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代送別吃飯為啥叫餞行,餞是啥意思?

古代送別吃飯為啥叫餞行,餞是啥意思?

“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為什麽詩裏送別都提柳樹?柳樹是詩人的愛用的壹想,這種起源往深裏說,還跟壹種祭祀有關。

在古代,離家遠行還要舉行很隆重的祭祀,對路神祭祀,保佑壹路平安。這是因為出門總有壹定的危險,現在的人們還說出門三分災,何況古人。壹路上有野獸出沒、強盜劫掠還有自然災害的侵襲,意外隨時可能發生。人們就希望自己在路上能得神仙的保護,這個神仙在路上,自然就叫路神,或者行神。

按照顏師古註解《漢書》時候的說法,是黃帝的妻子嫘祖,因為她隨黃帝巡遊的時候死在了路上,所以就順理成章成了路神。或許是源自她這個名字,人們把祭祀路神的禮儀簡稱為“祖”。

祖禮的程序很隆重,先要堆土為壇,把宰殺的牲口都放到祭壇上,然後車子從祭壇上行駛過去,這樣可以保證壹路順風。當然祭品不管多豐盛,路神肯定是不會來吃的,最後送行的人與遠行人的就可以擺上酒席大吃壹頓,這叫餞行。因為祖禮和餞行通常連在壹起,統稱為祖餞。古代豪放之士不但飲酒,還要唱歌跳舞,當年荊軻刺秦王,臨行之前,高漸離等人在易水上為其送行,高漸離那首著名的“風蕭蕭兮易水寒”想必就是餞行時的禮物。

唐朝的時候祖禮依然流行,李白在《留別金陵諸公》上說:“五月金陵西,祖余下白亭。欲尋廬峰頂,先繞漢水行。”這裏的祖就是祖禮。不過唐朝祖禮已經沒有那麽麻煩的程序了,甚至簡化成了壹頓酒,只剩下了餞行。王維那首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估計就是王維在客店裏為元二餞行。在這樣的儀式上,人們可能很自然地就會想起柳樹,伸手折下壹枝,壹來柳樹生命力旺盛,也好保佑行人能像貓壹樣有九條命,二來也讓行人惦念家鄉,及時歸來。

遠遊人如果遲遲不歸,這個時候思念的人也會去折柳,折下壹條柳枝寄給遠方的人,西漢的時候,主父偃遠遊長安,壹心通過衛青接近漢武帝,但壹直不受重視,只能在長安長期停留。唐朝的李賀在《致酒行》中提到這事說:“主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在唐朝這位詩鬼的想象力,主父偃的家人盼他歸來,把柳條都折盡了。和送別的時候折柳不同,折柳寄遠的通常是家人,而且常常是妻子。李賀沒有說主父偃家裏折柳的是誰,但十有八九是主父偃的妻子。這裏,已經不是友情之間的思念了,而是愛情之間的相思了。

這種相思自然專屬於獨守閨房的妻子(或許也有同性之間相思……),而且大都發生在春天,我們老祖先認為春天是女人悲傷的季節,《毛詩正義》幾乎是從化學反應角度來解釋這事,說“春,女感陽氣而思男。”柳樹早春先發,女子們感受的這點陽氣常常就來自柳樹。風流的陳後主說得很直白:“楊柳動春情,倡園妾屢驚。”看見楊柳,相思之情頓起。最著名的是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綠,悔教夫婿覓封侯。”少女看見柳樹,竟然開始後悔讓丈夫出去尋求功名,主父偃的妻子在家裏攀折楊柳的時候,或許也帶著這份悔恨吧。有時候這柳樹上還會停留著成雙入對的黃鸝或燕子,這對相思煎熬中的女子來說無異火上澆油,如褚翔寫《春閨怨》中有四句“柳枝皆嬲燕,桑葉復催蠶.物色頓如此,孀居自不堪”那燕子簡直讓人羨慕嫉妒恨了。

這些相思的詩都是男性想當然所寫,把女子寫得含情脈脈。其實女子的這種相思感情壹旦流露出來,也會如洪水猛獸,讓男子無法抵擋。比如北魏胡太後,這是個很強勢的女人,有很強的權欲和情欲,在權欲上兩次垂簾聽政,在情欲上更是壹不二。當時北魏大將楊大眼的兒子楊白花是個帥哥(如果他有個弟弟是不是該叫楊白勞?),她壹眼就看上了,但楊白花卻不願意吃軟飯,當這個小白臉。胡太後就要玩霸王硬上弓,嚇得楊白花改名楊花投奔南朝去了。

堂堂太後也失戀了,在壹個春天,胡太後看著楊柳思春,以《楊白花》為題做了壹首詩:“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壹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秋去春還雙燕子,願銜楊花入窠裏。”既寫柳絮,又寫自己的心上人,拋去這詩歌背後的齷齪故事不提,單看詩句,句句相思,聲聲入淚。她竟然憑著這首詩贏得了後世文人的同情,明朝的文人高啟指責道:“楊白花,太輕薄,不向宮中飛,卻度江南落。”

據說胡太後寫了這首詩後,讓宮女們在宮廷中相互挽著胳膊,如儀仗隊壹樣壹起跺著腳高唱,希望能夠聲達江南,感動自己的心上人。她卻不知道,這老妻少夫在周易上是“枯楊生華”是不能長久的(關於枯楊生華,參看這篇老夫娶少妻是周易中的大吉之卦,卦名叫枯楊生稊)。不過太後這麽強勢,她想要的也不是天長地久,而是曾經擁有,這份癡情,真是令人動容,套用壹句網絡流行語:“遇見這樣的老太太,就……就娶了吧。