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東西只涉及黑格爾的美學的幾個我感興趣的問題,不涉及他的邏輯學說,因為將他的邏輯和美學放在壹起討論,那將是非常繁復,這是我的能力所不能夠勝任的。其實也沒這個必要,飯要壹口口的吃,話題當然也只能壹個個的說。但是文中也偶爾會涉及邏輯這個名詞,那只是美學與邏輯的關系,不是專論邏輯。
由於是探討黑格爾美學思想中的幾個問題,那就必須將他的美學思想的特殊性粗略的描述壹下,同時也將主要是西方哲學,美學家們對黑格爾美學的評價以及他在西方美學史中的地位簡單介紹出來。當然,我自己的評論難免也會有,但是那只是跟在大師們後面的學舌而已。
這不是什麽論文,所以寫作格式可以隨便,我選擇了散文(或雜文)形式。這樣的的好處是:可以依心散開,只要最後能收回來就可以。也可以叫雜文。雖然如此,這畢竟涉及哲學和美學,特別又是黑格爾,將會遇到繞口,晦澀的名詞、概念壹大把,我還是壹貫的做法:自己壹定是先“吃透”了,然後盡量用通俗的語言來敘述。對自己還是壹知半解的,吃不透的,絕不硬充好漢,復制壹些東西來交差。
關於黑格爾的思想體系
這個題目下所涉及的內容絕不像標題這麽嚇人,因為黑格爾的美學論述跟他的思想體系是不可分割的。他的思想體系很是龐大,不可能是壹篇散文可以說得清楚的,所以,這裏只能盡我所知,所理解,將黑格爾美學論述中可能涉及的“黑格爾思想”的內容簡單介紹壹下,以便於讀者理解他的美學觀點。
先說兩個詞:“實在”和“概念”。
黑格爾認為:“實在”是指個別事物本身。抽象的來看,“實在”只具有個別性,那必然是片面的,不真實的。而“概念”是具有普遍性的,在人的思維中,不受任何感官的幹擾。
當“實在”與“概念”結合,就得到了“概念”的普遍性,因而“實在”就自然而然的否定了它原有的片面性、抽象的個別性,這就是他的著名的“否定之否定”。再啰嗦幾句,第壹個否定是:“概念”在它的自身裏設定了對立面--“實在”,來否定“實在”的抽象性和片面性。接著就是否定之否定(第壹個否定是對立),即概念與實在統壹起來,來否定第壹個否定--對立(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對立統壹”的說法)。否定之否定這句話裏,第壹個否定是動詞,它否定後面的那個“否定”,而第二個否定是名詞,指的就是“對立”,這裏否定了兩個東西:“個別性和片面性”和“概念與實在的對立”,否定之否定就是這個意思。概念在設置對立面的時候也同時否定了自己,同時也與對立統壹,在否定的否定後,重新肯定了自己。這就是壹個辯證的過程,也是黑格爾將“辯證法”用到思維活動中的壹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老馬將這個總結為“辯證法”的規律之壹。
用黑格爾的術語來說就是‘概念’借助了‘實在’的“中介作用”在“自否定”過程中就是在“自確定”(得到了定性)也就是“自生展”。
黑格爾的哲學中,宇宙,世界的基本源頭當然是上帝,但是他在進行論述的時候又引進了自己的“絕對理念”或“絕對精神”,關於上帝和絕對精神究竟哪個有最終解釋權,黑格爾含糊其辭,在他的著作中見不到更明確的論述。他用自己的“三段論”:“有”,“無”,“合”來描述宇宙的運動,再擴展到他的辯證法,稍加改動,成了“正,反,合”的公式,否定之否定也就是這個三段論的具體應用的壹個標準形式。(註意,這裏的“三段論”不是邏輯學中的那個‘大小前提、結論’的三段論)
有了前面的解釋,我想對於這幾個特有名詞所包含的特有含義應該不難理解了。
關於“理念”。
