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語故事非常短的
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專阿鬥。劉禪昏庸無能,在屬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壹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壹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壹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來形容有些人安於現狀,樂而忘返。還形容有些人樂而忘本。
2. 成語故事大全 簡短五年級
大頭大馬。j
3. 成語故事,短壹點好
壹失足成千古恨
明朝的唐伯虎出生在江南壹個富商家庭。版 年輕時,唐伯虎無所事事,和人縱酒遊樂,經過權好朋友的規勸,於是唐伯虎祝閉門苦讀,經年累月。16歲時唐伯虎參加秀才考試,中了第壹名案首。29歲到南京參加鄉試,高中解元(第壹名)。正當唐伯虎積極準備來年的京城會試(?M士考試)時,卻飛來橫禍:在這次鄉試中,有人事先經過賄賂,得了試題,事情泄漏後,考官被罷免,無辜的唐伯虎受到牽連,不僅被剝奪了解元稱號,還?M了監獄,釋放後唐伯虎感嘆道:“壹失足成千古笑,再回頭是百年人。”
後來寧王朱宸濠聽說了他的才能,用豐厚的待遇來聘請他作幕僚。但不久唐伯虎發現寧王有謀反作亂之心,於是佯狂使酒,寧王沒辦法,只好讓他回了家。
回家後,唐伯虎安心過起了以文會友、掛畫為賣的生活。
“壹失足成千古恨” 比喻壹旦犯下嚴重錯誤就成為終身的憾事。
4. 最簡短的成語故事大全
暗送秋波ànsòngqiūbō
[釋義]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美女內的眼睛。原指美女暗中以眉目傳容情;後形容暗中以眉目傳情;也泛指暗中示意;暗通信息;獻眉討好。
[語出]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壹二四回:“對張(作霖)則暗送秋波;對曹(錕)尤密切勾結。”
[正音] 波;不能讀作“bē”。
[辨形] 暗;不能寫作“喑”。
[近義] 眉目傳情 脈脈傳情
[反義] 明目張膽
[用法] 比喻獻媚取寵;暗中勾搭。壹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動賓式。
[例句]
①他既不願意放棄本單位的優厚待遇;又向別的公司~;待價而沽。
5. 成語故事大全短的50~100字
1、滄海桑田
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壹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壹半。王遠說那裏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2、不拘壹格
拘:限制;格:規格,方式。不局限於壹種規格或壹個格局。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 *** ,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壹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才。”
3、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裏給人家看壹樣。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廟,在廟裏按始祖的等級依次排列設置靈位,每逢有大的行動、節日,帝王們就進廟祭祖,稱為“啰”禮。很多人對啰禮不理解,向孔子請教。孔子認為魯國的宗廟違背了周禮,他避而不談,指著手掌說:“知道啰禮的人治國就了如指掌
4、長風破浪
比喻誌向遠大,不怕困難,奮勇前進。
南朝宋國著名將領宗愨從小就有雄心壯誌,喜歡舞槍弄劍,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誌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裏浪!”,後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為左衛將軍
5、拔苗助長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從前宋國壹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裏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壹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裏,把禾苗壹棵棵拔高壹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壹大截,兒子跑到田裏壹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6、壹葉障目
眼睛被壹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個書呆子從古書上讀到“蟬翳葉”的故事,信以為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氣憤說看不見。他就拿這片樹葉去街上行竊,被抓後說:“我壹葉障目,妳們能看見嗎?”
7、千呼萬喚
形容再三催促。
白居易用詩歌為民請命,得罪了當時的權貴。因此被貶到江州做司馬。他來到潯陽江邊與即將離別的朋友送行,風吹著蘆葦傳來陣陣淒涼。他們上船喝起了酒來,江面上傳來壹陣琵琶聲。他們驅船靠近,千呼萬喚才見到那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8、杯水車薪
用壹杯水去救壹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從前有壹個樵夫在山上打柴,聽到救火聲就跑去救火。後來他的柴車也著了火,正好看到路邊有壹個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邊去裝水來救火,但火勢太大,壹杯水根本就是無濟於事,壹整車柴全部被燒毀
9、栩栩如生
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壹樣。
莊子寫出了這樣壹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夢見自己變成壹只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
10、三顧茅廬
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壹再邀請。劉備和關羽、張飛親自到臥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11、以壹當十
當:相當。壹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
公元506年,孫武率三萬精兵攻打楚國,消滅20多萬楚軍,創造壹個以壹當十的戰例
12、道聽途說
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古時學者艾子的鄰居毛空是壹個不務正業的人,經常把外邊聽到的事情加以誇大說給艾子聽。壹次他說:“壹只鴨子壹次下了100個蛋。”艾子不信,他又說天上掉下壹塊二十丈長十丈寬的大肉,而且還信誓旦旦地說他親耳聽來的
13、壹片冰心
冰心:清潔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詩人王昌齡官場屢屢失意,觸犯了權貴豪門,壹再被貶,但他仍以心地透明純潔而 *** ,決心不與那些人同流合汙,他在《芙蓉樓送辛漸》詩中流露出這樣的情感:“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14、按圖索驥
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比喻墨守成規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
春秋時期相馬專家孫陽(伯樂)根據自己的相馬經驗寫了《相馬經》,他的兒子很想把相馬的絕技學到手,熟讀《相馬經》,根據經書上的標準選出的“千裏馬”——壹只癩蛤蟆回家向其父報喜,伯樂看後哭笑不得
15、氣壯山河
形容氣概豪邁,使祖國山河因而更加壯麗。
北宋時期,趙鼎21歲中進士受到宰相吳敏的賞識,調到都城開封任職。金兵南下,宋欽宗驚慌失措,趙鼎主張抗金到底,可是宋欽宗不予理睬。北宋滅亡後,趙鼎仍然堅持抗金,秦檜迫害他,他只好寫下:身騎箕,尾歸天上,氣壯山河壯本朝
16、不自量力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
春秋時期,實力弱小的息國從鄭國發動戰爭,結果被打敗。原因是不正確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分不清敵人與朋友,不團結鄰國,結果沒過多久息國被楚國消滅
17、雞犬不寧
形容騷擾得厲害,連雞狗都不得安寧。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做司馬,他目睹了民間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慘局面,寫了壹篇《捕蛇者說》。該散文描述壹個捕蛇者寧願冒著生命危險捕蛇,也不願種地,因為貪官汙吏們搞得當地雞犬不寧
18、力不從心
心裏想做,可是力量夠不上。
東漢時期,班超為平定匈奴作亂,70多歲還在西域作戰,他身體日漸衰弱,上書漢和帝要求回中原養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書奏請說班超老了,再有戰事就力不從心了,漢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折,不斷地點頭,於是下詔讓班超回京
