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王掃六合, 虎視何雄哉!—李白《古風》其三
2. 《秦始皇》宋·王安石
天方獵中原,狐兔在所憎。
傷哉六孱王,當此鷙鳥膺。
搏取已掃地,翰飛尚憑淩。
遊將跨蓬萊,以海為丘陵。
勒石頌功德,群臣助驕矜。
舉世不讀易,但以刑名稱。
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堅冰。
3. 火烏日暗崩騰雲,秦皇虎視蒼生群。—李賀《白虎行》
4. 甘願受驅使,唯君命是從—巨嶽《始皇尋鼎》
5. 徑欲隨關令,龍沙萬裏強。—李商隱《玄微先生》
2.關於歌頌秦始皇詩詞歌賦途經秦始皇墓作者:許渾年代:唐體裁:七絕類別:未知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雲亦是崩。壹種青山秋草裏,路人唯拜漢文陵。註釋:秦始皇統壹了中國,推動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是作出了巨大歷史貢獻的。但他又是壹個暴君,實行專制主義,給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受到後人譴責。許渾這首詩抒寫了他行經秦始皇墓時的感想。秦始皇墓位於陜西臨潼縣東約五公裏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它建成於公元前二壹○年,墳丘為土築,經二千年的風雨剝蝕,現存高四十三米,周長二千米。陵墓落成之初,墳上“樹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曠的平地上托起的這座山壹樣的巨大墳塋,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樣,給人以“龍盤虎踞”之感。詩人在墓前駐足,目光從墓基轉向墓頂,見到的是層層綠樹,直上雲天。眼前的高墳,不正好象征著秦始皇生前煊赫的聲勢嗎?“勢入浮雲亦是崩”,覆亡之迅速與秦始皇在位時不可壹世的聲勢,恰恰形成極富於諷刺性的鮮明對照。詩人將無比豐富的歷史內容熔鑄在這簡短的七個字裏。壹個“崩”字,聲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盡意絕,下文難以為繼了。然而詩人忽壹轉筆:“壹種青山秋草裏,路人唯拜漢文陵”,詩作旋即別開生面,令人稱絕。這兩句與前兩句似斷而實連,詩意從“崩”字悄悄引出,不著痕跡地進壹步寫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後人心目中的徹底崩塌。同樣是青山秋草,路人卻只向漢文帝陵前參拜。漢文帝謙和、仁愛與儉樸,同秦始皇的剛愎、兇殘與奢靡正好是強烈的對比。對於仁君和暴君,人們自會作出自己的評判。末句壹個“唯”字,鮮明地指出了這壹點。後兩句表面看來似乎把筆墨蕩開,從秦始皇寫到了漢文帝,從詩人自己寫到了“路人”,實際上卻有形愈松而意愈緊的效果,在輕淺疏淡的筆墨中顯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兵馬俑玉溪生 壹派誠心護帝靈, 誰言土偶不無情。 龍騎北去鹹京遠。 陣勢東臨渭水明。 芝罘射魚服毒蟒, 岱宗封石惹雷霆。 何甘為鬼九泉下? 抖落黃塵舉世驚!
