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
徐娟
語文是壹門基礎工具學科。因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
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還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正體現了語言的性質。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是統壹的。具體到語文教學中,就要使語文教學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統壹起來。語言作為載體它所載負的文化科學知識,都具有壹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語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地是思維的工具。人們掌握語言就是為了相互之間交流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學作品,其表情達意的功能更強。“境界說”的權威王國維認為文學作品達到高境界的媒體就是語言,文學作品的語言主要有“景語”和“情語”,而“情語”是主要的。小學語文教材雖然不全是文學作品,但大部分屬於文學作品或具有文學因素。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都蘊涵著壹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學語文學科具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語文學科除發揮語言功能。傳遞知識外,同時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範文,具體地或概括地敘述典型事件,生動地描寫景物,準確地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說明道理,以表達思想感情。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理解語言和表達語言的能力而且可以發展思維能力可以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使兒童越學越聰明才是。從這個意義上理解,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清達意上,體現在發展學生的情思及人格培養上。所以語文應稱為表情達意的學科;成為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學科;語文是具有很強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學科。具體理解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壹要突出語文教學以人為本,二要突出語文教學的文化性。
如何體現閱讀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呢?我認為閱讀教學應註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誌、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註意以下幾點:
壹、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學生被動、單壹、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壹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復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明確提出,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註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二、語文教學中學法的有機體現
(壹)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相對於“被動學習”而言的。在以往的課堂教學裏,教師處於中心地位,學生圍著教師轉,完全處於被動應付的狀態。而《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以兒童發展為中心,促進其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1.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師生關系平等是前提條件。只有師生關系平等,學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機會學習和研究。其次,民主是催化劑,在民主的討論氛圍中,學生才會沒有心理負擔,做到暢所欲言,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發現和見解。最後,要創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在哲學中,“和諧”是指壹個系統與外部客觀世界之間及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處於壹種協調、平衡的狀態。在課堂教學中要建立師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利學生自主學習。
2.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在教《山中避雨》壹課時,我設計如下導讀提綱:(1)讀課文生字詞,了解新詞新意;(2)讀全文,知道各段段意;(3)讀課後的“思考、練習”三道題目,按自己的理解筆答出來;(4)把自學中不懂的地方記下來。(這樣讓學生超前自學,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在當前中學教學中已成為壹種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當今課程改革的需要。所謂合作學習,即將班內學生按成績、興趣、能力、性別和性格等諸方面的差異編成異質小組,系統用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合作性來促進學習,以群體發展為評價,***同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在壹定的情況下,借助他人的幫助,通過人際協作,利用學習資料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合作學習是將個體間的差異發作壹種教學資源,以達到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同進步、協同發展的目的。特別在當今社會,由於個人能力的限制,很多工作需要有團隊協作方能完成。因此,合作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真開展合作學習,例如,教學《西門豹》壹課,在讀課文時,教師抓住課後習題“西門豹用巧妙的辦法懲治巫婆和官紳”時的“巧妙”,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討論交流西門豹的辦法“巧”在哪裏,“妙”在何處,課文又是怎樣寫出這種“巧妙”的。
