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現代澳大利亞文學是什麽?

現代澳大利亞文學是什麽?

20世紀20年代以後,澳大利亞小說有了顯著的進步。帕爾默繼承了勞森、弗爾菲的現實主義傳統,寫出了反映勞工運動的著名3部曲:《戈爾康達》(1948)、《播種時期》(1957)和《大家夥》(1959)。澳***的創始人之壹、重要左翼作家普裏查德,寫過多部反映勞動人民生活和鬥爭的小說和劇本,小說《庫納爾都》(1929)是最早的壹部反映白種人和土著人關系,並對土著人寄予深切同情的小說。戰後他發表的金礦3部曲《沸騰的九十年代》(1946)、《黃金的裏程》(1948)和《有翼的種子》(1950)描繪了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上半葉澳大利亞歷史的壹個側面。

從戰後到20世紀60年代初將近20年的時間裏,左翼文學蓬勃發展,湧現出了壹批非常優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弗蘭克·哈代(1917~),他的長篇小說《不光榮的權力》(1950)抨擊了社會的黑暗;艾倫·馬歇爾(1902~)擅長刻畫兒童心理,以自傳體小說《我能跳過水坑》(1955)著稱;工人作家約翰·莫裏遜(1904~)則主要反映工人生活,著有短篇小說集和長篇小說《蔓延中的城市》(1949)等。

20世紀30~40年代在澳大利亞文壇上有壹些關於文學流派和文藝觀點的論爭。20世紀30年代初期,與諾曼·林賽有關的“幻影派”詩人反對文學藝術中的狹隘民族主義傾向,他們有意識地探求壹種表現形式,以取代風行壹時的“叢林歌謠”,在詩歌創作上過於追求形式美。代表詩人有肯尼斯·斯萊塞(1901~1917)、羅伯特·菲茨傑拉爾德(1902~)等。1938年雷克斯·英格默爾斯(1913~1955)發起了“津狄沃羅巴克運動”。“津狄沃羅巴克”是土語“合並”、“融合”的意思。英格默爾斯認為文藝家只有和澳洲本土融合在壹起,才能真正創作出具有美感的好作品;主張作家、詩人應該從土著民族的藝術、詩歌和傳說中汲取營養。這壹運動是他們首先從新的角度提出民族文學的口號,也是他們首先把人們的註意力引向土著民族文化的。20世紀40年代初期,馬克斯·哈裏斯(1921~)創辦詩刊《憤怒的企鵝》,提倡先鋒派詩歌,即在詩歌創作上襲用英美的超現實主義表現方法。

同時,意識流小說開始傳入澳大利亞。帕特裏克·懷特(1912~)在小說創作上著意運用意識流手法,並取得了突出成就。《人類之樹》(1955)、《暴風眼》(1973)等都是他的成功之作。他的小說註重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在語言運用上也有獨到之處。因此,懷特於197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成為澳大利亞第壹個得到這種榮譽的作家。其他著名的作家還有:克裏斯蒂娜·斯特德(1902~),著有《悉尼的七個窮漢》(1934)等;哈爾·波特(1911~)具有獨特的風格,用詞刻意求新,除短篇小說外,詩歌創作也很突出;倫道夫·斯托(1935~)的小說在寫法上接近懷特,但多以西部生活為題材;托馬斯·基尼利(1935~)是壹位多產作家,***有14部小說和3個劇本;克裏斯托弗·考什(1932~)的作品雖然數量不多,但風格清新,被認為是近年來壹位優秀作家。

詩人中最著名的是阿歷克·德溫特·霍普(1907~),此外還有著名詩人朱迪思·賴特(1915~)、戴維·坎貝爾(1915~1979)、詹姆斯·麥考萊(1917~1976)、道格拉斯·斯圖爾特(1913~)等。

澳大利亞戲劇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有了較快的發展,最主要的劇作家有亞歷山大·布佐(1944~)、戴維·威廉遜(1942~)、傑克·希伯德(1940~)、巴利·歐克萊(1931~)、約翰·羅默裏爾(194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