3.贊美秦始皇的詩句秦始皇
作者:王安石
天方獵中原,狐兔在所憎。
傷哉六孱王,當此鷙鳥膺。
搏取已掃地,翰飛尚憑淩。
遊將跨蓬萊,以海為丘陵。
勒石頌功德,群臣助驕矜。
舉世不讀易,但以刑名稱。
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堅冰。
李白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瑯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4.贊美秦始皇的詩句秦始皇 作者:王安石天方獵中原,狐兔在所憎。
傷哉六孱王,當此鷙鳥膺。搏取已掃地,翰飛尚憑淩。
遊將跨蓬萊,以海為丘陵。勒石頌功德,群臣助驕矜。
舉世不讀易,但以刑名稱。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堅冰。
李白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
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瑯琊臺。
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
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5.形容秦始皇的語句詩詞途經秦始皇墓作者:許渾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雲亦是崩。
壹種青山秋草裏,路人唯拜漢文陵。註釋:秦始皇統壹了中國,推動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是作出了巨大歷史貢獻的。
但他又是壹個暴君,實行專制主義,給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受到後人譴責。許渾這首詩抒寫了他行經秦始皇墓時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於陜西臨潼縣東約五公裏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它建成於公元前二壹○年,墳丘為土築,經二千年的風雨剝蝕,現存高四十三米,周長二千米。
陵墓落成之初,墳上“樹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曠的平地上托起的這座山壹樣的巨大墳塋,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樣,給人以“龍盤虎踞”之感。
詩人在墓前駐足,目光從墓基轉向墓頂,見到的是層層綠樹,直上雲天。眼前的高墳,不正好象征著秦始皇生前煊赫的聲勢嗎?“勢入浮雲亦是崩”,覆亡之迅速與秦始皇在位時不可壹世的聲勢,恰恰形成極富於諷刺性的鮮明對照。
詩人將無比豐富的歷史內容熔鑄在這簡短的七個字裏。壹個“崩”字,聲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盡意絕,下文難以為繼了。
然而詩人忽壹轉筆:“壹種青山秋草裏,路人唯拜漢文陵”,詩作旋即別開生面,令人稱絕。這兩句與前兩句似斷而實連,詩意從“崩”字悄悄引出,不著痕跡地進壹步寫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後人心目中的徹底崩塌。
同樣是青山秋草,路人卻只向漢文帝陵前參拜。漢文帝謙和、仁愛與儉樸,同秦始皇的剛愎、兇殘與奢靡正好是強烈的對比。
對於仁君和暴君,人們自會作出自己的評判。末句壹個“唯”字,鮮明地指出了這壹點。
後兩句表面看來似乎把筆墨蕩開,從秦始皇寫到了漢文帝,從詩人自己寫到了“路人”,實際上卻有形愈松而意愈緊的效果,在輕淺疏淡的筆墨中顯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6.形容秦始皇的詩句始 皇 尋 鼎 作者:巨嶽 昔日有嬴政,六國壹掃平;自稱始皇帝,深居鹹陽宮;霸氣使人懼,叱咤怪眼睜。
