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鮑照詩歌的風格特色

鮑照詩歌的風格特色

鮑照(約414—466)字明遠,祖籍上黨,後遷於東海(今江蘇漣水附近)。他與謝靈運、顏延之並稱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及文學創作與二人有很大不同。鮑照出身寒微,自稱“家世貧賤”,是“負鍤下農”(《謝秣陵令表》)。二十多歲時,他在臨川王劉義慶門下,因獻詩被賞識,擢為王國侍郎。以後擔任過太學博士及縣令等低級官職。最後任臨海王劉子頊參軍,在劉子頊舉兵叛亂失敗時,死於亂軍中。世人因此稱他為鮑參軍。有《鮑參軍集》。盡管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詩品》語),但他的文學作品的價值,卻越來越受後人重視,以至被推舉為劉宋時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鮑照的人生道路,是向著士族門閥制度抗爭的,同時又是郁郁不得誌和悲劇性的。以前左思也曾用詩歌抒寫對門閥制度的不滿,但他終於“高步追許由”,走向了歸隱。鮑照卻不然。他是壹個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強烈的人,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榮華、及時享樂、建功立業等種種目標的追求,並且認為以自己的才華理應得到這壹切。在他向劉義慶獻詩時,有人因他身份低卑而加勸阻,他勃然道:“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沈沒而無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南史》本傳)在《飛蛾賦》裏,他又寫道:“本輕死以邀得,雖糜爛其何傷?豈學山南之文豹,避雲霧而雲藏!”老莊哲學中壹切消極遁世,委順求全的東西,都與他的思想格格不入。他只是不顧壹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而當他的努力受到社會現實的壓制、世俗偏見的阻礙時,心靈中就激起沖騰不息的波瀾,表現出憤世疾俗的深沈憂憤。這是窺見鮑照的作品何以形成其獨特風格的門徑。

鮑照的詩歌明顯分成五言古體和樂府體二大類。五言古體大抵是紀述行旅及贈答酬唱之作,產生於某種特定的經歷。樂府體的情況與此不同。有些是按樂府題意寫作,有些是生活經歷中的感觸,無論哪壹種,都牽涉到有關人生和社會方面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鮑照詩歌的特出成就在樂府體,這些詩用辭警醒,色澤濃郁,節奏奔放,顯示出感情的沖動、激蕩與緊張,極少有松弛平緩之筆,造成前所未有的、富於刺激性的總觀。梁代蕭子顯在《南齊書·文學傳論》中,將當代文體,分為三種,其中之壹是:“發唱驚挺,操調險急,雕藻淫艷,傾炫心魄。亦猶五色之有紅、紫,八音之有鄭、衛。斯鮑照之遺烈也。”這主要指鮑照的樂府詩而言,盡管語帶貶意,概括還是較為準確。

在鮑照的樂府詩中,可以看到對享樂生活毫無掩飾的歌唱,如《代堂上歌行》寫道:

四坐且莫喧,聽我堂上歌。昔仕京洛時,高門臨長河。

出入重宮裏,結友曹與何。車馬相馳逐,賓朋好容華。

陽春孟春月,朝光散流霞。輕步逐芳風,言笑弄丹葩。

暉暉朱顏酡,紛紛織女梭。滿堂皆美人,目成對湘娥。

雖謝侍君閑,明妝帶綺羅。箏笛更彈吹,高唱相追和。

萬曲不關心,壹曲動情多。欲知情厚薄,更聽此聲過。

這詩當是追憶仕於京城時交結貴族的生活經歷,對那種奢華場景,流露出艷慕之情。其主要的意旨,乃是說當好春光、好年華,男女感通,須盡情歡樂。

生於貧賤而不安於貧賤,羨慕富貴而又鄙視富貴者,造成鮑照某些樂府詩內涵的復雜性。如《代結客少年場行》:

驄馬金絡頭,錦帶佩吳鉤。失意杯酒間,白刃起相讎。

追兵壹旦至,負劍遠行遊。去鄉三十載,復得還舊丘。

升高臨四關,表裏望皇州。九衢平若水,雙闕似雲浮。

扶宮羅將相,夾道列王侯。日中市朝滿,車馬若川流。

擊鐘陳鼎食,方駕自相求。今我獨何為,坎壈懷百憂!