黑格爾認為,我們看到的現象世界是有限的,之所以有限,是因為這個事物是與周圍事物對立的,這些對立事物的關系是相互限制,故而是相互對立的。但是“理念”不是這樣的,“理念”是不受外來限制的,而是在自身設置對立面,自否定,亦即“自確定”,“自生展”的,在這個意義上,“理念”是無限的,是“絕對的”,不受對立事物之間的必然關系的限定。明白的看出:黑格爾的“絕對的”就是沒有,也不受任何限制的意思。於是,整個真實世界(註意:不是現象世界)就是壹個“絕對理念”,它是抽象的概念或邏輯概念,是和自然由對立到統壹的結果,這個絕對理念就是大名鼎鼎的“絕對精神”(黑格爾有時也用“心靈”來代替“絕對精神”),是最高的真實(這有點像佛教裏面的“真相”或“真如”)。所以,黑格爾把理念看成是實際的,絕對的,自由的,獨立存在的,這幾個詞的意思在他那裏是壹樣的。從前面的介紹可以看出,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是概念與存在的統壹,即主觀精神與客觀精神的統壹。順便說壹下,這也是哲學界壹直爭論的話題: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比如孰先孰後)。
黑格爾認為,“存在”有三種形式:理念在邏輯的抽象階段的那個“存在”是壹種“潛在”,“虛有”或“抽象的有”(是啊,只是在頭腦裏面打轉轉,那肯定是潛在和虛有的拉);在自然階段的那種“存在”是“自在”或“實有”;而體現人類精神的那種“存在”是“而又自為”的。“自為”就是“自覺”的,“自己認識自己”(有那麽壹種“主觀能動性”在裏面)。只有在“自在自為”狀態,精神才是真正的“無限的”,“獨立”的,是“絕對精神”--第三種“存在”。
黑格爾在他的著名的《邏輯學》中基本闡述了他的哲學全部思想,也就“思維與存在的關系”。他認為世界的本源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思想。他說唯物主義“總是認為那些與之對立的,感官是可以察覺的....,反之都以為思想都是依賴它物,沒有獨立存在的。但真正來講,那感官可以察覺之物才是真正的附屬的,無獨立存在的。而思想才是原始的,真正獨立自存的。”。他的那個思想,精神是指獨立於個人之外的壹個“自立自為”的客觀思想,這種客觀思想構成了整個客觀世界的全部內容,而本質或本源----“絕對精神”。他的全部哲學都是對絕對精神的辯證發展和運動過程加以描述。
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顯現於藝術、宗教和哲學。到了哲學,精神就發展到了它的頂峰,也就是真實世界發展到了它的終點。好,我估計有這些夠用的了。
關於美學
顧名思義,美學當然是研究美的。但是美學是不是只是研究美的,西方壹直在爭論。自從人類有了歷史,就有了對美的追求,就有了審美的觀念。關於美,美學家們基本總結為自然美和藝術美,自然美是本來就存在的大自然的壹切能引起我們感官愉悅的事物;藝術美是諸如詩歌、繪畫、戲劇、雕塑....等等,是人參與創作的,也能引起我們感官愉悅的事物。到了壹七五零年,德國哲學家鮑姆佳通第壹個提出,美學應該成為壹個獨立的學科,並將這個“學科”命名為“埃斯特惕克”。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字根“感覺學”。 鮑認為既然是感覺,那就是壹種認識論,而且是跟邏輯對立的,因為感覺是靠感官來進行的,不需要邏輯的參與。從此,美作成為壹個獨立的學科,就產生了。鮑將美學界定為感性認識。他認為,“美學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維的藝術,是美的藝術理論”,與理性扯不上關系。
因為美學成為了壹門獨立的學科,所以,西方美學史家們習慣於從希臘的柏拉圖開始討論美學(與哲學史壹樣)。雖然在鮑氏之前人們也在談論美,審美的各種見解,觀點,但真正的,用認識論的觀點去研究,還是從德國的理性主義哲學家萊布尼茨開始。