群臣惟諾諾,無人敢諫諍;甘願受驅使,唯君命是從。 始皇得天下,得意又忘形,天天飲美酒,時時醉芳叢。
壹日宴群臣,置酒鹹陽宮;群臣競朝賀,頻贊蓋世功。有雲日月照,莫不相賓從;有雲掃六國,蓋過堯舜功;有雲效周文,列國與分封;有諫集權者,焚書將儒坑。
始皇正酒興,豪爽情正濃,面紅耳又熱,言出貫長空:“天上有鯤鵬,展翅傲蒼穹;六合只壹掃,四海成壹統;功蓋昔堯舜,誰可與我同?”言畢又吟唱,其聲如銅鐘:“昔者分封兮,兄弟之無情;相互攻伐兮,黎民不聊生;禮樂漸失兮,疆土漸分崩;不若集權兮,賞罰宜分明;統壹度量兮,尺規四海同;九州壹家兮,蒼生享安寧。” 群臣競朝賀:“聖上甚聖明!”眾星爭捧月,天高月朗清;龍顏更大悅,其情樂融融。
命置歌舞樂,飲酒助豪情。群芳相搖曳,諸國之流風;甘霖溢馨香,消魂亦煽情。
賞罷歌舞樂,再遊諸寶宮;諸國傳世璽,九州靈異豐;和氏之玉璧,臨潼鬥寶鼎;珍奇多如雲,充溢阿房宮。君臣競覽觀,喜悅不自勝。
唯有九州鼎,缺壹列難成,龍顏頓失色,始皇起怒容:“六國成壹統,立下堯舜功,九州已歸壹,缺鼎願難平,壹鼎尋不得,後世留僭名?”立下尋寶旨,傾國尋方鼎:“不問民和官,得信賞軍功,尋得此鼎者,位列同三公,出行乘車馬,入居府邸中。” 壹日有人報,鼎在泗水中;山清水秀處,彩虹翔九重。
始皇心中喜,出巡赴山東,願得此聖物,完璧九州同。 朝辭鹹陽去,暮至洛陽東;封禪泰山道,鄒嶧過匆匆;遙望泗河濱,山綠水流清;彩虹升起處,鳳凰展芳容。
始皇乘帝輦,頻頻贊美景:“此中好風水,藏虎潛蛟龍。傳令三軍士,詳探河水中;寶鼎不復得,誓不返京城。”
聖諭叱咤出,軍兵如潮湧,河邊群芳殘,蛙鳴頓息聲。天上鳥隱飛,地上獸潛蹤。
但見泗河內,嘩嘩流水晶,深達十八丈,急如箭流星。水中有金龜,上負青銅鼎:蛟龍鼎上附,擺尾怪眼睜;兩邊巨蟹護,前後老鱉精;巨鯨來回巡,水族翩翩行;猶如帝王禮,勢若帝輦行。
群臣爭相看,皆雲是此鼎。“禹王傾力鑄,寓意九州同。”
“昔楚莊曾問,大小與輕重,終究不可得,怏怏去伐鄭。”“今日現此鼎,大秦得天命,聖上福齊天,正統平九重。”
群臣呼萬歲,始皇喜流形。即令臣兵起,下水撈此鼎。
此令咋壹出,聲勢如山崩;喊聲陣陣起,金鼓響咚咚;人馬如潮水,泗河浪濤湧;惹怒水中蛟,弄醒老鱉精;蛟龍頓擺尾,鱉精忽發瘋;巨蟹張大敖,金龜惱洶洶;斷頭又食肉,河水立漂紅;慘淡絕人寰,鬼泣神亦驚。臣僚齊驚懼,磕頭響錚錚:“此等兇與險,不可妄為行,聖上多聖明,容臣茍活命!” 始皇怒氣發,聲宏如晨鐘:“我乃真天子,誰敢妄相輕?叱咤起風雲,壹言諾九鼎;鬼方無敢犯,遇我需潛形;此等叛逆種,竟敢違吾命;犯上又作亂,不除怎可行?手拔射妖箭,取出千鈞弓;箭手兩岸列,若龍交尾行!”甲士排十裏,森嚴神鬼驚。
霹靂壹聲“射”!箭發河水中;蝦蟹傷無數,河水濺彩虹。鱗爪順流去,河水慢慢清;巨鼎猶還在,水族覓無蹤。
始皇哈哈笑,霸言出口中:“群佞再逞能,安敢與我爭!豈知帝王怒,六合壹掃平;日月之所照,哪個不賓從?孤自得此鼎,天命九州同。螳臂欲擋車,量力枉自輕。”
說完命軍兵,繼續撈此鼎。 搭上腳手架,取來百丈綆;勇士潛水下,系牢青銅鼎;壯士八百人,呼號齊拉綆;巨鼎徐徐出,金鼓響咚咚;壯士齊用力,寶鼎徐懸空,群臣呼萬歲,始皇躬前行;其喜難言表,雙手欲抱形。
始皇正得意,忽起龍卷風,遮天又蔽日,浪濤來勢兇;沖決河邊岸,壯士溺水中。蛟龍水中躍,壹口斷長綆,潛系寶鼎去,瞬間覓無蹤。
疑是入大海,藏匿龍宮中。始皇遭此惑,心灰意又冷;未及東巡畢,中途即駕崩,尋鼎誌未就,飲恨九泉中。
從此常裂土,九州總難同。強漢有文帝,諫臣新坦平,治廟常祭祀,尋鼎總難成;昔有畫像石,今有“七子頌”。
朝中更無人,立誌蕩三溟;任由虎狼踞,聽任抹鼎銘;國人情切切,洋奴相欺淩。營營憂國誌,代代未了情;悠悠古今異,綿綿情相通,至今炎黃子,飽嘗裂土痛;懸望海中鼎,煙濤碧波中;不知何時歸,完甌九州同。
聊表赤子意,寫此《尋寶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