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西方社會描繪為萬物蕭瑟,生機寂滅的荒原。起首幾句便流露出詩人深深的痛苦和無盡的失望和悲哀。春天原本該萬物復蘇,生意盎然,而在詩人的筆下,現代文明的象征——倫敦卻是壹片枯萎的荒原。在這沒有生氣的棲息之所,人不生不死,雖生猶死,心中唯有幻滅和絕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濫著海壹樣的情欲。在這令人窒息的現實中充斥著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陰雲濃濃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們在渾渾噩噩之中走向死亡。詩人把現實社會比作地獄,現代人視為沒有靈魂的幽靈。
第二章對弈
用維吉爾的《伊尼特》、奧維德的《變形記》和莎士比亞的《安東尼與克裏奧佩特拉》這些作品中描寫的上流社會男女的淫欲和罪惡與現實低層社會卑鄙齷齪的肉體交易疊映,突出表現精神枯萎,道德墮落的現代生活。物別是《變形記》中翡綠眉拉被國王鐵盧歐斯強奸殺死後變為夜鶯的典故的引用,自然有力地表達了詩歌深刻的主題。對弈即爭鬥,象征現代人的勾心鬥角,用古代的暴行和現代的罪惡相比較。艾略特認為,現代人重復著古代的人罪惡,世界放縱獸欲,人們成了喪失人性的行屍走肉,說他們“是在老鼠窩裏,在那裏死人連自己的骨頭都丟得精光。”
第三章火誡
表現倫敦這現代荒原上庸俗、骯臟、罪惡的生活:聖潔的教堂贊歌中,世界重復著鐵盧的獸行;明亮的月光下,母女登倆幹著賣淫行徑;昏黃的濃霧中,商人為金錢而奔走;精神空虛的青年男女在茍合中打發光陰;人們尋歡作樂後留下的濁物漂浮在昔日詩意盎然的泰晤土河。在詩人看來,情欲之火毀滅了人性也毀滅了大自然,造成了這個“烏有和烏有聯結在壹起的現實”。他向佛陀籲請,要讓焚燒物的火來掃盡情欲,拯救人類:“燒啊燒啊燒啊燒啊/主啊妳把我拯拔出來/主啊妳拯拔/燒啊”。
第四章水裏的死亡
通***只有10行,行行都是含義深刻的象征,有人說它象征的內容抵得過但丁的壹部《煉獄》。人在欲海中死去,死去後忘掉生前的壹切,讓他靜靜地在死亡的欲海中反思。艾略特筆下的海既是情欲的象征,它奪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煉獄,它讓人認清自己生前的罪惡。實際上艾略特是要現代人正視自己的罪惡,洗涮自己的靈魂。
第五章雷霆的話
重新回到歐洲是壹片幹旱的荒原這壹主題。詩的起首用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來象征信仰、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歐洲大地上消失,詩人認為,從此歐洲便成了壹片可怖的荒原。人們渴望著活命的水,盼望著救世主的出現,盼望著世界的復蘇,靈魂的再造。他用《聖經》的典故寫了耶穌復活後的身影。然而基督並未重臨,卻聽見了驚天動地的聲巨響——革命的象征。艾略特把社會主義革命視為人類的壹場災難。最後,詩人借雷霆的話告誡人們:要施舍、同情、克制、皈依宗教,這樣大地才會復蘇,人們才分擺脫不死不活的處境獲得永久的寧靜。
總結
枯萎的荒原——庸俗醜惡、雖生猶死的人們——復活的希望,作為壹條主線貫穿了全詩陰冷朦朧的畫面,深刻地表現了人欲橫渡、精神墮落、道德淪喪、生活卑劣猥瑣、醜惡黑暗的西方社會的本來面貌,傳達出第壹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人對世界、對現實的厭惡、普遍的失望情緒和幻滅感,表現了壹代人的精神病態和精神危機,從而否定了現代西方文明。同時,詩歌把西方社會的墮落歸之於人的“原罪”,把恢復宗教精神當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現代人的靈丹妙藥,這是艾略特給出的答案。
《荒原》在藝術上的成就超過現代派的其他詩作,是壹首具有借鑒價值,值得認得認真研究的傑作。這首抒情長詩風格多樣,表現手法不拘壹格,柔和了象征主義、意象主義和玄學派的壹些特點。詩中陳述與詠嘆,抒情與諷刺,描繪與警句,莊嚴典雅的詩句、滑稽可哂的市井俗語,交織穿插為五彩繽紛的景象。大量的典故(作者引用36個作家、56部作品和6種外文)、比喻、暗示、聯想、對應等象征主義手法及意象疊加,時空交錯等現代詩歌表現手段,詩人用來得心應手。他甚至大膽采用了象征裏套象征、神話裏面套神話、神話和現實交錯、古與今雜糅、虛與實融匯的手法,使得詩歌高度的抽象化、哲理化有機地統壹起來,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手段,拓展了詩歌的思想內容。《荒原》在藝術表現上的不足是用典故太多,且想象、聯想和暗示都帶有很大的隨意性,造成詩歌澀難解,使壹般讀者望而卻步。若無艾略特自己加上的50多條註解,許多地方都無法懂得。
作為西方現代主義的第壹個流派,後期象征主義對文學的發展是有獨特貢獻的。它在藝術上的創造、開拓所到得的成功經驗,豐富了詩歌的表現手段,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影響了現代主義的各個流派;象征主義作家著力表現內心世界,也是對文學領域的拓展。但是,象征主義在藝術上過分追求表現形式而造成的神秘晦澀與內容上表現出來的悲觀主義、宗教神秘主義和反動倒退的社會主張則是應當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