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想要歲月靜好、繁花似錦——30歲,不如開始讀詩

想要歲月靜好、繁花似錦——30歲,不如開始讀詩

時值新冠肺炎,我不能盡力去為國家做些什麽,只能蝸居壹室,讓自己少出門,多讀讀書。

生死總是最能考驗人性,近來的新聞五花八門,既有家國大義,又有現實醜陋。微商的口罩真假難辨,整天看著數字的增減,心裏面也著實焦灼。這確實是考驗壹個人定力的時刻,充實自己的生活,少去關註自己改變不了的事情,也不失為壹種選擇。

周圍的壹些人,正是因為受不了這份寂寞,整天努力地在新聞上增添醜陋的俗世百態。我看到了自私,也真正理解了國家的難處。人,才是真的難以管理的。壹個國家好不好,我們不能單看某些人,某幾個人,還是應該從大面上看。

這麽壹來,我覺得咱們國家戰爭這場病毒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在多年前,感動我的政治課上,我依然記得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是什麽。然而,在社會中真正地看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這還是最最感染我的壹次。很慶幸、很自豪,自己是壹名中國人。

當然,如果每天都這樣想,對我們的心情還是沒有太大的影響。衣食住行,家長裏短的瑣碎,不會因為國家的強大而消失。我們的生活怎樣,還要靠我們構建的世界觀去支撐。

上大學的時候,我以自己也讀了壹點書而沾沾自喜,卻未曾想過作為壹名中文人,讀書,理當是我的日常生活。況且當我讀的書越多,我便越覺得自身的匱乏。

魯迅、老舍是我大學時候的最愛。我搜羅那些我可以搜到的,所有的,我認為值得閱讀的書籍,廢寢忘食地去讀。我自以為是理解他們的,然而卻又總覺得這種理解隔著壹層厚厚的障壁。終於有壹天,我意識到了這隔膜是什麽,那便是——我太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

疫情期間,有段時日因為不能出門,我的心情甚是浮躁。家中沒有什麽藏書,所有的書籍,都在單位。無聊間,我拿起大學時候的教材重新閱讀起來。忽然間,我找到了壹片新的天地。

原來,阻止我們理解的正是那些根源性的東西。用現在人的話語來說,正是這些寶貴的“底層思維”,決定著我們是否能夠深刻地理解壹件事物。

同樣是中國人,總有壹些東西,我們不曾提及卻能夠***同銘記,這便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想要精進自己的傳統文化,究竟該如何下手呢?

過往的這許多年,我曾在此做出過很多的努力,教材也不是翻開壹次兩次,可是都沒有完全踏實下心來,去閱讀、去鉆研。彼時,我認為那是壹個老學究才應該去幹的事情,這件事情太繁雜紛亂,我很難有精力去把它繼續做下去。

然而這次我嘗試了壹個新的方法,還真的有不少收獲。

首先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依據中國文學史,把那些經典的文字背下來。

當然了,這種衡量是否要背誦的標尺,不是單純以其在教材上的重要性為準。之所以這許多年學習了很多經典古文,但是還不能夠深刻理解的原因,大概便是因為自己不能夠做到“知人論世”吧。

知人論事,非常重要,我們只有知道這個人究竟經歷了什麽,知道他所處在什麽樣的年代,才能真正的理解他的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正如《蘭亭集序》中,王羲之所言:每攬昔人興感之由,若合壹契,未甞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不能喻之於懷,就是因為,缺乏對文章背景的理解。

如果古文基礎不是特別好的,我們可以先從梳理詩歌開始。我就是這樣做的。

從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再到隋唐(後面還有,以後再說)每壹個部分都有每壹個部分的特點。

先秦的詩歌主要是《詩經》和《離騷》。《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孔子編撰。《詩經》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後人的詩歌都是建立在前人的詩歌基礎之上的,我們要想讀懂後來的詩歌,多少對《詩經》應該有所涉獵。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妳要把《詩經》都背下來,如果妳沒有壹定的基礎,讀《詩經》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離騷》更是復雜。不過我們可以挑選其中自己喜歡的片段,背壹兩段就好。

同時代的孔子的《論語》,《孟子》,之後的《史記》,都是我們應該閱讀的材料。當然沒有讀也沒有關系。很多人都沒有完整讀過,我們暫時擱置壹下,等到以後我們有能力的時候再細讀也是可以的。只需先粗略的知道,這些書大概講了壹個什麽內容就可以了。

除卻《詩經》,我認為還有壹個詩歌的源頭,那便是《古詩十九首》。這十九首詩,都背下來的話並不難,然而卻很有成就感。這也是我第壹次能夠全都背下來的壹組詩歌。這十九首詩,裏面包含著很多的詩歌母題。後人再怎麽寫,都有前人的影子,這也是《古詩十九首》的寶貴之處。

就像宋玉《九辯》中的第壹句話,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句話,真的是非常的動人,當我第壹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就深深的記住了它。後來在悲秋,都蒙上了這句詩的影子。

