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壹些是海上絲綢之路發達時,到中國來得阿拉伯商人後裔,主要在東南沿海,像姓郭的、姓丁的等等。
妳說的這個姓,來自中亞的穆斯林後裔可能性最大。
朿- 〔漢字資料區〕 - 漢字交流討論 - 漢典論壇 - Powered...
淺答朿姓之來源朿字在姓氏中讀:拉。回民姓氏,在今陜西安康居多(但也是回民中的少數),估計全國不足千戶。據說是全國十小姓之壹。除陜西外,北京、河北、甘肅、新疆等地亦有個別,而西北此姓是否由安康傳去不詳,北方此姓應多系安康人...
“朿”字妳知道怎麽讀嗎?有位讀者說自己姓“朿”,讀作“Là”,得知本報開展“尋找擁有稀罕姓氏的妳”活動後,也想給大家講講自己姓氏的故事。
這位讀者說,他叫朿承瑾,祖籍是陜西省安康市,回族,1953年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石家莊市。生活中,“妳姓‘Là’?是哪個字,是辣椒的‘辣’還是臘月的‘臘’?字典上有這個字嗎?”這些問題是他被問到最多的。
記者查閱《現代漢語詞典》,裏面竟然沒有朿字,後查閱《新華漢語詞典》和《辭海》,才查到此字,但字典中“朿”字只有壹個讀音,讀作cì。
這位朿姓讀者說,1949年前,僅在他的祖籍陜西省安康城內有朿氏家族,不足百人,別處沒有姓朿的。朿氏據說最早(元朝以前)姓喇,其祖先認為喇和喇嘛教的 “喇”諧音,後把該字的“口”和“刂”刪去了,以示回教和喇嘛教的區別,為了和“束”字(音“shù”)相區別,又去了壹劃,變成了“朿”。現在他們朿氏宗族大部分仍居住在安康市區內,人口已愈百,少數分布在新疆、北京、大連、石家莊等地。
朿先生說,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他還沒有遇到過同姓的,因為姓氏特殊,他遇到了不少麻煩事。在使用尋呼機的年代,尋呼臺服務人員不知道“朿”字如何寫,為解釋清楚他可是沒少花電話費。還有壹次家中有急事,他到銀行取錢,因儲蓄卡上為“束”,而身份證上是手寫的“朿”字,存款又不到期,銀行工作人員不管他怎樣解釋,就是不給取錢。“我出差住店,要和服務臺人員解釋壹陣;到醫院看病,要和大夫解釋壹陣;連買飛機票也成了問題。不熟悉的人叫我‘束(shu)承瑾’是常有的事。”
由於現代化的辦公都用電腦,許多場合下,工作人員打不出這個朿字。朿先生說,出於無奈,他不得不把祖先拿去的壹畫又添上了,把“朿”改回了“束”,但仍念“ 辣”音。從此戶口本上、身份證上全寫成了“束承瑾”。不過,這位朿姓讀者經過努力尋找,終於在word2000以上的版本輸入法中,從符號壹項裏找到了朿字。記者的電腦中沒有word2000,為找這個朿字也頗費了壹番工夫,後來終於在全拼中用cì音找到了朿字。朿先生非常希望隨著輸入法的不斷完善,其祖上傳承下來的姓氏能夠在書面上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