既然美學歸於認識論,就跟哲學扯上了關系。從萊布尼茨(後世西方哲學家們將其稱為“理性主義哲學”的開山者之壹)開始,將審美限於感性活動。這樣,他就把審美與理性對立起來了。他的壹段著名的話是這麽說的:“畫家和藝術家們對於什麽是好,什麽是不好,盡管很清楚的意識到,卻往往不能替他們的這種審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問他們,他們就會回答說,他們不喜歡的那個作品缺乏壹點我說不出來的理由”。“說不出來的理由”這句話很快變得很時髦,在當時法國成為了壹個口頭禪。
之後的西方美學中最大的壹個派別,如德國古典美學中的代表人物康德,沃爾夫、叔本華、尼采....壹直到近代的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等,都認為審美和藝術活動都只關乎感性認識,感性是決定性因素。其他的派別,如英國的經驗主義,近代發展起來的心理學研究美學....等等,也基本上持這樣的觀點。
美學史家們將黑格爾的美學列入了德國古典美學的分支,所以必須簡單的介紹壹下德國古典美學。德國古典美學的代表人物當然是康德。康德不同意英國經驗主義將“美的”和“愉快的”等同起來,也不同意鮑的那壹套。他試圖將二者調合起來(註意,是調和,不是統壹)。他認為經驗派混淆美感與快感;理性派呢,是混淆美感與完善(因為理性主義認為美學認識活動是壹種低級的認識活動),二者都沒有抓住美的本質,所以他希望將二者調合起來,指出,理想美在於理性與感性的調和。他的這些見解 對後來對德國美學研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歌德、席勒,黑格爾等都是沿著康德的方向進行研究,盡管他們有著很大分歧。後世稱康德為德國古典美學的開山祖師,我看是很確切的。
黑格爾的美學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是黑格爾對美的定義,也是他美學思想的概括。前面討論過黑格爾的哲學思想:理念,精神是第壹位的,而感官感覺到的是從屬於理念的。他的所有美學思想當然是由他的哲學思想所決定。所以美當然也是由理念所決定的,他認為美學在絕對精神,自我認識的低級階段,不同於哲學,哲學是通過抽象的概念來認識自己,而美學是理念通過感性的形象來顯示自己,所以“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這裏我們就可以明顯的看出,黑格爾的美學思想與德國古典美學其他代表人物和西方主流派別的不同之處:黑格爾:美是理念的產物,美不過是理念在感性上的顯現而已;西方主流美學派別:美是,而且只是感性活動,與邏輯,理性沒有關系。朱光潛總結黑格爾美學在西方美學史上的處境時說他是“孤獨”的。西方學者撰稿的美學史評論,我國翻譯的很少,不過我是相信,贊同朱光潛大師的結論的。他的著作中關於這個結論的例證很多,我就不抄錄了。
黑格爾的美學思想是他的哲學思想的壹個體現。在這樣的哲學思想作用下,對美學的研究得出的結論,當然會深深的印上他的哲學理念的烙印,即思想,絕對精神是超越感官的;另壹個是他當然會用辯證法來描述美學,那就是美學同人類歷史壹樣是發展的,是變化著的,而這種變化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黑格爾的美學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美學專著《美學》裏面,在上個世紀已經有朱光潛翻譯成中文,第壹部:美學原理;第二部:藝術類型的發展;第三部:相應於藝術類型的門類。書中主要的內容,或是觀點,首先那個著名的“提綱”:“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其次是“藝術美高於自然美”;最後是藝術,美也有歷史發展規律。