(三)探究學習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這次課改的重要理論支柱。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每個學習者都不應等待知識的傳遞,而應基於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去構建自己的知識並賦予經驗與意義。”建構主義理論主張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活動、感受,體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從而建構自己合理的認知結構。探究性學習和接受性學習相對應,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學習活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激發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的自信心,讓學生獲得體驗成功的喜悅,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凡卡》壹課結尾的教學是這樣的:學生對於凡卡的爺爺能否收到信產生了爭議。很多學生認為凡卡的爺爺是收不到信的,因為凡卡在信封上沒有寫上爺爺的姓名與地址。但也有壹部分學生認為能收到信。前種意見是“定論”,後種意見顯然比前種意見更有爭鳴價值。教師第壹次引導研讀,問:“妳認為凡卡爺爺能收到信的依據是什麽?”讀後有的學生認為是郵差經常跑鄉下,認識“爺爺”(書中並沒有指出郵差不認識“爺爺”,屬合理推測的爭鳴)。也有的學生認為這位郵差知道了凡卡的遭遇,非常同情他,就幫助了他(這不是沒有可能,屬善心發現的爭鳴)。教師第二次引導研讀,問:“假如凡卡的爺爺收到了信,他能接凡卡回鄉下嗎?”學生讀後,認為“爺爺”因貧困潦倒,才送凡卡去城裏當學徒,若接回鄉下,他們都無以為生。最後,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兩種意見,殊途同歸,都進壹步說明了凡卡命運的悲慘。這樣爭鳴式的探究既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經驗,又鼓勵學生獨創性學習,打破思維定勢框架,從新的角度對事物重新審視和觀察,想別人之未想,思別人之未思,提別人未提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壹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裝置,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了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匯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我還讓學生組織壹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壹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秘。又如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其中有壹部分內容是當小記者,我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輪流練習當小記者,對別的同學進行采訪。在小組模擬的基礎上,全班交流總結:怎樣采訪才能獲得成功,及當記者應當註意些什麽。並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實踐,讓學生當小記者去采訪本村的主產業“蟶苗”的養殖戶們,讓他們去了解蟶苗的養殖過程、了解勞動者的艱辛、了解水汙染對水生物的影響等問題。學生在當小記者的過程中,充分的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在這次小記者采訪中學生學到了課本上根本學不到的知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時也開闊了視野,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內容。
四、註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註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壹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妳們的母親又是如何?妳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的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壹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壹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我覺得語文閱讀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以上,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語文閱讀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壹”的壹些粗淺的再認識。總的來說,我在這樣的教學實踐中也取得了壹定的效果。
壹正確理解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內涵.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包括:字詞句段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內容.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壹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是語文的根本屬性,人文性是語文的重要屬性,兩者缺壹不可.
1、什麽是“工具性”?
語文的工具性,是說語文是壹門基礎工具學科.因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使用語言,包括要使學生學會理解和自我表達語言、學會用語言來進行交際、學會積累語言.
語文是惟壹以言語形式為教學內容的特殊學科.離開了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何以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缺壹不可的.因此,雙基教學不可丟.丟掉了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語文素養便是無源之水,空中樓閣.現在很多語文教師都不敢在語文課堂上講基礎知識,閱讀教學時都不敢歸納中心、分段.其實,閱讀教學只有以本為本,才是根本.因此,我們在語文課上不能丟掉語言文字這個本體,不能忽視對文字語言的的理解.當然,我們要讓學生在品位文字語言的過程中給學生以智慧的同時,也要讓學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促進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我國的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它的工具性具有特殊的內涵.壹是掌握工具性過程中要體現人文性.即掌握母語這壹過程中要得到民族文化的薰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二是母語教育環境的特殊性,母語學習時間不限,空間不限,時時處處都可以學習.三是教學方法的特殊性,不是以學語文知識為主,而是以語文實踐為主,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2、什麽是“人文性”?
若想更深層地理解“人文性”內涵,首先要了解“人文”的含義.《現代漢語詞典》對“人文”的解釋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可見,“人文”泛指人類文化.既然是人類文化,其中必然包含大量具體、形象、帶主觀色彩、主觀情感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必然會引起同屬人類的學生的***鳴,從而對其產生影響.《語文課程標準》在論述“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這壹理念時也提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又是多元的.”這句詩說明了“人”與“文”之間的辯證關系:壹是“文”作用於“人”,即人類文化對學生的薰陶、感染;二是“人”作用於“文”,即學生對人類文化的接受是壹種多元反應狀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視界.所謂視界,就是指受個性、喜好、知識、經驗等主客觀因素影響而形成的壹種審美眼光.視界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在文化接受時的獨特體驗.甚至同壹個人,在不同年齡段,文化接受的體驗也隨著視界的變化而改變.在對文化接受的獨特體驗中,有意與無意之間,人類文化便得到了承傳與發展.另外“人文”也特指人類文化中的壹種態度、壹種精神;壹種關註人類命運、“尊重人,尊重具體人的生命價值,尊重具體人的文化及其多樣性”的人文態度;壹種指向“終極關懷”的自由精神、自覺精神、超越精神,同時也是對“人之所以人”不斷探索,昂揚向上、積極進取、自我完善的入世精神,這些就是人文精神.
