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容的《假如妳走來》全詩刻畫壹連串無聲的動作,是蘊含豐富的心理戲劇片斷。他們的詠物詩在寫實層次上建構象征空間,如鄭敏的《鷹》、《馬》,辛笛的《月光》等等,通過暗示來曲折表達。
“假如妳走來,在壹個微溫的夜晚,輕輕地走來,叩我寂寥的門窗”;微溫、輕輕和寂寥,描畫出詩人那溫婉而寂寞的心境,展現出壹種綽約而朦朧的情感氛圍。
我也將給妳壹個緘默,壹個最深的凝望;而當妳又踽踽地走去,我將哭泣——是因為幸福,不是悲傷。”
那緘默中的最深的凝望,蘊含著最深摯而又最苦痛的愛情,那哭泣,是幸福,可是其中蘊蓄的苦楚卻遠勝過壹切的悲傷。
擴展資料
陳敬容(1917.9.2-1989.11.8),女,漢族,作家,原籍四川樂山。代表作品《窗》。
個人簡介
1932年春開始學習寫詩。1934年底獨自離家前往北京,自學了中外文學,
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中文系旁聽。這時期開始發表詩歌和散文。第壹首詩《十月》作於1935年春,1946年在上海《聯合日報晚刊》上發表。1938年在成都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
1945年在重慶當過小學教師,1946年當過雜誌社和書局的編輯。同年出版第壹本散文集《星雨集》,並到上海,專門從事創作和翻譯。
1948年參與創辦《中國新詩》月刊,任編委。她是《九葉集》詩友成員。1949年在華北大學學習,同年底開始從事政法工作。1956年任《世界文學》編輯,1973年退休。
1932年春讀初中時開始學習寫詩。1934年底只身離家前往北京,自學中外文學,並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中文系旁聽。這時期開始發表詩歌和散文。第壹首詩《十月》作於1935年春。
1946年在上海《聯合日報晚刊》上發表。
1938年在成都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
1945年在重慶當過小學教師,
1946年夏,她轉調到上海文通書局工作。年底辭去編務,專事創作和翻譯。在此期間,她參加過上海文協及進步文化界組織的壹些活動,如反內戰、反迫害、反饑餓運動等,並在《文藝復興》(鄭振鐸、李健吾主編)和《大公報》(鳳子、馬國亮主編);
《水準》月刊、《文匯報·筆會》副刊(唐弢主編)和《大公報》、《時代日報》、《世界晨報》、《僑聲報》、《聯合晚報》等文藝副刊上發表詩歌、散文、書評及譯詩等。
1947年出版了第二本詩集《交響集》(上海森林出版社)。
1948年春,她與友人王辛迪、曹辛之等***同發起創編《中國新詩》月刊,為了避免向反動當局登記,壹直用的是叢刊名義,實際上每月出版。與此同時,還編了壹套“森林詩叢”,已出版數冊。同年底,《詩刊》、《詩叢》、《星群》和森林出版社,何時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搗毀和查封。
1949年在華北大學學習,同年底開始從事政法工作。建國以來,由於工作繁忙,文學創作基本中斷。直到1978年近30年中,她只發表過兩首詩。但工作之余,她翻譯了不少外國文學作品。1950年至1951年,在《解放軍文藝》上發表的較多,被該刊聘為特約撰稿人。
195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譯作——伏契克的《絞刑架下的報告》,印數達百余萬冊,該書是作家根據法譯本轉譯的,參照了俄譯本及英譯本,並由馮至根據德文譯本作過校訂,是壹本深受讀者歡迎和喜愛的書。
1956年該社又出版了她譯的蘇聯波列伏依的短篇集《壹把沃土》,1958年出版了她和鄒荻帆合譯的巴基斯坦詩人伊克巴爾的詩選。此外,她還譯過壹些零星的詩文,散見於《世界文學》及其他報刊。1956年任《世界文學》編輯,1973年退休。
1978年起,重新執筆創作,10年來發表詩作近200首,散文和散文詩數十篇,並有新的譯著問世。 1981年至1984年曾為《詩刊》編外國詩專欄。詩集《老去的是時間》獲1986年全國優秀新詩集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