本篇只討論他的三個基本觀點。
壹,“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二,藝術美要高於自然美。“我們可以肯定的說,藝術美高於自然美,因為藝術美是心靈產生和再生的,心靈和它的產品比自然和它的現象高多少,藝術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黑格爾《美學》,朱光潛翻譯)。他認為藝術美與自然美是有質的區別的。他的《美學》壹開始就“所討論的'並非壹般的美,而只是藝術美”,認為美學的真正名稱應該是“藝術哲學”。黑格爾看來,藝術之所以存在,只是為了證明精神的存在。於是藝術是屬於哪個抽象的絕對精神,類似於上帝的抽象理念,是最高級的。遺憾的是,他是“孤獨”的,西方美學家們竟然壹點面子也不給黑格爾大師,仍舊采用具有“感性學”希臘字根的,鮑氏所起的名字。
三,藝術史是有發展軌跡的,這裏,他又將藝術史分為了三個階段(黑格爾總喜歡將什麽東西都分為三個階段,兩個,或三個以上都是不可能的,比如人類歷史,宗教歷史也是三個階段):低級階段是東方時期,理念與形式是不平衡的,東方人只知道形式,沒有理念的高尚;古典時期,理念與形式平衡,達到了完美的和諧;“浪漫時期”:理念與形式又不平衡,理念超過了形式。根據這三個階段,藝術又分為三個類型:壹,象征性藝術(低級的東方的),物質壓倒精神(“物質溢出精神”);二,古典藝術(以希臘為起始到德國的古典美學),是藝術與精神的完美和諧;三,浪漫藝術,精神壓到物質("精神溢出物質")。可以看到,他把自然和藝術的演變都看成是精神克服物質的演變。他把藝術的黃金時期放在了過去。認為世界的哲學在普魯士,在他身上達到了哲學高峰,而普魯士的詩歌也是文藝發展的定點和止境,從此藝術開始進入浪漫時期,這是走下坡路,宣告了“藝術的死亡”,但是藝術的死亡也意味著“藝術將要讓位於哲學”,“藝術哲學”是最終取代壹切藝術。
以上兩個結論是依賴於“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個前提。
“美本身應該理解為理念,而且應該理解為壹種確定形式的理念,即理想。壹般來說,理念不是別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是在,以及這二者的統壹....”,“美是理念,即概念和體現概念的實在直接統壹,但是這種統壹須直接去感性的實在的顯現中存在著,才是美的理念”(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美學家們首先註意到,黑格爾的這裏關於美的定義沒有絲毫的規定性,因為沒有比較,人們自然會問,既然有了美,那麽醜是什麽?從理念顯現出來的只有美?按照標準的辯證法模式,也就是黑格爾提倡的對立統壹,美應當有他的對立面“醜”,但是黑格爾將醜“省略”了,因為按照他給美下的定義,理念能夠通過感性體現出來的,而理念已經是經過“否定之否定”,或者說是經過“正反合”這個三段模式統壹了的東西,而醜在統壹,或辯證的的過程中是已經被否定了的東西,所以,統壹後的理念只能體現出來美。但是,“當壹個人殘暴,冷酷,....的理念在其身上表現出來的時候,那麽感性顯現出來的時候,這樣的理念也是美,也是美的化身嗎?”(葉知秋:《無美之學.西方美學的本質學說批判》)。難道理念不能從感性顯現出來醜嗎?黑格爾的老鄉希特勒的壹切是已經通過世人的感官被全世界的人感知到了,用黑格爾的定義,我們的理念同感性顯現出來的只能是希特勒的美,除此以外別無他物。更為重要的壹個問題是:感覺,即感官感知到的與理念孰先孰後。按照這個定義,理念存在於感官感覺到的事物美之前,那麽不管“實在”是什麽樣的,我們的理念早就有了對它的定性看法,如果通過感性顯現出來了,其實就是我們事先已經有的理念的表現而已,而且這個被感性顯現出來的東西只能是美。在黑格爾哪裏,理念通過感性只能夠體現出來美。這個定義給人壹種隨心所欲使用的感覺,而且完全不能自圓其說。