這詩寫遊俠題材,重點卻放在俠士久遊歸來後的惆悵。“升高臨四關”以下,是用俯視的描繪,語帶譏諷,意氣雄壯,結末卻是自傷不遇。將其題旨加以引伸,可以得到這樣的認識:社會有壹定的規範,權力有壹定的構成方式,越出於社會規範之外的雄邁不羈之士,難以為社會的權力結構所容納。另壹首《代放歌行》,寫“曠士”對於官場的鉆營奔競的輕蔑,但結束“今君有何疾,臨路獨遲回”二句,同樣隱藏著傷感的情緒。

在鮑照的樂府詩中,更多的是傾瀉內心的不平之憤。而且他常常把自身的體驗引伸為對整個社會的認識,代表貧寒之士對貴族壟斷權力、獨享榮華的現狀提出強烈的抗爭,並在詩中反映普通民眾的不幸遭遇。這使得鮑照的詩歌具有南朝其他詩人很少具有的較為廣闊的社會面。如《代貧賤苦愁行》,從各方面描述了貧賤者的艱難困窘、孤獨無助,最後甚至說:“以此盡百年,不如還窀穸”——這樣度過壹生,還不如早歸黃泉!他的《代東武吟》,以擬古的形式,寫漢代壹個士兵少壯從軍,老暮歸來,雖九死壹生,立下戰績,卻不得封賞,晚景淒涼困苦。這實際也是以現實社會的不平為背景的。《擬古》按詩體分應屬五言古詩,但其風格是樂府體的,其第六首甚至托古諷今,直接揭露了沈重的賦稅對勞動人民的壓迫:“歲暮井賦迄,程課相追尋。田租送函谷,獸槁輸上林。河渭冰未開,關隴雪正深。笞擊官有罰,呵辱吏見侵。”這在南朝詩中是極為少見的。

以上所舉,都是五言樂府(《擬古》是特例),此外,鮑照還作有以《擬行路難》十八首為代表的七言樂府。其內容與五言樂府相類,尤多感憤不平之辭,藝術上更有獨創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二詩均寫貧士失遇的苦悶,但充滿抗爭的精神,感情充沛而強烈。詩中的形象顯示動勢,而句式長短不齊,富於變化。感情、形象、音節完美地結合起來,形成雄恣、奔放的風格。

這裏需要特別說明鮑照在七言詩發展中的地位。在鮑照以前,只有整齊的七言詩。雖然這種詩體到了曹丕的《燕歌行》已經相當成熟,但壹則作者寥落(自建安到劉宋,現存較為重要的作品唯有晉代舞曲歌辭《白纻舞歌》),壹則其形式仍是每句押韻,節奏單壹,不夠流轉變化。它的進壹步發展,要等到梁代。以七言句為主而雜以其他各種句式的樂府歌行,則是鮑照的新創。所以,鮑照既是第壹個有意識致力於七言詩創作的詩人,又是雜言式七言歌行的開創者。他所開創的這壹詩型,音節錯綜變化,大體隔句用韻,雄恣奔放,尤其適宜表達激蕩不平的感情。所以唐代李白等具有浪漫主義傾向的詩人,尤其喜好使用它進行創作。

