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壹股長度為兩米友右,分帶頭和不帶頭的兩種。不帶頭的殳,稱為梧(棒的異體字),或名梃。壹般為木制。兩頭有棱。方便打擊。木棓是秦以前重要的步兵兵器。因其廉價且當時士兵防護較差。有棍手對砸就可以傷人了。
漢代有壹種禮殳,是無頭殳,就是所謂“執金吾”的“金吾”,通體銅鑄,兩頭包金(金箍棒),持之衛護皇帝,非常威武。並且,從漢代開始,鐵棒也出現了。戰車兵所配的殳,多為有頭的殳,其頭金屬制,或為帶尖的箍,或為刺,或為球,或者幾種兼而有之,長度也較步戰的棓略長。在曾侯乙墓出土殳之前,殳到底為何形制,壹直因缺乏實物證據不得而知。1955年,安徽壽縣蔡侯墓曾出土過殳,卻定名為三棱矛,後來才根據曾侯乙墓的考古成果予以正名。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殳7件,其中3件殳刃部較長,壹側的刃上皆鑄篆書壹行“曾侯之用殳”,這是我國迄今為止惟壹壹次出土自銘為“殳”的兵器,真正徹底解開了殳的形制之謎。
殳有刃,晉則無刃僅有銅套,兩兵器的桿均為積竹木,八棱形,外表纏絲線。壹些古籍中有關“殳”的記載與上述晉壹致,如《毛詩》雲:“殳長丈二而無刃”。1979年版的《辭海》便據此對殳作出定義:“古代撞擊用的兵器,竹制,長壹丈二尺,頭上不用金屬為刃,八棱而尖。”直至1989年《曾侯乙墓》壹書出版,明確指出該墓出土的殳,與墓中竹簡相佐證,可知殳有兩種形狀。這種有刃之殳與矛相類,可能即文獻所載“銳殳”。而1999年版《辭海》仍基本沿襲20年前的解釋。2001年印刷的大多數權威工具書也是如此,如《現代漢語詞典》:“殳,古代的壹種兵器,用竹竿制成,有棱無刃。”《新華詞典》的記載是:“古代兵器,用竹等制成,壹端有棱無刃。”
殳(棍)是原始社會主要生產工具之壹,也是最早用於戰爭中的武器之壹。古人山居穴處,不免為毒蛇猛獸所侵,又無銳兵利刃以禦敵,山間樹木叢雜,隨處皆是,往往折之以為自衛之器。殳多用檀棗栗檜等木制作,粗細不等,視人力為標準。或取其堅實,或取其柔韌,總以不易損折者為上品,兩端以銅、鐵箍之,頭頂端有圓筒形、多棱尖角形等。
隨著車戰消逝而減弱了殳的實戰價值和攻擊作用,故長度改為八尺,易名為棍。後又以人體之長度為準,使殳及人之眉間而止,名曰齊眉棍,始有棍之傳世。棍是打基礎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稱。我國古代,棍棒的名稱很多,如杖、杵、梃、棒、棍等。棒長約五尺,以堅韌白蠟木制成。《武經總要》把棍棒列有桿棒、狼牙棒、鉤棒、大棍、齊眉棍、三節棍、大梢子棍、手梢子棍等類。為了加強殺傷力,在棍棒的端頭加附各種堅利之物,就形成不同形制的棒。鉤棒出於宋代,是壹種前端帶尖的強化棍棒類兵器,長約150厘米。其特征是在前端安有帶兩個鉤的銳利槍頭。由於這壹特殊構造,不僅能像棍棒那樣進行打擊,而且可用尖刃刺戳,或用兩個鉤拉倒敵人,前端尖刃用鐵制成,比木柄重,使重心前移,提高了打擊能力,據說,這種棒壹直被使用到十七世紀。杵是棒的壹種,因其兩端粗,中間細,故此得名,手握中間,用兩端粗的部分打擊敵人——兵器的打擊力與自身的重量有關,越重,打擊力越強;也有全部用鐵制成的鐵杵,威力更大,即使打在厚重的鎧甲上,也能給敵人以致命的傷害。狼牙棒是宋代軍隊中常用的兵器,系木制,棒長4—5尺,粗大的壹端表面用鐵皮包裹並帶有鐵釘,打擊威力很大。此外,還有壹種在棒的兩端都裝有鐵刺的狼牙棒。
棍雖然不能像刀劍那樣用以劈砍敵人,但因其長而重,所以有相當大的威力。棍比矛、槍這類長兵器的柄粗而堅硬,所以不像長兵器那樣容易被倭刀之類的銳器砍斷。
棍法始於魏,孝文帝時沙門跋陀人少林寺,始以棍法傳人,惟非僧不授;唐之曇宗,又繼其宗派而闡發之,故少林寺僧,至今以棍法為護教之功。棍是諸兵之基礎,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棍術套路很多,可以說包羅萬象。程宗猷在《少林棍法闡宗》中說:“風武備眾器,非無妙用,但身手足法,多不能外乎棍,如槍之中平,拳之四平,即棍之四平也。劍之騎馬分鬃,拳之探馬,即棍之跨劍勢也。藤牌之斜行,拳之躍步,即棍之騎馬勢也。拳之右壹撒步,長倭好之看刀,即棍之順步劈山勢也。”大棍長八尺有余,舞動時需要有很大的腰腿之勁和臂力,實戰時往往以其長、大、重先制於人;齊眉棍立棍於地,舞動時可大蹦大跳,劈、掃、舞,靈活多變,棍聲呼嘯,氣勢極為勇猛,很適用於“武舞”棍法練用;三節棍是三節短木棍,有鐵環相連接,攜帶方便,舞動時可長可短,可伸可縮,出入難防,棍法靈活多變,有壹定實用價值;大梢子棍是壹根長棍和壹根短棍中間用鐵環連結起來;手梢子棍是壹種較為短小的梢子棍,多為雙手各持壹棍演練。棍法自然,練起來都離不開劈、崩、纏、繞、點、撥、攔、撩、掃、封等。練棍要手臂圓熟,身棍合壹,力透棍尖、風聲呼呼。舞棍要勇猛、快速、有力,拳諺曰:“槍紮壹條線,棍打壹大片”“棍起空靈多變化”,可謂精微巧妙法。
據史書記載,在三國時代吳將賀齊討伐山賊的時候,有壹個山賊不使用帶鐵刃兵器而使用秘術,但是賀齊軍隊卻打不過他。後來,賀齊發現了其中的奧妙,於是他就制作了壹根沒有鋒刃的棍棒,來攻擊山賊,終於平定了山賊之亂。
少林寺棍法的始祖,應該是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7年)在少林寺的緊那羅和尚。相傳,在元朝末年的某壹天,少林寺遭到紅巾軍的攻擊。有壹個和尚手持做飯用的燒火棍,面對強敵,舞棍如風,變化莫測,打退了眾多的紅巾軍。為頌揚建立了功績的這種棍法,“少林燒火棍”從此名揚天下,成為佳話流傳下來。大約又過了二百年,即嘉靖四十年,抗倭名將俞大猷奉命南下,取道河南,遂訪少林寺。觀少林棍法後,俞認為“已失古人真傳”,眾僧“願受指教”,並派宗擎、普從二人人俞軍中學習,三年後二人返寺,又教百人之多。在俞大猷指教過的少林寺僧侶中,許多人都參加過抗擊倭寇的戰鬥。他們手使的鐵棍,威力無比,令倭寇聞風喪膽。從此,少林武術(尤其是棍法)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