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古琴曲“蕤賓調角音”是什麽意思?

古琴曲“蕤賓調角音”是什麽意思?

“無射均弦式”,是指壹至七弦定弦在黃鐘、太簇、仲呂、林鐘、無射、清黃鐘、清太簇等律的弦式(相當於CDFG#Acd),並因宮聲在五弦無射律而得名。無射均弦式在琴史上有多個別稱,如“蕤賓調”、“仲呂調”、“徵調”、“金羽調”、“清羽調”等等。本文試從多個角度探討壹下諸別稱的合理性。

使用十二律並在律名後冠以“均”字的方法,是正弄的傳統弦式命名法中相對合理的命名方法。這個命名法的科學之處,是其名稱有調高的含義,使人能望其名而知調高。但“無射均弦式”(調高在#A,平均律下作等音變換可記為1=bB)被稱作“蕤賓調”、“仲呂調”……的命名方法,不僅不能表示弦式的調高的真正所在,還可能令習者產生誤解,以為是“蕤賓均”(1=#F)或“仲呂均”(1=F)的弦式,更應引起關註的是,需要說明某琴曲在什麽調高上演繹,以及旋宮轉調琴曲的調高調式變化情況時,諸別稱的命名法則顯得捉襟見肘了。

在此舉兩個例子。如,查阜西先生彈奏的《洞庭秋思》(收錄在老八張之三),雖按“仲呂均弦式”(CDFGAcd)定弦,第壹段的旋律卻不用仲呂均(宮聲在三弦,1=F),而是在林鐘均側弄(宮聲在四弦,1=G)上演繹,第二段則又另轉到無射均(1=bB)去了。又如,《悟雪山房琴譜》中《碧澗流泉》壹曲,雖說也是按“仲呂均弦式”定弦,第六段卻是黃鐘均側弄(宮聲在壹六弦,1=C)的徵調,而第七段又跑到無射均側弄的羽調去了。對於這些旋宮轉調的作曲手段,假如不用諸如“黃鐘均”、“無射均”等正確的稱謂方式,則不僅不明白弦式稱謂與調性稱謂的關系,也就更談不上用傳統術語說清其調性,習者對樂曲的旋法也無從認知了。“蕤賓調、徵調……”等稱謂均無法正確清晰地描述這些琴曲的調性變化情況。

“宮商角徵羽文武”的“宮、商、角、徵、羽”等字是指弦序(和“甲、乙、丙、丁、戊”等是同樣的意思),而非音階,故這個道理適用於“慢商調”的稱呼——特指正調慢商弦兩律的外調弦式,而對於“無射均弦式”被稱作“蕤賓調”、“仲呂調”、“徵調”等,則並無類似的道理。

無射均弦式被稱為“徵調”,源於清王坦《琴旨》以第三弦為根據,仲呂均的宮聲在三弦,故稱為“宮調”,黃鐘均的三弦為角聲,稱為“角調”,而無射均的三弦為徵聲,故稱“徵調”。實際上,姑洗均和仲呂均的三弦均為宮聲,如按此法則都應稱為“宮調”,顯然頗不合理。且易與具有調式含意的另壹同名詞相混淆,實在太過於隨意。

無射均弦式被稱為“仲呂調”,源於諸城派王賓魯以正調的三弦為黃鐘,正調緊五弦則為仲呂,故有此稱。此法是由於黃鐘律的起點不同所致,因無傳統根據也欠缺合理性。

無射均弦式的另壹個稱謂“金羽調”,則可能由於無射均弦式是緊羽弦的調弦方法,而在歷史上存在過“緊羽調”的稱謂,因“緊”與“金”諧音而訛傳所致。

至於“清羽調”的來由,則可能是按照壹弦為宮聲起點推算而來。正調弦式如果按黃鐘均側弄來理解,則壹弦是宮聲,五弦是羽聲,將五弦緊壹律則為清羽,故而有此稱謂。

如果說無射均被稱為“仲呂調”是由於黃鐘的起點不同而導致稱謂的不同還情有可原的話,則“蕤賓調”的稱呼則因整個弦式中並無蕤賓律出現,且無論以哪壹弦為黃鐘的起點,均無法得到蕤賓律,而顯得沒有任何根據了。對於“蕤賓調”這個稱謂,明代的《西麓堂琴統》有這樣的觀點:“以仲呂弦加緊五,以十壹徽應七,即今之‘蕤賓調’也。蕤賓自有正律,以無射為蕤賓,俗名也。”

《中國音樂詞典》中對不恰當地使用律名來命名弦式,有著精辟的解釋:“宮商或律呂的起點不同,再加以訛傳而形成的,如緊五弦的‘清羽調’又稱‘金羽調’,或‘蕤賓調’之類”。

在弦式中使用十二律名而又不能用以描述調高,則此律名形同擺設,而有附庸風雅的嫌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