鮑照還是南朝最早有意識地寫作邊塞題材的詩人。這些詩不壹定反映當時實際發生的戰爭,從其創作意識來說,主要是通過戰爭、邊塞風光、軍旅生活等激動人心的內容,追求高度緊張、富於刺激、雄壯有力的詩情。這是鮑照的性格和審美趣味的反映。以後梁、陳的詩人普遍重視邊塞題材的獨特的審美價值,無疑與鮑照的影響有關。他的邊塞詩雖然為數不是很多,但涉及的方面頗為廣泛。如《代出自薊北門行》,著重寫將士為國捐軀的壯烈情懷。“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猬,角弓不可張”四句,寫沙場景象,雄峻有力,渲染出悲壯的情調。而後以“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收結,就絲毫不顯得空洞了。《代苦熱行》則著重寫戰爭的艱苦,“湯泉發雲潭,焦煙起石圻”,“丹蛇逾百尺,玄蜂盈十圍”等詩句以奇峭、誇張的筆法寫南方景物,有驚心動魄之感。此外,《擬行路難》之十三、十四寫遠離故土的將士對家鄉、妻子的懷念,《代東武行》寫軍中的不平等,都有生動感人的效果。後世邊塞之作千變萬化,大要不離以上幾種的基本範圍。

鮑照的樂府詩主要是利用漢魏舊題而加以改造,此外也有壹部分模擬南方民歌的作品,如《吳歌》三首、《采菱歌》七首。以前也有詩人從詩歌體制、語言風格上模仿南方民歌,但明確標出吳聲、西曲的歌名,這還是最早的。從中可以看出南方民歌對文人創作的影響正在進壹步深化。並且,鮑照受南方民歌的影響,不僅反映在這十余篇詩作中。他的其他樂府詩,雖是擬漢魏舊題,但語言華艷而淺近,多少也吸取了南方民歌的特點。

在詩歌史上,鮑照的樂府詩創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建安時曹植、王粲等人的樂府詩,已開始有雅化的傾向,但總體上還不離閭裏歌謠之質。後來陸機、潘嶽、謝靈運、顏延之等著名詩人,都是向典雅深密的方向發展,樂府詩漸漸已經失去了生氣。到了鮑照才有了壹個新的轉折。他把漢魏樂府的質樸剛健與南方民歌的艷麗淺俗結合起來,再加以文人創作的辭采,在語言風格上顯示出新的特點。更為重要的是,他在詩中貫註了強烈的激情,無論寫景寫人,都帶有鮮明的主觀感情色彩,使樂府詩重新勃發出昂藏飛動的神氣。此後梁代詩人追求雅俗結合,可以說是鮑照詩歌藝術壹個方面的延續。而他的另壹方面,即富於力度、充滿激情、自我形象鮮明的特點,則影響了唐代李白、杜甫等大詩人。胡應麟《詩藪》稱其“上挽曹、劉之逸步,下開李、杜之先鞭”,毫不為過。

鮑照非樂府類的五言古詩,總體上與以謝靈運為代表的主流風格相近,文辭較為典雅,雕琢頗深。其中有大量紀述行旅的作品,寫景成分很多,雖非專門描摹山水,實際也可以說是山水詩的壹個分支。不過在鮑照的筆下,已經沒有什麽談玄說理的東西了。論狀物的工巧深切,他不如謝靈運,但氣勢往往更顯得雄健。這主要是因為,鮑照較喜歡選擇動態的景物,並且常加以誇張,以構造詩中的意象,帶有更明顯的主觀色彩。如《還都道中》:“急流騰飛沫,回風起江濆。”

《上當陽還都道中》:“騰沙郁黃霧,翻浪揚白鷗。”即使是靜景,他往往也寫得具有動感,如《行京口至竹裏》:“高柯危且辣,鋒石橫復仄。”《還都至三山望石頭城》:“攢樓貫白日。”

《岐陽守風》:“廣岸屯宿陰,懸崖棲歸月。”這些地方都很明顯地表現了詩人易激動、不平衡的心理。這種寫景手法,即使說並非始於鮑照,至少也是在他的詩裏,才形成鮮明的特點。它對後代詩人(如李白),同樣是影響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