綜合以上觀點,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情感的薰陶,內心的體驗,看重想想象、直覺和創造性這些方面.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內涵應包括三個層面意義:第壹是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強調個人的自由與尊嚴,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自由與自主,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反思和懷疑批判的精神.第二是強調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價值,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第三是對學生進行薰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學生的精神領域.
根據新課程標準,具體理解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是以人為本、突出文化性.語文課程以人為本,就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同為主體又互為客體.但長期以來,學生常常被置於從屬的地位,處於被動的狀態.因此,語文教學中,特別要呼喚學生的主體精神,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征,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發揮學生的創造才能,真正落實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同時,語文又是壹種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靈、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
語文教學中怎樣處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系《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壹個"交際",壹個"人類文化",兩個"重要",表明了在課程性質上的傾向性——語文課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質.這裏的"工具"是壹種比喻的說法,它具有"實用"和"中介"的含義."工具性"的基本內涵和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科學主義思潮相通,這壹思潮是以追求實用的唯功利主義科學觀為基礎的.關於語文課程的性質,當年提出"工具性"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在今天來看,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
淺談如何體現小語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後安鎮中心學校 語文科 吳少良 壹、對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認識 生活中,凡事都應三思而後行,思是行的準則,行是思的結果,如果沒有這些準則的約束,人們做事豈不是亂套了嗎?語文教學也好比人們做事壹樣,作為壹名語文教師,如果對自己從教的學科缺乏認識,或者說認識不到位,都會使自己的教學迷失了方向。這和不依原則做事而亂套的人們有什麽兩樣呢?所以,作為壹名語文教師,要教好語文,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認識是很有必要的。 那麽,什麽是語文?語文又應該教些什麽?這壹系列的問題將在人的腦海裏閃現。所謂語文,筆者認為包括語和文兩個方面。語就是語言,而語言剛好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表情達意的交際工具,這種交際工具的形式有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選擇何種語言表達形式,由交流的雙方所考慮到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文既有語言文字的內涵,又有人的道德情操的外延,文以載道就是對這壹概念的外延的精辟概括。介於以上粗淺的認識,筆者在小語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以人為本,營造師生互動良好的課堂氛圍中想方設法給學生創設語言表達的機會與時間,讓他們暢所欲言,從交流之中進壹步感悟課文的人文思想,再逐漸由感性提升到理性更高層次的認識上來。這樣,不是把語文這壹學科的特點都體現出來了嗎? 二、巧於創設問題情境,突出其工具性和人文性 時常有同事發過這樣的牢騷現在的小孩好難教哇!課堂教學的氣氛好沈悶、乏味呀!私底下似有指責學生之意。我認為這是執教者的壹種自圓其說,學生的難教是與執教者對學生個性的缺乏了解,教育方法不當等方面的因素有關,而課堂氣氛的沈悶,體現不出課堂上師生間的互動,我認為這與執教者口語表達不佳和對問題的深淺度把握不當而造成的,這壹點我頗有體會。例如:我在教巴金《鳥的天堂》壹文時,曾經向學生提過這樣壹個問題課文在表達上有什麽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學生對問題的表現如何呢?有的面面相覷,顯出壹種茫然之態,有的害怕老師會叫他(她)起來回答,幹脆避開老師的視線,顯出壹種無所事事的樣子,這種帶有文學鑒賞能力的問題完全違背了兒童對事物由淺到深的認識規律,加上農村的孩子膽小怕事,見識少,不善言談,文化底蘊薄,回答不出也是常理之事。其結果也只好以自問自答收場,體現不出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也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 從這壹案例之中,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作為壹名語文教師,在小學語文課教學的問題設計方面,應在把握好教材重點、難點,感悟教材人文思想的基礎上,巧於引導與點撥:其壹、問題的設計要帶有童言,利於學生領會老師傳遞的資訊,誘發學生表達的欲望,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交叠出現於課堂之中,如《草船借箭》壹文的教學,我在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之後,設計下這些問題:文中出現的四個人物妳們比較喜歡誰?