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讓與爭分別是指什麽?

讓與爭分別是指什麽?

中國是壹個禮儀之邦,禮讓是我們的優良傳統。春秋之時,晉楚發生戰爭,晉文公為報當年禮遇之恩,晉軍主動退避三舍,壹舍三十裏,三舍就是九十裏。楚國以為是晉國軟弱可欺,乘勢追擊。退讓換來了諸侯道義上的支持和晉國軍民同心,最終晉國取得全勝。

禮讓的實質是適當妥協。“妥協”壹詞在人們工作生活中經常遇到、用到,而且在很多場合是以貶義的形式出現的。通常人們把它當作軟弱可欺、無立場、無原則的代名詞。其實,這是對它的誤解,《現代漢語詞典》中就將其解為:用讓步的方法避免沖突或爭執。

妥協是壹種生活藝術。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是壹個矛盾的集合體,相互之間的聯系盤根錯節、關系錯綜復雜。正確處理彼此之間的矛盾能夠緩解緊張氣氛,避免無端消耗,而錯誤處理彼此之間的矛盾則可能導致矛盾升級,關系惡化。成功地運用妥協的手段不失為解決矛盾的壹條佳徑。

家庭生活中繁雜瑣事很多,夫妻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父母子女之間磕磕碰碰、爭爭吵吵在所難免,以相互體諒的方式看待之、處理之,則心情和暢、家庭和睦、生活和美;而矛盾雙方針鋒相對、互不妥協,則心情不暢、家庭不睦、生活不美。生活需要妥協,妥協更強調從對方角度出發看待問題,積極換位思考,正確認識問題,主動作出合理讓步,為矛盾的化解創造有利條件。妥協其實是生活中處理人際關系的壹劑潤滑劑。

社會就像壹張網,錯綜復雜,在與人的交往中,難免與人產生誤會或摩擦,我們是選擇錙銖必較、睚眥必報,還是選擇禮讓三分、笑泯恩仇呢?善待恩怨,學會尊重妳不喜歡的人,我們會發現不僅少了壹份怨恨,多了壹份快樂,甚至還會贏得更多的尊重,收獲更多的友誼。清康熙時期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老家親屬因為蓋房子爭地皮的事情,與隔壁葉家發生了沖突。張老夫人便寫信要兒子出面幹預,張英從京城往老家安徽桐城寄了壹封信,信中是壹首詩:“千裏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夫人看後,主動退讓了三尺,葉家壹看,人家風度如此之高,也羞愧不已,同樣退了三尺。作為桐城壹景的六尺巷至今仍在向人們告誡著:讓是壹種美德。

妥協還是壹種處世哲學。與積極介入、強勢主導相比,妥協是壹種處世哲學,超然於局外,脫俗於世風,它講求和而不同,追求的是壹種和諧之美。我國著名作家沈從文,他壹生坎坷,歷經磨難。如果大家到他的故鄉湘西鳳凰去,可以看到他的墓碑,設計得非常有趣。這是壹塊天然的石頭,正如從文先生的質樸。墓碑的正面刻有16個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認識人。”反面也刻有16個字:“不折不從,星鬥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這背面的16個字,是美國漢學家張充和寫的挽詞,如果把每句話的最後壹個字連起來讀,就是“從文讓人”。“讓人”,是壹種胸懷,也是壹種智慧。王蒙、余秋雨等人物的作品中,也壹以貫之地流露出這種人生智慧。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正是這種讓人,成就了他們自己。

妥協說到底是壹種雅量。這是包容壹切、兼收並蓄的胸懷。有壹種說法叫“感謝對手”。其實,感謝不壹定必要,但重視卻是必要的。對手說的某些話,說的某些事,是不是那麽回事,對手都是專撿妳的軟肋在攻擊,他在為妳找弱點,當妳把這些問題都彌補過來的時候,妳就在發展,妳就在成長。

妥協是有限度的。魯迅曾在他的文章裏講過豪豬的哲學。冬天裏豪豬擠在壹起用身體取暖,但豪豬渾身是刺,靠近了就要刺得對方難受。於是在不斷的磨合中,它們就找到了彼此接受的適當距離,既能夠互相取暖,又不至於互相傷害。這其實是壹種互諒互讓的哲學,以“互利***贏”為目標,以“互不傷害”為前提,以“彼此接受”為原則。比如,五個人晚上準備壹起去吃飯,有的想吃火鍋,有的想吃中餐,有的想吃小吃,有的想吃面條,所謂眾口難調,我們應該怎麽辦呢?通常有以下幾種解決方式,以職務高,或是威信高的人為準,我們都聽他的;或是以請客的人,或是組織這次飯局的人為準;再或者,以少數服從多數的舉手表決來定;當然,也有可能因為達不成壹致意見,有些人就不參加這個飯局了,搞成不歡而散。這個時候,就需要壹點“糊塗哲學”,吃飯問題不是什麽大問題,吃啥都是吃,根據當時的情況靈活確定,隨便壹點,將就壹點,妥協壹點,沒什麽大不了的事,盡量不要搞得不歡而散。

