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從適用對象角度判斷
有些成語有特定的適用對象,如果對這些成語所表達的習慣對象缺乏了解,就會使陳述與被陳述對象之間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如“汗牛充棟”只能形容藏書;“豆蔻年華”專指女子十三四歲時;“萍水相逢”只能形容素不相識的人偶然相遇,不能用於老朋友之間等。在做題過程中要註意辨析成語之間在適用對象上的區別,避免誤用。
(二)從程度輕重角度判斷
有些成語意思相近,但在程度輕重上存在差別。如“慘無人道”與“慘絕人寰”都指極殘酷,極狠毒,但後者指世上沒有過的慘事,手段之殘酷,情形之淒慘到了極點,程度比前者重;再如“信口開河”與“信口雌黃”,二者都有隨口亂說的意思,但後者有歪曲事實隨意掩蓋真相,進行誹謗汙蔑之意,語義比前者重。在做題過程中要根據特定的語言環境選用輕重適度的成語,以避免大詞小用或小詞大用。
(三)從側重點角度判斷
有的成語含義大致相同,但是仔細體會,就會發現彼此在語義側重上存在差異。如“畫餅充饑”與“望梅止渴”,二者都有用空想安慰自己的意思。前者側重用根本不能兌現的辦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後者側重用對前途的預想來慰藉人們。實際中具體應該選用哪個才貼切,則需要考生結合相關語境斟酌選擇。
(四)從感情色彩角度判斷
成語的感情色彩分為褒義、貶義、中性三種。在運用成語時,因為目的、場合、對象等的不同,就需要使用不同感情色彩的成語,如用於贊揚、誇獎的使用褒義成語,用於貶斥、批評的使用貶義成語。在做題時,考生需註意成語感情色彩的不同,並進行有效辨析。
(五)從語法角度判斷
作為壹種特殊的短語,成語也有詞性之分。成語從詞性上大致可分為動詞性、名詞性、形容詞性、副詞性四類。動詞性成語(如茍延殘喘、喜新厭舊),數量最多;形容詞性成語(如合情合理、自私自利)都可以做定、謂、主、狀等。名詞性成語(如繁文縟節、緩兵之計),可以做主、定、賓。副詞性成語(如設身處地、不約而同),較少,只做狀語。考生在做題時要註意辨別詞性,選擇句法功能與語境相吻合的成語。
(六)從語義重復角度判斷
成語本身含有壹定的意義,若不註意將成語與句子語義進行比照,有可能就會造成成語含義和句子語義的重復。如:“目前的當務之急是……”,成語“當務之急”中的“當”已含有目前的意思,句子中再用“目前”就多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