東晉詩人陶淵明的詩歌,我們學過很多,但是不知道為什麽,我上學的時候並不太喜歡這個人。

可能他性子太冷淡。而且那些道理貌似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隱居又有什麽難的呢?後來的詩人也有不少隱居的,比他寫得更朗朗上口的,也大有人在。

然後,這次,我讀陶淵明,才真正地理解了他,理解了他的可貴之處。他的可貴之處並不在於隱居山林,而在於他真的想得開。他是真的喜歡自己田園生活,而不是逃避。他能在田園勞動中,體會到平靜,這是非常難得的壹種心境。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善惡。(《擬挽歌辭》)

陶淵明看破生死,沒有糾結的樣子,真如神人壹般。

《擬挽歌辭》是陶淵明的臨終絕筆。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爺爺剛去世。因為新冠肺炎,又有那麽多的生命終結了。人在將死的時候又將怎樣面對死亡,這真的是壹個人生難題。

陶淵明的這種豁達態度,我非常的欣賞。活著的時候該好好珍惜,要死的時候也別期望著被萬人銘記,只有家人能夠時常想起,然而還是要照常生活,其他的人又能有多難過呢,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影響也只有那麽壹點點罷了,世上只有壹個陶淵明,我們卻太普通了。

詩人很多,和我們投脾氣的,只有那麽幾個。理解了他們,也便理解了生活,想明白了別人,也就能想明白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現在依然認為每年寫壹封遺書是很有必要的。好好的去面對死亡這件事情,我們才能夠好好的生活,不去逃避才能夠知道什麽事情是最重要的。

阮籍,左思,鮑照,謝朓,何遜,陰鏗,庾信,這些詩人,不細讀中國文學史的非中文專業的人,對他們可能都不太熟悉。

而我們熟悉的杜甫、李白、蘇軾這些詩人,卻是深受著他們的影響的。

他們究竟表達了什麽,能對後世產生如此大的影響,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探究的。所以我結合了中國文學史,把他們所有的代表作品都收集到壹個文件夾中,並且把自己喜歡的覺得朗朗上口的也都摘錄在其中。

整理只是第壹步,因為詩歌也存在版本的不同,我會參照百度漢語上面的解釋,把詩歌的原文復制下來,打印出來,按照朝代人名壹個壹個去梳理,卻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麽難。

打印的時候,我會留下很大塊的空白,用來自己書寫註視,標註重要的內容。這就像我們以前學習古文壹樣,理解了,背下來也就不難了。因為有自己的註解在上面,所以每次翻閱的時候,就會覺得格外地親切。而且隨著背誦的積累,背誦手冊的厚度也在增加,這不知不覺中,又讓我們的積累有形化,更激發了人努力的動力。

背詩如果覺得困難,可以拿出壹支筆,在草稿紙上分別寫下詩句的第壹個字。這種方法很有效,讓我們不再混淆。

讀詩是壹種享受,背詩是壹種好習慣。大腦越用越靈活,記憶力也是如此。至於未來做成什麽樣子我並不強求,但是此刻我有收獲就好。

我們經歷了很多悲痛與歡樂,從個人小世界的角度來說,他們對我的影響非常的大。然而從壹個更大的視角來看,從壹個歷史觀來看,我們經歷的這些事情實在算不上什麽。詩是文字的精華,我們讀懂了詩,也便讀懂了很多人的人生。

消費主義的浪潮,已經在悄無聲息地腐蝕著我們。多少年前樸實的人,現在也不能免俗的,需要壹些物質來包裝自己,然而我們內心的文化支撐卻越來越稀薄。

腹有詩書氣自華,原來讀書也像給自己穿上了壹件華美的外衣,且是別人剝奪不去的。談吐中的那份優雅,處事間的那份淡然,心胸中的那份豁達,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這次疫情在家,我沒有寫下太多的文章,但我的內心卻不浮躁,所謂的自媒體首先要對自己真誠,然後再對別人真誠。近來的自己特別喜歡唐七的《三生三世枕上書》。尤其迷戀帝君。雖說這篇小說還有很多讓人詬病的地方,然而它卻足夠讓我意識到,大概我這壹輩子努力,也不會成為壹個作家了。

當然我也了解,現在很多做自媒體的人,並非把作為壹個作家當做自己的目標,可是如果壹個自媒體人不能以壹個作家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的話,最後只會成為壹個搬運者,有點思考也難有創造。而內容的生產者如果全都以有用為標準的話,那麽它也只是壹個商業的產物。終究離文學還很遠,也許是文學太高妙、碰不得。

30歲的我,經歷了壹些事情,也便不再把別人對我的評判,作為我是否成功的唯壹標準,而開始真的去思考我究竟想要什麽。對於讀書這件事情,我始終都會去做,然而只會為自己做。讀讀詩背背詩,按照中國文學史多梳理幾遍,對於整個人生都是有益的。

壹年讀200本書的這種目標,大概以後也不會出現在我的人生計劃中。把書讀透,讀少點也沒關系的,讀透才是重要的,活得明白不是紙上的瀟灑。

想要生活歲月靜好、繁花似錦,30歲,不如開始讀詩。妳會讀懂很多以前從未領略過的人生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