所謂“當仁不讓”,原則問題不能妥協,不能讓步。當年,素有“鐵娘子”之稱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和鄧小平談判香港回歸的問題。小平同誌斬釘截鐵地說:“主權問題是不可以談的。”談的,只是回歸的具體細節問題。後來,大體是按小平同誌的意思來辦的。

與“讓”相對的,是“爭”。這個世界充滿了競爭。有合作就有競爭。現代社會,是壹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而且競爭越來越激烈。國與國之間,講綜合國力的競爭;公司與公司之間,講商業競爭。人與人之間,也有壹個競爭的問題。從小到大,什麽都要競爭。從求學到升學,從學校到工作,從個人到單位,從商戰到科研,無不充滿了競爭。壹個社會也好,壹個團體也好,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壟斷就沒有競爭,“大鍋飯”也沒有競爭,可結果呢?壟斷和“大鍋飯”,都是社會進步的絆腳石。何況,妳不與人爭,人卻要與妳爭,妳不想爭,未必就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所以,我們還是有必要樹立正確的競爭觀,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找到適合自己的立足之地。

其壹,要敢於競爭。說到競爭,我想起壹個成語叫“爭先恐後”。這個成語很有意思,現在是奮勇向前、害怕落後的意思,但最早卻不是這個意思。晉國的著名車把式王子期與趙襄子賽車,趙襄子老是賽不贏,便責備王子期沒有誠意搞技術轉讓。王子期回答說駕車要註意馬,而您老光盯著我。“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是啊,您老盯人不盯馬,管人不管馬,對賽事中必然出現的先先後後的變化情況缺乏心理承受力,患得患失,計較名次,非欲壓倒對手不可,越是這樣越不能調理好馬,不就越跑越不快了嗎?可見,“爭先恐後”的原意是指患得患失的浮躁情緒,含有貶義。對我們來說,還是要像“爭先恐後”的現在意思那樣,不甘落後,奮發有為。其實,競爭的過程,本身也是壹種提高能力素質的過程。即使輸了,也是有收獲的。而且,我們要盡量與高手過招。我曾有過這樣的感覺,百米賽跑時,如果和跑得很快的人分在壹組,即使跑不過他們,自己的成績也是不錯的;如果和跑得很慢的人分在壹組,即使是小組第壹,成績也不怎麽樣。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成績,還是要以高手為對手。

其二,不作無謂之爭。這是壹種沒意思的競爭,當然也是壹種必敗的競爭。我們都熟悉龜兔賽跑的故事。事實上,當兔子決定與烏龜賽跑時,它就已經輸了。大人去和小孩子打架,打贏了也沒人說妳好,如果打輸了呢,更讓人笑話。寓言中,老虎不接受老鼠的挑戰,就是這個道理。余秋雨在《小人》壹文中也曾有過精辟的論述。有壹則笑話,也很能說明問題。說的是大詩人歌德在公園裏散步,與壹位批評家在壹條僅能容壹人通過的小路上相遇。批評家說:“我從來不給蠢貨讓路。”歌德笑著退到路邊說:“我恰恰相反,請先生先走。”

其三,要通過正當的途徑競爭。《孫子兵法》說:“以正合,以奇勝。”“正合”是“奇勝”的前提,否則就是違規、越軌。也就是說,出點“奇招”“怪招”是可以理解的,但壹切都要在規則允許的範圍之內行動,至少妳不能違背“反不正當競爭法”吧?比如考試,妳就要憑自己的真才實學,如果作弊,那就要出問題。強勝弱敗是戰爭的基本規律,也是競爭的不二規律,心存僥幸是不行的。曾國藩創立湘軍與太平軍作戰,最終他打贏了。靠什麽呢?靠他的堅忍,他打的是“呆仗”,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紮硬寨,打死仗”,咬著就不松口,圍著就不松手,打安慶是這樣,打“天京”也是這樣。所以,關鍵是提高素質,把自己搞強大,慢壹點無所謂,勝利終歸是自己的。我羨慕武俠小說中“華山論劍”式的挑戰與應戰,那樣的對手,無論輸贏,都讓人心服。歪門邪道的東西,也許短期內看著好,但終不是長久之計。武俠小說裏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正派武功來得慢,循序漸進,容易達到較高的層次;邪派武功來得快,來得猛,但長此以往,就容易“走火入魔”。所以,還是那句老話:“邪不勝正。”

應該說,讓和爭都是人與人之間的正常現象。沒有禮讓,世間會缺少溫情,社會會缺少和諧;沒有了競爭,國家民族就沒有了活力,社會進步就失去了動力。但是,讓於當讓之時,爭於當爭之際,讓止於禮,爭合於道,禮讓和競爭都應有壹個合於道德和法制的規則和尺度。讓與爭離開了必要的規則和尺度,那麽,讓,只能是虛偽甚至陰險,而爭,只能是只問目的,不擇手段。這兩者,都是需要我們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