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真是用前壹句的結尾做後壹句的開頭,使相鄰的兩個句子頭尾蟬聯、上遞下接的壹種修辭方式。這種辭格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詩經》。在古詩文教材中,頂真手法也多次出現,且具有多種表達功能。
壹、 明晰聯系,嚴密結構。頂真既可明晰事物外在的空間聯系,也可明晰事物內部的
因果關系。前者如:“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這壹例由遠及近,推出特定兩次頂真使讀者順著小船同作者壹起感知事物,“林”“水源”“山”“小口”的空間位置漸次顯示,敘寫動態過程的結構嚴謹有序。
二、 續接解釋,強化力度。這類頂真往往先概括寫出事物的總的性質、狀況,然後在
頂真部位後對總寫文字作補充性解釋和描述。
解釋程度。例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這壹句先說“固”,通過頂真再補釋“不可徹”,突出“固”的嚴重程度,加深讀者印象。
解釋結果。例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召令徒必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陳涉世家》)前者的頂真部位“寡助”後續接“親戚畔之”的後果,後者則用“當斬”這壹嚴重後果續接頂真詞語“失期”,都加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
解釋屬性。例如:“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這壹例通過頂真突出千裏馬“常有”的屬性,使之與“伯樂不常有”構成對比,強化作者對人才埋沒的感慨之情。
三、 反復吟唱,凸現性格。頂真用於人物語言,往往是性格的外露和情感的載體。例
如:“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群英會蔣幹中計》)三次頂真,反復吟詠,周瑜的壯誌雄才,豪放自信的性格盡現其中,同時也透露出“絕蔣幹勸降”的題旨。
四、 暢通語氣,優化句式。例如:“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壹端;人有百口,
口有百舌,不能名其壹處也”。(《口技》)作者兩次運用頂真,使句式整齊,語氣連貫,轉接自然,讀來壹氣呵成,突出了口技表演者以假亂真的高超技藝。
我們在習作中不妨也學著運用頂真這壹辭格以增強表現力。有篇以《歲月花絮》為題
的中考作文寫童年時的桑園情結,這樣寫道:“……盼著那桑葚像電影中的鏡頭壹樣,壹下子由青變成淡紅,淡紅變成深紅,深紅變成黑紫……”作者運用頂真辭格描繪出桑葚顏色逐漸加深的過程,看似繁復,實則生動地表現出兒童急盼桑葚成熟的特殊心理,如果換成“壹下子變成黑紫”就索然寡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