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戰國冷知識:魏國叫梁、韓國叫鄭、楚國叫荊,細數各國別稱及由來

戰國冷知識:魏國叫梁、韓國叫鄭、楚國叫荊,細數各國別稱及由來

戰國時期,華夏大地上有以下國家:秦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魏國、燕國等大國。 宋國、中山國、魯國、淮河流域十四國等小國。 其中有壹些國家擁有別稱。 比如魏國,戰國中期開始壹般都被稱作梁國。 韓國,戰國時代被稱作鄭國。 楚國,壹般被戰國時期人稱作荊國。 宋國,戰國時代被稱作商國。 戰國時期地圖 魏國的別稱「 ”梁國” 魏惠王三十壹年,秦國聯合趙國、齊國壹同攻打魏國。商鞅是秦軍主將,他設下詐謀俘虜魏將公子卬,大破魏軍。 當時秦國重用商鞅,疆域擴展到了黃河。魏國又多次被趙國、齊國擊敗。 魏國國都安邑靠近秦國,於是選擇遷都於大梁,避開秦 *** 芒,向東爭奪中原霸權。 安邑與大梁 安邑與大梁 從此以後,魏國大多被人稱作「 ”梁國”。 例如《孟子》中有《梁惠王章句》,其中的梁惠王就是現代人說的魏惠王。 西漢時期,在魏國的疆土上建立了封國——梁國,梁國比較出名的國王有漢高祖時期的彭越、漢景帝時期的梁孝王劉武。 之後的朝代,魏國也壹般被稱作梁國。 實際上在古代,即使是戰國時期,魏國大部分時間都叫梁國。 《史記》記載魏國歷史的篇目叫《魏世家》,現代人為了更方便地了解戰國歷史,並沒有去區分戰國時期的它何時叫魏國,何時叫梁國。 韓國的別稱「 ”鄭國” 鄭國本是周朝的壹個諸侯封國。 春秋末期,在晉國還沒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時候,韓氏就已經開始蠶食鄭國的土地。 韓武子時期,韓氏開始蠶食鄭國。 韓景侯六年,周威烈王分封晉國的韓、趙、魏三家為諸侯。 韓哀侯二年,韓國滅鄭。韓國將國都遷到了「 ”鄭”,並將其改名為「 ”新鄭”。 韓國與新鄭 同樣是因為國都的原因,韓國遷都到新鄭後,也有壹些人將它稱作鄭國。 例如《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篇中有以下記載: 魏王謂鄭王曰:「 ”始鄭、梁壹國也,已而別,今願復得鄭而合之梁。” 魏王對鄭王說:「 ”最開始時,鄭、梁屬於同壹個國家,後來分裂。現在我想獲得鄭國的土地,將它並入梁國。” 前面我說過,梁國就是魏國。這裏的鄭國當然不可能是周朝建立的那個諸侯國,它是指遷都於新鄭後的韓國。 這句話也就是說:韓、魏本屬於同壹個國家,這個「 ”同壹個國家”,就是指被三家分裂的晉國。 漢高祖劉邦時期,將韓國王室後裔韓信(並非淮陰侯韓信,兩人同名)分封到韓地,國名是「 ”韓”而不是「 ”鄭”。 所以韓國這個稱呼流傳了下來,鄭國這個稱呼只屬於戰國時期的韓國。 楚國的別稱「 ”荊國” 《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篇有以下記載: 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 意思是「 ”荊”的南面有個麗水,麗水裏可以淘出金子。 這裏的「 ”荊”指的就是楚地,楚國也叫荊國,楚人也叫荊人。 如果讀先秦古籍,經常能看見「 ”荊莊王”、「 ”荊人”、「 ”荊國”等字樣。 例如《韓非子·有度》篇有以下記載: 荊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裏。 《呂氏春秋·察今》記載: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 日益狹小的楚國疆土 荊國就是指楚國,那麽這個別稱是從哪裏來的呢? 《詩經·國風·周南·漢廣》中有這麽壹句:「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根據中華書局出版的《詩經》中的註釋,這裏的「 ”楚”指的是「 ”荊條”。 根據詞典查詢,荊指的是灌木。 是否是古代楚地多灌木,所以用「 ”荊”和「 ”楚”來命名這壹地區呢? 總之「 ”荊”與「 ”楚”在先秦時是同意字,所以楚國別稱叫荊國也不足為奇了。 漢朝建立後,劉邦將弟弟劉交封到楚地,國名為楚。 宋國別稱「 ”商國” 很多人都知道商武王湯討滅夏桀,創立商朝。周武王姬發討滅商紂,滅亡商朝。 商朝在周朝建立之時就已經滅亡,為何戰國時期又跑出來了壹個商國呢? 周武王在牧野之戰中獲勝,紂王在宮殿自焚而死。周朝建立後,令紂王之子武庚統領遺留下來的商民。 後來武庚聯合管叔、蔡叔發動叛亂,武庚失敗而死。 春秋時期的中國 又封商朝王室後裔統領商民,在宋立國,也就是延續到戰國末期的宋國。 例如《韓非子·說林上》記載:「 ”圉見孔子於商太宰。” 太宰是官名,相當於後世的宰相,商太宰就是當時宋國的太宰。 因為宋國是商朝的傳承,所以也有很多人稱之為商國。 這壹篇文章中說的屬於冷知識,現代為了方便了解歷史,將壹些相對冷門的歷史名稱忽略掉了。 這些歷史雖然冷門,了解它們,也能帶給我們很多好處。 先秦歷史是中國文化的根,了解這壹段歷史,妳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家長屬於古代的那個國家。妳就可以理解為何同樣是中國人,各地的習俗差異為何如此之大。 妳可以知道陜西的文化來源於秦國人,山東的文化來源於秦國人,山西的文化來源於晉國人,湖北的文化來源於楚國人,上海的文化來源於吳國人,遼寧的文化來源於燕國人,廣東的文化來源於 *** 與南越人,福建的文化來源於閩越人。 妳不用到那些地方去,就可以理解為何某兩地有相同的習俗,某兩地的習俗為何迥然不同。 這就是歷史的魅力,中國的歷史,是中華文化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