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大詩僧齊己的出家地是同慶寺。
同慶寺是唐大中七年時李景讓奏建而成,位於寧鄉市祖塔鄉,是靈祐禪師的修行之處,唐憲宗元和末年,因李景讓奏請,賜名為同慶寺。
大師僧齊己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陽人,自有父母早亡,家境貧寒,在7歲時就離開了自己的家鄉,他經常到寧鄉大溈山為同慶寺放牛,在放牛時,他時常會寫下自己想出的詩句。
同慶寺的僧人們見他頗具慧根,所以讓他剃度出家,他喜歡遊覽大好河山,所以遊覽了終南、華山和江南等許多名勝估計,他在晚年的時候,自號?衡嶽沙彌?,流傳下來的詩歌有852首。
同慶寺附近的風景非常秀麗宜人,齊己對此處的山水有濃厚的感情,他曾作有壹首《聽泉》
?落石幾萬仞,遠聲飄冷空。高秋初雨後,半夜亂山中。只有照壁月,更無吹葉風。昔曾廬嶽聽,到曉與僧同。?齊己脖子上長有壹個肉瘤,所以人們也戲稱肉瘤為?詩囊?,他寫的詩情景交融,含蓄雅致。
齊己的五律《早梅》常被後人津津樂道,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裏,昨夜壹枝開。開叠幽香山,禽窺素顏來。明年應如律,先發映春臺。傳聞這首詩還有壹個小故事,據說,齊己在原詩中寫的是?昨夜數枝開?。後來,鄭谷對他說:?數枝,非早也;未若壹枝。?齊己聽後,感覺非常有道理,所以馬上進行了改正並誠懇道謝,後來,還稱鄭谷為?壹字師?。
同慶寺本來有唐代禮部侍郎鄭愚撰寫的?敕賜大圓禪師碑記?堂塔,現在只存有壹間小屋,在20世紀50年代,同慶寺被改建為祖塔鄉政府,院內有兩間磚房所建的佛堂,這是看守祖塔的師父所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