“藝術美要高於自然美”這個結論是承認自然是美的,但是自然美要遠遠低於藝術美。用黑格爾的思想邏輯,是因為自然美雖然也是美,但是不含有精神的成分,沒有理念的體現,故而是低級的。而藝術美具有人的理念的體現,則是高級的,要比自然美美多了。原因就在於,前者是我們的感官感覺到的,是感性的,不含理念的成分;後者是理念通過感性而顯現出來。根據他的推斷,我們可以這麽認為,當我們面對壯美的大自然風景的時候,由衷的發出贊美之心的時候,我們還必須同時承認,壹幅畫中的描寫自然的風景畫要比我們現在正在贊嘆的真實的環境要美多了;壹朵鮮艷的真實玫瑰花顯然不如畫布上的的玫瑰花美,如此等等。在這裏,黑格爾顯然是忘記了自己是壹個天主教徒,按照基督教的信仰,自然中的壹切,包括讓我們感到美的東西,是上帝創造的。但是,黑格爾卻認為,上帝直接創造的美的大自然顯然不如人創造的藝術美,因為人創造的藝術美是具有絕對精神(理念)的顯現,這就將上帝與他的“絕對精神”做了比較,而且,上帝和他的那個絕對精神變成了同時存在的兩個最高宇宙本源,如果真的存在兩個宇宙本源,他明顯的就陷入了另壹個悖論而不能自拔(而絕對精神要比上帝似乎要高上那麽壹籌)。真實的應該是,大自然的美並沒有理念的參與,而我們卻感覺到了美,大自然的美並不是我們理念的顯現。他明確提出,產生美感的順序是無機物--植物--動物--人類,而古典美正是集中表現人體的美,可是他卻不再說明,除了人以外的能引起美感的無機物,植物,動物是不是理念的顯現。如果用黑格爾的邏輯,難道這些美先於產生,而進入了我們的理念,我們的理念中,早就有了這樣的儲備,當大自然的美出現時,與我們的理念合拍了,所以我們感覺到了美。用他的邏輯推理出的結果,與他自己宣稱的結果存在著明顯的,無法調和的矛盾。我看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出了問題,而不是辯證法本身的錯誤。
世界上的事物除了存在著對立,但也存在著差異,差異並不是對立。自然之美和藝術之美存在著差異,人和人的感官感受存在著差異。黑格爾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只看到了對立,沒看到實際存在的差異,不承認差異,用邏輯來推導屬於自然之間,人的感官,情感方面的差異,將本來是差異說成是對立,這就是黑格得出爾這個結論的原因之壹,其根源來自於就是用理念,或是絕對精神這個極其抽象的概念來作為判定壹切(不管是歷史、宗教還是美)的標準。不過我們要看到的另壹面是,黑格爾在他的辯證法裏,在著名的“正反合”的公式用到美的論述時候,所列舉的例子卻沒有看到“對立”,比如美與醜,這個對立面用該如何統壹,他沒有做說明或論述,反而將差異說成是對立。
關於藝術的三個階段,三種分類和美的歷史發展規律,黑格爾仍然是用它的理念和辯證法來作為判定和推理的標準。他認為,在古代東方,包括埃及,印度和中國等,那個時候他們的精神還是抽象的,精神與物質是沒有聯系,脫鉤的。比如印度的“梵”、中國的“天”是推導不出任何具體的形象來的,所以東方的藝術只是象征性的,正因為如此,東方建築,繪畫、詩歌等只是象征型的,是低級的,不具備精神與物質的統壹,故而沒有美感。我們應當承認,黑格爾完全可以認為東方的藝術(建築、詩歌、繪畫等)沒有西方的美,如果只是他個人的感官感覺到的,這個很正常。