為什麽?問題壹出,底下小手如林,誰都想為自己壹個展示的機會。有的說我喜歡諸葛亮的才智過人,也有的說我喜歡他的寬厚待人;也有的說喜歡魯肅的老實、守信。我從表達結果、思想認識等方面對這些學生給予表揚,接著要求學生就喜歡壹詞多方面來表達自己的真實的感受。我喜歡迷人的春景,我喜歡畫畫,我喜歡吃梨這種既給學生口語表達的時空和人文思想並存的課堂教學豈不令人快哉;其二、感同身受也是壹種誘發學生口語表達,繼而感悟人文思想的方法。如《我的戰友邱少雲》壹文的教學,我曾設計這樣的導語:同學們,生活當中妳們有沒經歷過煮飯炒菜之事,生火之時不小心被火燒到,或鐵鍋裏的食油濺到面板上,感覺如何?會有什麽表現?而課文中的邱少雲戰士在熊熊列火燒身之時,又是怎麽做的呢?這種以生活中學生觸手可及之事設計的導語,真可謂壹石激起千層浪,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品讀好詞、佳句,從語言的積累中感悟人文性 有道是言由心聲,生活中,人們日常之間的語言交際,往往能夠折射出壹個人的內心世界。所以在小語教學中,我非常註重分析文中人物言語描寫的詞句,知其意,悟其情。如在教《梅花魂》壹文,寫母女倆要離外祖父而去回歸故裏之時,外祖父把視如珍寶的墨梅圖贈送給外祖女時說的壹番話,淺顯易懂,外祖父的愛國之心也躍然紙上,可說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怎樣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語文課程的性質:工具性、人文性。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壹。
“課改”以來有人在強調人文性的時候,不恰當地“將孩子和洗澡水壹起潑掉”。“孩子”即語文字體。這樣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兩敗俱傷。
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根本屬性,是設立語文學科的理由,也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獨特性。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歷練之。訓練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語”指口頭語言,“文”指書面語言)是語文科的專責。
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屬性。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這壹課程性質。人文性,可以理解為人性與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壹個民族總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跡都珍藏在民族的語言裏。”(烏申斯基語)因此,語文作為學習母語的課程,必然具有人文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裏、皮與毛、血與肉的關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裏”。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鮮活的生命。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與生俱來、相輔相成的。沒了工具性,便沒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恰切的做法是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澱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
語文教師“守土有責”。要警惕內容龐雜、形式翻新、喧賓奪主、淡化本體。我們在漫長的改革過程中,已經交出了昂貴的“學費”,要防止左右搖擺,避免大的曲折,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
我是上海精銳的壹名老師,希望可以幫助到妳。
如何實現高中語文課堂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效。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並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
如何將大語文觀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將大語文觀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教育觀最早是由大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提出的。如今提倡的語文素質教育,其實也就是大語文教育。這種大語文要求教師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結合,把教語文與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人文教育,怎麽樣更好地將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結合?講些故事,寓教於人
怎樣將人格教育滲透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育的永恒主題是不斷完善人格,這既是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教師要善於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精華,並利用豐富的語文資源以及優秀的文學人物等,滋潤學生的心田,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和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更應最大限度地挖掘文學作品中隱含著的智慧和人性光芒,結合語文學科特有的人文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特點,為學生的人格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