誌的人” 雖與之俱學:雖然這個人和那個專心致誌的人在壹起學習。

俱,壹起 弗若之矣:不如前者。 曰:說。

非然也:不是這樣的。矣:了。

弗:不。本文選自《孟子·告子》啟示通過講述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故事,說明了在同樣條件下,不同的態度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告訴我們學習必須專心致誌,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

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醜》《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

這段古文***有5句,有兩層意思。第壹句是壹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

這句話為下 *** 了鋪墊,因為“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壹定是高手如雲。第二層(第二、三句)卻出現了壹種不和諧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壹個專心致誌,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裏;另壹個雖然在聽,心裏卻在想著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著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

結果雖然壹同學習,後壹個比前壹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戰國時期魯國人(今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孟子像車、子居。

(待考,壹說字子車或子居)。父名激,母仉氏。

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壹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壹代儒家宗師,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5. 文言文朗讀怎樣停頓

在新課標實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現了新變化。

即強調誦讀能力、積累遷移運用能力、語言理解能力以及對文章的整體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測試重點放在詞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頓作為古詩文的誦讀能力之壹,也是考查的壹項重要內容,應引起考生的關註。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借助於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來確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頓。 1.句首的關聯詞和語氣助詞後要停頓。

如: (1)雖/雞狗不得寧焉。 (2)故/君子有不戰。

(3)蓋/壹歲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雖”和例(2)中的“故”是連詞,例(3)中的“蓋”為語氣助詞。

2. 句首狀語後要停頓。 (4)已而/夕陽在上。

(5)曩/與吾祖居者。 (6)中/軒敝者為艙。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狀語,表時間,例(6)中的“中”也是狀語,表方位。 3. 主語和謂語間要停頓。

(7)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於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詞,作主語;例(8)中的“若”為代詞,作主語;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語,作主語。 4. 謂語與賓語、補語間要停頓。

(10)乃重修/嶽陽樓。 (1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將告/於蒞事者。 例(10)中的“嶽陽樓”是名詞,作“修”的賓語;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為偏正短語,作“求”的賓語;例(12)中的“於蒞事者”是介賓短語,作“告”的補語。

5. 並列短語間要停頓。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例(13)中的“山肴”與“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個短語之間都是並列短語。

哪些地方不可停頓? 壹般來說,以下兩種短語間不能停頓,否則會影響古文原來的意思。 1. 偏正短語 (15)而/鄉鄰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例(15)中的“鄉鄰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樂”都是偏正短語,均作句子的主語,所以它們都應連讀。 2. 介賓短語 (18)不足/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為外人”是介賓短語,作“生”的補語;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當於“把……怎麽樣”的意思,不能拆開,必須連讀。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頓的基本規律,不應死搬硬套,而應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地理解句意後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順當地找到正確答案。

6. 初中文言文停頓怎麽停

在新課標實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現了新變化。

即強調誦讀能力、積累遷移運用能力、語言理解能力以及對文章的整體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測試重點放在詞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頓作為古詩文的誦讀能力之壹,也是考查的壹項重要內容,應引起考生的關註。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借助於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來確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頓。 1.句首的關聯詞和語氣助詞後要停頓。

如: (1)雖/雞狗不得寧焉。 (2)故/君子有不戰。

(3)蓋/壹歲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雖”和例(2)中的“故”是連詞,例(3)中的“蓋”為語氣助詞。

2. 句首狀語後要停頓。 (4)已而/夕陽在上。

(5)曩/與吾祖居者。 (6)中/軒敝者為艙。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狀語,表時間,例(6)中的“中”也是狀語,表方位。 3. 主語和謂語間要停頓。

(7)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於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詞,作主語;例(8)中的“若”為代詞,作主語;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語,作主語。 4. 謂語與賓語、補語間要停頓。

(10)乃重修/嶽陽樓。 (1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將告/於蒞事者。 例(10)中的“嶽陽樓”是名詞,作“修”的賓語;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為偏正短語,作“求”的賓語;例(12)中的“於蒞事者”是介賓短語,作“告”的補語。

5. 並列短語間要停頓。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例(13)中的“山肴”與“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個短語之間都是並列短語。

哪些地方不可停頓? 壹般來說,以下兩種短語間不能停頓,否則會影響古文原來的意思。 1. 偏正短語 (15)而/鄉鄰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例(15)中的“鄉鄰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樂”都是偏正短語,均作句子的主語,所以它們都應連讀。 2. 介賓短語 (18)不足/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為外人”是介賓短語,作“生”的補語;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當於“把……怎麽樣”的意思,不能拆開,必須連讀。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頓的基本規律,不應死搬硬套,而應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地理解句意後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順當地找到正確答案。

7. 初中文言文停頓怎麽停

在新課標實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現了新變化。

即強調誦讀能力、積累遷移運用能力、語言理解能力以及對文章的整體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測試重點放在詞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頓作為古詩文的誦讀能力之壹,也是考查的壹項重要內容,應引起考生的關註。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借助於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來確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頓。 1.句首的關聯詞和語氣助詞後要停頓。

如: (1)雖/雞狗不得寧焉。 (2)故/君子有不戰。

(3)蓋/壹歲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雖”和例(2)中的“故”是連詞,例(3)中的“蓋”為語氣助詞。

2. 句首狀語後要停頓。 (4)已而/夕陽在上。

(5)曩/與吾祖居者。 (6)中/軒敝者為艙。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狀語,表時間,例(6)中的“中”也是狀語,表方位。 3. 主語和謂語間要停頓。

(7)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於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詞,作主語;例(8)中的“若”為代詞,作主語;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語,作主語。 4. 謂語與賓語、補語間要停頓。

(10)乃重修/嶽陽樓。 (1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將告/於蒞事者。 例(10)中的“嶽陽樓”是名詞,作“修”的賓語;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為偏正短語,作“求”的賓語;例(12)中的“於蒞事者”是介賓短語,作“告”的補語。

5. 並列短語間要停頓。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例(13)中的“山肴”與“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個短語之間都是並列短語。

哪些地方不可停頓? 壹般來說,以下兩種短語間不能停頓,否則會影響古文原來的意思。 1. 偏正短語 (15)而/鄉鄰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例(15)中的“鄉鄰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樂”都是偏正短語,均作句子的主語,所以它們都應連讀。 2. 介賓短語 (18)不足/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為外人”是介賓短語,作“生”的補語;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當於“把……怎麽樣”的意思,不能拆開,必須連讀。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頓的基本規律,不應死搬硬套,而應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地理解句意後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順當地找到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