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廟宇中,文廟在前,規模最大,創建於元大德二年(1298年),比現在北京孔廟尚早建4年,歷經元、明、清三代22次重修擴建,至光緒九年(1883年),已經形成除北京孔廟之外北京地區最大的文廟,中路跨東西三院,中軸線上主體建築依次為:照壁、射圃、如日中天坊(左忠義祠、右節孝祠)、大門(左“德配天地”坊、右“道冠古今”坊)、欞星門,泮池泮橋(左名宦祠,右鄉賢祠)、戟門(左、右角門)、大成殿及其前杏壇(左東廡、東朝房,右西廡、西朝房、西山外聖訓亭)、二門、崇聖殿。大成殿東側有東跨院,前為聖容殿,後為尊經閣。西跨院有二,分別為學正署和訓導署院,前有頭門,二門,後有明倫堂;壹為文帝祠。所有主體建築壹色歇山脊。1935年12月此廟是日偽政權“冀東防***自治政府”所在地,拆改較大。1949年8月河北省通縣專署設此,亦有所拆改。1958年9月,北京花絲鑲嵌廠遷占後,按工廠功能拆改更大。2004年開始修繕,並在原文廟殿宇遺址和形制之上,修復了欞星門,戟門與東西配房。
三座廟宇中,位於右後面的佑勝教寺與左後面的紫清宮,東西並列,均壹進院落,很小。“三教廟”中各供其教的祖師爺,文廟祀孔子,佛寺奉釋迦牟尼老師燃燈佛,道觀供老子,文廟最大,突出了封建社會統治者的指導思想儒家學說,道、佛教廟宇很小,且置於文廟之左右,封建統治者將道、佛兩家思想放在輔助位置上,主次極為分明地分布在州街門下手旁邊,***同為封建統治者所利用,三教思想在封建社會中即對立、又統壹地列在州治之側,這在全國各省、府、州、縣是唯壹獨有的人文景觀,反映了大運河文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三教廟”中有壹座燃燈佛舍利塔,簡稱燃燈塔,1979年公布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單位,是大運河北端的標誌。其創建於北周,唐貞觀,遼重熙、元大德、明成化、清康熙九年間曾予以重修,康熙十八年震圮塔身,三十五年在原須彌座上按原樣重建而成,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通州時,洋炮擊斷塔利,洋槍射掉銅鈴。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通州,塔利蓮花砌座半圮而落,1987年按原樣重修塔剎,塔為八角形十三層磚木結構實心塔、分須彌座、塔身、塔剎三大部分結構全高56米,基圍38.4米,對面直徑11.4米,雄偉,壯觀、挺拔、秀麗。挺拔是此塔的突出特色景觀,磚雕鬥拱、佛像、紋飾甚為精美。每椽端、仔角梁皆懸掛銅鈴,***計2248枚,塔懸銅鈴之多為世界之最。每枚風鈴外壁鐫刻捐獻者姓名,還有祈語,詩謠等。在第十三層正南面正中竈門間置磚刻古詩壹首,有“巍巍古塔鎮潞陵、時賴周唐人建立”等句,表明此塔為鎮河塔、是北周創建、唐代重修。今古建專家鑒定為“遼”。通州八景之壹“古塔淩雲”即指此處。古人有不少詩歌描述之,也有不少傳說流傳至今,據說塔影垂映在200米外的大運河中,是壹種奇景。塔身第十三層西北壹面上寄生長壹株榆樹,高3.7米,冠闊4.2米,幹徑0.17米,無主根,壹條須根最長2.5米,整體根系似壹折扇面。為保護此塔安全,已將此榆移植於塔下公園處,如今已是枝繁葉茂,被通州人喜稱為“塔榆”,象征著通州人頑強拼搏的性格。
三教廟詳細地址:
北京市通州區大成街1號(原為花絲鑲嵌廠址,通州區電影院東北方向100米、北大街司空小區北側)
乘車路線:可乘坐322、342、435、666、667、728、938支4、938支9到新華大街下車,向前走5米,過紅綠燈在向北走800米,右轉彎即到。
郵編:10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