19、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齊威王當上國王後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喜歡聽別人彈琴。鄒忌攜琴前去拜見齊威王,就是光說不彈,並把不彈琴的道理與治國聯系起來,使齊威王明白治國的道理,齊威王任命鄒忌為相國。鄒忌以自身形象影響齊威王有自知之明
20、誨人不倦
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地住了幾月,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幹農活。孔子心裏不高興,壹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樊遲只好向當地農民請教,終於種出了葫蘆、扁豆等
6. 成語故事 短的
直言不諱
公元383年,東晉軍在淝水之戰大敗前秦軍,孝武帝命劉波坐鎮北方。劉波身患重病,估計不久就要離開人世,已經無能為力了。他上壹道奏疏,直言不諱地把自己的情況與治國建議講出來,希望孝武帝重用能人守疆土
滄海桑田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壹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壹半。王遠說那裏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長風破浪
南朝宋國著名將領宗愨從小就有雄心壯誌,喜歡舞槍弄劍,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誌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裏浪!”,後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為左衛將軍
拔苗助長
從前宋國壹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裏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壹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裏,把禾苗壹棵棵拔高壹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壹大截,兒子跑到田裏壹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栩栩如生
莊子寫出了這樣壹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夢見自己變成壹只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
道聽途說
古時學者艾子的鄰居毛空是壹個不務正業的人,經常把外邊聽到的事情加以誇大說給艾子聽。壹次他說:“壹只鴨子壹次下了100個蛋。”艾子不信,他又說天上掉下壹塊二十丈長十丈寬的大肉,而且還信誓旦旦地說他親耳聽來的
參考資料:
7. 成語故事60個(簡短些,100字左右)
1.《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壹舍為三十裏)。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8. 簡短的成語故事,十個。要簡短。急!!!
刻舟求劍古時候,壹位公子在湖上泛舟,壹不小心,寶劍掉進了河裏,他就在丟劍的地方做了壹個記號,到岸邊,就順著記號找,卻怎麽也年找不到了.智子疑鄰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楚國人中有壹個在鄭國賣珍珠的,做了壹個木蘭的匣子,這匣子用肉桂山椒熏過,用珠子和寶玉點綴著,用紅色的美玉裝飾著,用綠色的翡翠環繞著。鄭國人買了他的匣子而還給他珍珠。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路上.天氣炎熱,周圍沒有水源,士兵精疲力盡.曹操著急萬分,怕貽誤戰機.於是慌稱前方有梅林.士兵們聽了,士氣高漲,很快在曹操的帶領下找到了水源.----有名的望梅止渴揠苗助長 從前宋國壹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裏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壹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裏,把禾苗壹棵棵拔高壹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壹大截,兒子跑到田裏壹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壹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壹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麽誌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裏浪。”意思是:我壹定要突破壹切障礙,勇往直前,幹壹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為壹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壹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壹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壹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壹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
9. 十篇成語故事,簡短的,最多50個字,最簡單的!能多短就多短!
1、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壹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壹眼識破是壹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十萬余支箭,立下奇功。
2、杯弓蛇影。壹天壹個人請他的朋友來吃飯。她家的墻上有壹張弓被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看成了壹條小蛇。於是朋友回去就生了病,有壹次他去看他。問明原因才知道他是朋友是因為他墻上的弓。於是他回去重新拿酒杯做了壹次試驗。應給朋友看過,不了幾天朋友的病居然好了。
3、壹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壹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壹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壹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麽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壹飛沖天;不鳴則已,壹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4、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誌報仇復國,請範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壹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5、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壹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6、疑鄰盜斧: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壹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註意那人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壹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裏。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麽也不像賊了。
7、壹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壹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壹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壹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麽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壹飛沖天;不鳴則已,壹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8、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誌報仇復國,請範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壹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9、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壹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10、典故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公孫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