任何人,不管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不管是現代人去欣賞古人的藝術,還是欣賞現代人的藝術,因為存在著情感方面的差異,同時存在著同壹種藝術類型之間的差異,比如建築的不同,繪畫手法的不同,詩歌創作的手法不同等等。由於生活習慣,哲學理念的不同,不同的民族根據自己的習慣,可以喜歡某壹類,不欣賞另壹類,這是差異,不是不可調和的對立。比如黑格爾認為的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的古典美是最美的,特別是人物雕塑與繪畫。但是東方人就不壹定認為那些光屁股女人的畫像,或雕塑是美的,相反,認為是極其醜陋的。說東方藝術之所以是低級的,沒有美感的,是理念沒有與物質統壹,那麽我們可以就此追問:從哪壹點可以看出東方藝術是沒有理念與物質的統壹?黑格爾沒有對此做過任何說明,只是獨斷的將“理念沒有與物質統壹”的帽子強扣在了東方人的頭上。東方人創作的繪畫,詩歌是不包含理念的,換句話說就是不表達任何思想的,這樣的“獨斷”在他的宗教,歷史觀裏也很清楚的“顯現”出來,而且比比皆是。
黑格爾將美的最高,定位於過去--古希臘語古羅馬時期,當古典美的時代過去之後,接著來的是“浪漫時期”,浪漫時期,理念與物質又不平衡了,理念溢出物質,形式被拋棄,這個時期的藝術不能顯現出美。再往後發展,藝術將“死亡”。黑格爾說的死亡並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藝術將讓位於哲學。黑格爾把美,藝術史看成了以絕對精神為總路線的發展歷史,把某壹個藝術類型是判別其他藝術的便準與法規,而作為判別標準的那個藝術類型是理念與形式的平衡的結果的產物。
黑格爾將藝術,宗教,哲學統統納入絕對精神範疇,又通過哲學來超越藝術和宗教。所以我認為克羅齊談到黑格爾美學的傾向說他是“理性的,但是是反藝術的”的評論是中肯的:“這位哲學家不願意脫離他的體系的邏輯需要,所以他成藝術要死亡的,甚至稱藝術已經發生了死亡”,因此“黑格爾美學是藝術死亡的悼詞,他考察了藝術相繼發生的形式並表明了這些儀式發展的階段全部完成,他把它們埋葬起來,用哲學寫下了碑文”。克羅齊接著說:“其實問藝術是否會消亡,猶如問感受或理智能否消亡壹樣是無稽之談”。
當黑格爾極力貶低東方藝術而贊美度希臘藝術的時候,他肯定是不知道,或者故意不提同時期東方文化在同時期的藝術成就。荷馬的史詩是美的,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雕塑無疑也是美的。但是,古印度早於古希臘就出現了極其優美的詩歌型哲理詩:吠陀,奧義書和被西方幾乎所有哲學家看成是具有心靈震撼力的《薄伽梵歌》;在中國,《詩經》等壹系列優美的詩歌早就為人們傳誦。無論是繪畫,雕塑,東方有著無與倫比的成就,而這位大師卻說古埃及的金字塔毫無美感,古印度,古代中國的詩歌等都不是理性的顯現,是概念與形式的脫節,所以是低級的,不具備什麽美感的。真正能夠通過感性體現的理念之美是那些光屁股的男女的雕像,因為這些雕像,繪畫是以人為基礎的,因為人的形象就是上帝的形象,所以這些藝術才是最美的。朱光潛說黑格爾的美學是普魯士政府思想的體現,是當時德國庸俗小市民思想的體現是極其正確的。我看還要加上壹點的是,黑格爾為了他的哲學概念和辯證法,將世界上所有事物全部納入他的思想,邏輯系統裏面。為了證明其正確性,用想當然的邏輯來限定人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和情感,辯證法來判斷某壹個民族或某壹種藝術史美的,其他的則是低級的,沒有美感的。這樣,他的結論也就不可避免的顯現出來壹系列的荒唐。所以黑格爾的美學思想在西方美學主流思想裏面是“孤獨”的,得不到人們的響應,這是必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